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路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

鎖定
中山路,湖北武漢武昌區境內道路,位於武昌老城區的環城路,西與臨江大道連接,北起長江大堤口,東經積玉橋,南下螃蟹岬、小東門、大東門到武泰閘,依鮎魚套至解放橋止,全長7220。中山路北通青山工業區,西連沿江碼頭,東南達武昌南站與南湖飛機場、南接武鹹、武紙等公路幹線通往湖南省。 [1] 
中文名
中山路
外文名
Zhongshan Road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長    度
7220 m
歷史沿革
中山路是沿古老的武昌城垣和護城河興建的。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成立國民政府以後着手拆城,從1926年底開始至1929年基本拆完。
1936年7月,中山路(當時也稱環城馬路)開始動工,由工兵和承包商分3段建造。第一段由大堤口至沙湖巷止,即原箍桶街一帶,長900米,築30米(到武勝門正街處)和10米(武勝門以下)寬的泥結碎石路,其中築有人字溝、下水道、留泥井、人行道。
此段全部招標建築,於1936年10月17日開工,1937年3月31日全部竣工;第二、三段由武勝門至武泰閘,除蛇山尾部的開山及涵洞工程外,其餘都是路基路面工程。1936年7—10月路面工程竣工,其中的開山工程因石質堅硬運輸困難延至1937年1月竣工。整個環城路大堤口至武泰閘(長6340米,平均寬為10米),工程耗資法幣134575.04元。建國後,中山路進行了多次擴建。從積玉橋到民主路日段全長2154米,1959年9月將路基擴寬為12米,鋪築9米寬的泥結碎石路面;1961年加鋪8.8米寬的瀝青路面;1973年再擴寬7.2米,使瀝青路面總寬達16米。從小東門到張之洞路(今紫陽路)一段,1956年改建為7米寬的瀝青路面,1967年11月至1968年5月擴寬至9米,1969年延到柵欄口。
1979年,再次將大東門至南站按規劃(寬60—70米)擴建完成,使中山路成為武漢市最寬的主幹道之一。其斷面形式為三塊板:路中快車道寬21米,兩分隔帶各寬3米,兩側慢車道各寬9米,人行道各寬9米。其中大東門至千家街段,於路西慢車道與人行道之間加設9米寬的停車場(可停卡車35輛),路西人行道也加寬至10米。快車道幫寬結構基礎為15釐米鋼渣、90釐米白灰煤渣土,面層為9.8釐米瀝青面層,原路加鋪9.8釐米瀝青面層;慢車道結構為30釐米白灰煤渣土基礎,5釐米瀝青路面。
1964年4月,建南湖飛機場道路工程時,對柵欄口至武泰閘段170米進行加鋪擴建,路基寬13—14米,路面為寬9—11.5米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南站至柵欄口段則於1984年5—7月由原7米擴寬到14米,原有排水箱涵相應接長。
中山路的南段,自武泰閘至解放橋全長1380米,1966年7—8月在原碎石路面上鋪築寬6米、厚15釐米白灰煤渣土和5.8釐米的瀝青面層的瀝青路面,加上原有路面厚31釐米,總厚達51.8釐米。
中山路武昌火車站至武泰閘接武鹹、武紙兩條公路,為全市的南大門。1986年日車流量已過萬輛,原有10—14米寬道路人車混行,經常阻塞。1987年市政府決定擴寬改建,並緊靠武泰閘東側新修巡司河橋1座,工程分為兩期實施:1987年8月至1988年8月,一期工程柵欄口至武昌站1075米,按規劃60“5米寬路幅一次建成。柵欄口至梅家山路330米段,路幅寬60米,為兩階式凸形斷面。快車道比兩側慢車道和人行道高約3米,快慢車道之間用漿砌塊石擋土牆護坡。梅家山路設半徑35米的平行環行路口,以解決南湖北路與鐵路立交流轉向問題。從梅家山路口至武昌火車站南頭,在快車道和花壇東側加建一條路塹凹形8米寬的匝道,其中部岔路連接南湖北路公鐵立交橋,匝道全線為T型路塹。此段增闢匝道,縮窄東側人行道,路幅總寬65米。同時埋設排水乾管1800米,同步建設供水、供電、電信、煤氣、路燈管線。一期工程造價420萬元。
1990年1月至10月,續建柵欄口至武泰閘段450米第二期工程。柵欄口至巡司河橋段長287米,擴建後路寬60米,其斷面佈置與一期工程中平面地段同。新建巡司河橋寬30米,過橋後臨時線長163米,斷面寬由30米漸變為9米,順接武鹹公路。二期工程投資308萬元。路面結構:快車道為24釐米厚水泥混凝土路,設置永久性分車線及橫道線,匝道為20釐米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巡司河橋以南車道全線兩側慢車道為瀝青路面。1996年6月中山路二期擴建工程開工,南起小東門北至積玉橋,全長2500米,規劃道路寬50米。其中車行道22米,非機動車道12米,人行道8米,綠化隔離帶8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