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蘇交惡

鎖定
中蘇交惡是指冷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發生的一系列外交、軍事上的對立,其中也有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雙方的對立,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
中文名
中蘇交惡
外文名
Sino-Soviet split
原    因
兩國的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
矛盾開始於
1950年代
達到頂峯
1969年
結    束
1980年代
涉及國家
中國、蘇聯
相關領域
軍事、外交

中蘇交惡事件背景

1955年到1957年間蘇聯援建的武漢長江大橋 1955年到1957年間蘇聯援建的武漢長江大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
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結盟。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
毛澤東和赫魯曉夫 毛澤東和赫魯曉夫
1956年2月舉行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尖鋭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造成的嚴重後果,但也存在嚴重的偏差,在社會主義陣營引起極大震動和思想混亂。中國共產黨不贊成全盤否定斯大林領導蘇聯黨和人民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歷史。 [1]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日漸加劇。這些矛盾和衝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分歧;另一方面是蘇聯黨以“老子黨”自居,要求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和外交上服從其蘇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戰略。 [1] 
1958年,蘇聯提出要在中國領土和領海上建立中蘇共有共管的長波電台和共同艦隊,這些涉及中國主權的要求,當即遭到毛澤東和中國其他領導人的堅決拒絕。毛澤東後來説:中蘇鬧翻實際上是在1958年,他們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幹。 [1] 

中蘇交惡事件經過

中蘇交惡中蘇論戰

《念奴嬌·鳥兒問答》 《念奴嬌·鳥兒問答》
1959年8月,中印第一次邊境衝突,蘇方不問是非曲直,發表偏袒印度的聲明,把中蘇分歧公之於眾。9月底,赫魯曉夫訪美后赴北京參加中國國慶10週年慶典。為了壓中國向美國讓步,以利於蘇美改善關係,他在同中方領導人會談時,要求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承擔不使用武力的義務。中國當然不能接受,會談不歡而散。這年12月,毛澤東在思考國際形勢和對策時提出了“修正主義是否已經成了系統”的問題。 [1] 
1960年4月紀念列寧誕辰90週年之際,中國共產黨發表《列寧主義萬歲》等三篇文章,集中闡明瞭中國共產黨關於時代、戰爭與和平、無產階級專政、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觀點,點名批判南斯拉夫“現代修正主義”,實際上對赫魯曉夫的某些觀點進行不指名的批駁。6月,赫魯曉夫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對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激烈攻擊,中國共產黨未向這種壓力屈服。會後,蘇聯政府突然於7月照會中國,單方面決定立即召回在我國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廢除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這一系列蓄意惡化中蘇關係的行為,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增加了當時的嚴重經濟困難,也極大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給兩國關係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 [1] 
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後,兩黨之間意識形態的爭論愈演愈烈。蘇共領導人、蘇聯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和公開信,攻擊中國共產黨和其他一些黨。中共中央從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編輯部的名義,相繼發表總稱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論戰》的九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通常簡稱“九評”),全面批評蘇共的對外對內政策。“九評”的基本結論是:“在偉大的十月革命的故鄉,在具有幾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歷史的蘇聯,也發生了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篡奪黨和國家領導的事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嚴重危險”,這是帝國主義推行“和平演變”政策的結果。“九評”指名批判了“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全面批評蘇共“全民黨”“全民國家”及各種內政外交政策。與此同時,蘇聯方面也發表了一系列論戰文章。中蘇論戰達到高潮。 [1]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中共抱着改善關係的願望,派周恩來赴蘇參加十月革命慶祝活動。但勃列日涅夫繼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聲稱蘇聯將繼續堅持原來的立場。其後,還向中蘇邊境不斷增兵,並且向鄰近中國的蒙古派駐蘇軍。 [1] 
1966年3月蘇共召開二十三大,中國共產黨決定不派代表出席,中蘇兩黨關係基本中斷。 [1] 

中蘇交惡中蘇衝突

中蘇對抗
中蘇對抗(3張)
1966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中蘇沒有斷交,但兩國關係除了中國允許蘇聯經中國給越南戰爭中的北越運輸物資之外徹底凍結。1967年紅衞兵衝擊蘇聯駐北京大使館。
1968年,蘇聯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時,蘇聯在那裏有12個不滿員的師和兩百架飛機,在1968年增至25個師、1200架飛機、和200枚導彈。同時蘇聯和蒙古達成協議,蘇軍幫助蒙古的南方邊防,並在那裏駐軍。
1968年8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中國把蘇聯稱作“社會帝國主義”。中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將大量軍隊從南方轉移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毛澤東和尼克松在1972年2月29日曆史性會面 毛澤東和尼克松在1972年2月29日曆史性會面
1969年,雙方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很多西方觀察家認為兩國開戰在所難免。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周恩來等秘密會晤。後局勢得到緩解。
1971年,美國國務卿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訪華,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鋪平道路。蘇聯知道後也和尼克松展開峯會,中美蘇形成三角關係。

中蘇交惡中蘇和解

赫魯曉夫、毛澤東簽訂中蘇友好協定 赫魯曉夫、毛澤東簽訂中蘇友好協定
1970年代初,雖然中國繼續批判蘇聯“社會帝國主義”,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的陳兵達到了1969年時的兩倍,但兩國關係逐漸緩和下來。在毛澤東去世後,中蘇的衝突主要表現在國際上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
在美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停止後,中南半島上的越南、老撾站在蘇聯一邊,而中國支持柬埔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中越戰爭。蘇聯譴責中國,但沒有使用武力。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和美國、巴基斯坦聯盟支持阿富汗的伊斯蘭抵抗運動。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抵制了在莫斯科舉辦的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前不久,在塔什干發表演説“塔什干講話”,對中國語氣友好,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在勃列日涅夫及兩位繼任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的葬禮上,中國都派出官方代表團與蘇方接觸。當時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認為中蘇關係正常化要蘇聯解決“三大障礙”:從中蘇、中蒙邊境撤軍;從阿富汗撤軍;勸説越南從柬埔寨撤軍。
戈爾巴喬夫訪華 戈爾巴喬夫訪華
1985年10月9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要他向新近掌權的戈爾巴喬夫傳話,1986年鄧小平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再次表明態度。隨着蘇軍在中蘇、中蒙邊境的駐紮大幅減少,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大為改善。
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正常化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是否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而俄羅斯重點關注北約東擴。由於這國際地緣政治氣候的變化,兩國關係日益親密。
1993年,雙方基本解決邊境問題,1996年中國、俄國、以及幾個其他的前蘇聯共和國組成上海合作組織
2005年,中俄舉行第一次合作軍事演習
2008年10月14日,俄羅斯將半個黑瞎子島歸還中國,官方宣佈兩國邊境問題“徹底解決”。

中蘇交惡詳盡披露

中蘇交惡總述

2008年11月12日,1961年至1965年形成的41097件外交部檔案經解密後正式向國內外開放,開放比例70%。
參考資料
  •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466,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