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興村

(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黎明傈僳族鄉中興村)

鎖定
該行政村隸屬玉龍縣黎明鄉,地處黎明鄉東北部,是黎明鄉政府所在地,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93公里。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195輛,摩托車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76畝,有效灌溉率為96.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6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3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501户;裝有太陽能農户11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户30户。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4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88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中文名
中興村
所屬地區
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黎明傈僳族鄉
面    積
79 km²
人口數量
2729人

中興村村情概況

東鄰香格裏拉縣金江鎮,南鄰黎明鄉茨科村委會,西鄰黎明鄉金莊村委會,北鄰香格裏拉縣興農鄉。轄橋頭、如意、後卡、柏木、木瓜上、木瓜下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712户,有鄉村人口2729人,其中農業人口2729人,勞動力210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870人。
全村國土面積79平方公里,海拔2083米,年平均氣温20℃,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烤煙、麥類、穀物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176畝,人均耕地1.16畝,林地966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28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中興村自然資源

欲待豐收 欲待豐收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76畝(其中:水田2996畝,旱地180畝),人均耕地1.16畝,主要種植烤煙、玉米穀物等作物;擁有林地96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500畝;草地224畝;其他面積11000畝。

中興村基礎設施

橋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00户通自來水,有12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1.69%)。有700户通電,有322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657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45.22%和92.2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628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560户(分別佔總數的88.2%和78.65%)。

中興村農村經濟

烤煙葉林 烤煙葉林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68萬元,佔總收入的70.24%;畜牧業收入172.2萬元,佔總收入的18.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2頭,肉牛6頭,肉羊10頭);林業收入102.4萬元,佔總收入的10.77%;農民人均純收入272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中興村特色產業

豐收在望的水稻 豐收在望的水稻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42.0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產業。

中興村人口衞生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貌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貌
該村現有農户712户,共鄉村人口2729人,其中男性 1354人,女性1375人。其中農業人口2729人,勞動力2105人。該村以納西、傈僳族、漢族為主(是納西、傈僳、漢族混居地),其中納西族747人,傈僳族221人,其他民族49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00人,參合率98.94%;享受低保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鄉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為鄉衞生院所在地。無公廁,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户569户,佔農户總數的79.92%。

中興村文化教育

榮譽 榮譽
該村建有小學6 所,校舍建築面積1120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在校學生169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5人,其中小學生169人,中學生86人。

中興村村務公開

人民代表選舉 人民代表選舉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政務公開 。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7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7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2000個(勞均0.9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併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中興村基層組織

村委大門 村委大門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2人,少數民族黨員35人,其中男黨員94人、女黨員8人。該村黨支部於2006年被評為黎明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該村共有團員35人。
村委會由劉光、李嗣榮、張明等組成,下設橋頭、如意、後卡、柏木、木瓜上、木瓜下等13個村民小組。

中興村人文地理

煙草基地 煙草基地
中興納西語舊稱"及滿",意為"水尾子",金莊河由此東流入金沙江。中興是金莊河流域與外界聯繫的樞紐要塞,東濱金沙,北毗巨甸,南接茨科,西連金莊,又是金沙江岸各鄉鎮河麗江、大理、迪慶各地交通幹道的必經地,扼險守要,造化鍾靈,據傳説江口北岸的諸葛嶺曾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屯軍點將的地方。中興隔江相望的是香格裏拉縣金江鎮,現在後卡村的古渡已架起吊索大橋,微型車可過往,加強了與西岸的聯繫、交流。
中興是黎明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鄉站所均在中興。中興街是麗維公路和中黎公路的咽喉,第三產業發展良好。
中興世居民族以漢族為主,其次納西族人口也佔相當比例。金莊河流域史稱橋頭溝,農耕文化起始較早,地肥水美,良田廣佈,漢族河納西族先民在此發展以種植水稻為主,玉米為輔的傳統農作產業;隨着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烤煙成為中興的主產業,科技興農全面展開,村容村貌逐年優化,羣眾物質文化正在奔向小康。
中興是金沙江沿岸世居漢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除了全民性的主流文化得以全面發展外,有悠久的地方文化傳統,以江邊小調為代表的民歌、情歌曾有過良好的傳統。江邊小調是金沙江岸世居漢族的情歌。句式自由,唱腔高亢婉轉,委婉跌宕。歌詞大都是即興填唱,賦、比、興的手法廣泛運用,語言洗煉生動,是獨具特色的民間詩歌典範。江邊小調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民歌體裁,由於主流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傳承正受到挑戰,後繼無人。老一輩古人中,以秦正蘭的唱詞、唱段見稱,但也無人傳習。
金沙江沿岸漢族聚居區曾有重大節慶舞麒麟的傳統,現雖已不再開展活動,但仍有製作舞具和能跳的老藝人。此外中興還組建了以中老年婦女為主的業餘歌舞隊,經常組織歌舞傳習活動。

中興村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一角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一角
2006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和黎明鄉黨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總投資15萬元。中興村委會以試點帶動全鄉新農村建設進程,橋頭村作為06年新農村試點,經過一年的努力取得喜人成績,建設內容包括:進一步鞏固烤煙生產,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以增加人民收入;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加強道路硬化和人畜飲工程建設,完成村道建設1100米,飲水管道改造3100米完成,改善居民環境,住房刷白96户,修建垃圾處理池1座、18蹲位的公廁一所,橋頭村試點的建成將極大鼓舞其它村民以飽滿的熱情加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行列。

中興村發展重點

幫手——馬 幫手——馬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中興村委會位於黎明鄉政府所在地,經濟發展較好,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但仍存在發展區域不平衡,古盤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電力,人畜飲水)急需完善。在鞏固烤煙的同時,應該向多元化發展,應鼓勵農村增強創新意識。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烤煙作為中興村的支柱產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鞏固烤煙產業的同時,發展好畜牧業、發展豬2000頭;發展旅遊服務業,引導300人勞動力參與旅遊服務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728元增加到3400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