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王

(琉球中山王國君主)

鎖定
中山王,是琉球中山王國的君主,位於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
中文名
中山王
地理位置
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
解    釋
琉球中山王國的君主

中山王中山國

中山國,位於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為一羣島,琉球中山國是由琉球王國英祖王朝分裂出的三個地方割據之一,盤踞沖繩本島。琉球王國舜天王朝之前並沒有國家,為海島土著部落,隋稱流虯,薩摩耶稱薩南諸島。從山南 山北 中山開始,琉球三國接受明朝招服,成為明朝的藩屬國,同時亦保持薩摩藩的通商地位。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隋書》中即有《琉求傳》。據1650年成書的琉球國用漢字自撰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鑑》稱:“蓋我朝開闢,天神阿摩美久築之。”隋書稱:“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這就是説,中國隋朝時(581~617),該國始被稱為琉虯,原名阿兒奈波。虯是龍的一種,以琉球羣島散佈在大洋中的狀態而言,謂之琉虯,實在非常形象。然而因為古代中國都將龍作為華夏帝王的象徵,史官寫史多有忌諱,所以《隋書》就將它改為同音的“琉求”。
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賜姓尚,冊封中山郡王,冊封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説:“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這份詔書除了以華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國曆代皇帝習用的“蠻夷”之類詞以外,毫無威脅恐嚇的意思,是一種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見1725年琉球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譜》)繼中山王后,琉球山南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繼於翌年向中國皇帝稱臣入貢。當時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戰。明太祖知悉後,又去詔雲:“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因此要求他們“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後三王果然罷戰息兵。
琉球國中山王與王妃(演員展示). 琉球國中山王與王妃(演員展示).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明朝實行禁海,而為了與內地通商,歷代琉球王接受中國皇帝冊封,確立依附關係或君臣關係。這種關係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即使是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發生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侵擾琉球,琉球國受到薩摩制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未變。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人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清末日本吞併琉球后先行用和號、和歷。(直至清朝光緒五年(1879),日本“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字書寫。
1609年,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佔琉球北部五島。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係。如據《明史》記載,萬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台灣)”,當時忍辱負重的尚寧王在國家殘破的情況下,依然不忘“遣使以聞”,通報中國防備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後,中山王向清稱臣,日本勢力撤出琉球,中琉冊封關係繼續保持,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更為擴大了。
1879年4月4日,日本佔領琉球。
1945~1972年,美國佔領時期,美國在琉球實行異化政策。
《開羅宣言》規定琉球島鏈由中美共管
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羣島的“行使行政管理權”(中國、俄羅斯均不承認)。

中山王歷代中山王

中山王(察度) (46)庚寅1350
中山王(武寧) (10) 丙子 1396
尚思紹 (15) 乙酉 1406
尚巴志(18) 辛丑 1421
尚忠(5) 己未 1439
尚思達 (5) 甲子 1444
尚金福 (4) 己巳 1449
中山王(尚泰久) (7) 癸酉 1453
世高王(尚德) (9)庚辰1460
金丸王(尚圓) (7) 己丑 1469
尚宣威 (1) 丙申 1476
尚真(50) 丙申 1476
尚清(29) 丙戌 1526
尚元 (17) 乙卯 1555
尚永 (16) 壬申 1572
尚寧(32) 戊子 1588
尚豐(20) 庚申 1620
尚賢(7) 庚辰 1640
尚質 (21) 丁亥 1647
尚貞 (41) 戊申 1668
尚純 (1) 己丑 1709
尚益 (8) 己丑 1709
尚敬(34) 丁酉 1717
尚穆 (37) 辛未 1751
尚哲 (1) 甲寅 1794
尚溢 (8) 甲寅 1794
尚成 (2) 壬戌 1802
尚灝 (15) 癸亥 1803
尚育 (19) 戊子 1828
尚泰 (32) 丁未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