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興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下轄村)

鎖定
中興村,位於坪山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00米。相鄰自然村有坪環社區禾學村、老圍村、曾屋村及和平社區馬東村、馬西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坪山河從村西面流過,附近有大山陂水庫和礦山水庫。始建於明末清初,由鄒姓先祖所建。當時已有中興這個地名,故沿用此名,曾用名雙田村、均田村。
中文名
中興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坪環社區;2006年6月,屬坪山社區;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
村民主要為陳姓、鄒姓、戴姓、潘姓、賴姓。陳姓為第一大姓,無法追溯源流。鄒姓為社區。第二大姓,清朝中期,鄒姓先祖從今廣東五華遷移至惠陽歸善坪山沙湖,約40年後從坪山沙湖遷移至此。其他姓氏遷移過程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5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94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68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3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3人,主要分佈在美國、英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麻、番薯和竹子等。改革開放以後,生產經營方式開始轉型。現村集體經濟以房屋出租和工業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特色食品有客家茶果等。
省道S359線東縱路、振興街、軍田一巷、軍田二巷、軍田三巷、萬興街、中興街、長存街和長青街等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70年代末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200年通互聯網,200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2所幼兒園,分別為軍田幼兒園、立新幼兒園,2015 年共有在園幼兒約600人、教職工約30人。該村建有籃球場和健身路徑,設有太空漫步機、太極柔推器、扭腰器等,此外還建有軍田公園及老年人活動中心。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2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中興村炮樓有3座,其中一座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高6層;另外兩座炮樓始建年代無法考證,分別高6層和4層。
鄒氏宗祠,一進兩開間格局,2012年6月被深圳市坪山新區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村中存有《深圳坪山鄒氏族譜》,由鄒運金於2010年修纂。
每年除夕至正月初二,鄒姓村民會到沙湖村鄒氏宗祠祭拜先祖,祭拜儀式由年長輩分高的人主持,村委會撥一筆款項作為祭祖經費。
自清朝開始,村內組建有麒麟隊,主要在村民結婚、喬遷、祭祖和鬧元宵時舉行舞麒麟活動,由樂者和舞者組成,在村落附近來回遊行表演。舞麒麟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鄒仁昌。
代表性人物:
陳官球(1915一1939),1938年參加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次年在博羅縣羅浮山戰鬥中犧牲。
賴華(1915—1946),又名賴錦華。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後任東江縱隊粵北五支隊中隊長,1946年在始興縣謝地戰鬥中犧牲。
陳潤生(1921一2014),原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戰士,曾任廣州某國營工廠黨委書記。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