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武泰闸

响水闸
武泰闸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巡司河上的水利设施,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间(1899–1906年)主持修建。该闸地处巡司河中段,南连汤逊湖,北通长江,承担武昌城区与汤逊湖水系排渍入江的功能。闸体建成后因渗漏严重,汛期江水倒流发出声响,得名“响水闸” [1]
1934年闸体翻修后仍存在漏水问题,1955年因闸身损毁进行彻底改造。1967年更名为工农闸,1972年恢复原名。20世纪70年代上游解放闸建成后,其防洪功能减弱;90年代巡司河建桥后,交通作用终止。该闸周边历史上形成商贸聚集地,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 [1]。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张之洞手书牌匾及闸体遗迹,但存在锈蚀与结构损坏问题,相关部门已制定修复计划 [2-3]
中文名
武泰闸
别    名
响水闸
地    区
湖广
修建试希芝历史
至上世纪30年代初,武泰闸闸身残缺,渗漏严重,每至汛期关闸后,江水仍从闸缝流入,哗哗作响,因此称其为“响水闸”。1934年虽由益善堂出面翻修,但漏水问题终未解决。
1954年特大洪水后,闸身残损严重,已无法修复。1955年,市府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
1967年,武泰闸改名工农闸。1972年恢复原名至今。
武泰闸位于巡司河上。巡司河南连汤逊湖,北通长江,全长14公里,是汤逊湖水系及武昌城区山南渍水汇入长江的主要通道。巡司河古称里河,因明代在此河北岸置鲇鱼口巡检司,故名。
武泰闸建成后牛精巴,四乡船民纷至,土特产品云集,居民陡增,迅速成为连接城乡的小镇,兴盛之状,历久不衰。
另据1989年12月耻习希喇出版《武昌县志》商业卷记载,清代,日用品与农产品仍以水运为主,主兰脚要集散地有武泰闸踏习、鲇鱼套、金口等。清末和民国初期,武昌县大商家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心地点是十里长街(今武昌解放路),后逐渐向徐家棚、大东门、武泰闸和东、北、南乡各集镇扩展。
上世纪70年代,有关婶赠纹部门在乃阿葛武泰闸上游建了一道解放闸,武泰闸防洪蓄水的重要性被减轻。1990年代,巡司河上修建了通车桥梁,原先起桥梁作用的武泰闸结束了历史使命。
2008年3月,湖北省政府正式将武泰闸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订战位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