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銀行大樓

鎖定
中國銀行大樓佔地面積5075平方米,建築面積32548平方米,平面長方形,鋼框架結構,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即東面主樓為17層(包括地下室2層);後部中間8層,兩面各為6層、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早期現代建築風格。外牆為平整的花崗石貼面,立面以垂直線為主,方形窗洞上下排列整齊,中間凸出部分,兩側飾以鏤空壽字圖案。頂部為四方攢尖式,中為結頂,覆以暗綠色琉璃瓦,坡度平緩。
中文名
中國銀行大樓
佔地面積
5075 m²
建築面積
32548 m²
頂部形狀
四方攢尖式

中國銀行大樓簡介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樓(15張)
中國銀行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辦的户部銀行,資金400萬兩銀子,原定半數招商民入股,但應募者寥寥,户部便撥款50萬兩。銀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業,上海分行則於10月31日成立。行址在漢口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銀行改組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時,這家銀行也隨大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民國元年(1912年)改組建立中國銀行。北洋政府時期,它一直是國家銀行。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設立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改為主要從事國際匯兑業務的銀行。

中國銀行大樓發展歷史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早先是使用漢口路3號原户部銀行行址辦公,1923年遷至仁記路(今滇池路)22號原德國總會大樓內辦公。這是一幢三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由德國在滬僑民集資建於1908年,磚木結構,由倍高洋行設計,樓頂由南北兩個不同形狀的巴洛克式塔樓,中間屋面上有山牆。二、三層有內陽台,門窗為券式。從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間,他是在滬德國僑民娛樂、聚會的場所。

中國銀行大樓一戰之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總會被沒收。一戰結束後中國銀行以63萬銀元向政府購下。經局部整修,1923年2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從漢口路遷入該處辦公營業,從此中國銀行在外國銀行雲集的外灘有了一席之地。1928年總管理處從北京南遷上海,也在該處辦公,這一年,國民政府決定成立中央銀行,並公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個條例。明令以中國銀行為中國特許之國際匯兑銀行,交通銀行為政府特許之發展全國實業銀行。1934年,中國銀行的總數已達到157個,員工2528人,存款5.47億元,貸款4.12億元,這個數字就當時來説,足以佔當時的三大銀行——中國、中央、交通銀行存放款總數的一半。其發鈔量為2億元,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隨着業務的不斷髮展,黃浦灘仁記路22號的房屋很快不敷使用,所以中國銀行又在1930年買進仁記路和圓明園路地皮,上海分行還從1930年起,開始在每年盈餘項下提取50萬元作為建造行屋的基金。

中國銀行大樓重新建造

1934年4月行董事會決定建造新大樓,以供總處與上海分行辦公與營業用,預算基建費600萬元。並專門成立了大樓管理處理事會,負責大樓的建造事項,總處國外部經理兼上海分行經理貝祖偉理事長。(有趣的是,時隔半個世紀之後,貝祖之子、著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又成為香港中國銀行大樓的設計者。)
大樓建築圖樣由上海名建築公司巴馬旦拿及總處建築課長陸謙受共同擬定。大樓由華商陶馥記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建。地基打樁做的十分道地,南北兩翼打下的鋼筋混凝土樁深50米,中部深30米。剛完成地基部分時,隔壁沙遜大廈的業主維克多沙遜得知要建34層大樓,便出來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過沙遜大廈的金字塔行尖頂。他仗着自己是公共租界中的高額納税人,租借裏要許多事業要他資助,便以勢壓人,於是工部局工程處拒發建造34層樓的執照,説不出理由,便一會説是陶馥記技術力量不夠,又説離鄰屋距離太近。造34層高樓雖是宋子文等人的主張,但碰到外國人,又在租借裏,最後也只得屈服,修改圖紙,將樓層降低至17層,頂部比沙遜大樓還低0.3米。
在此期間,1935年,國民政府改組中央、中國、交通銀行,商賈佔了80%強的中國銀行,成為權勢集團攫取的對象,中國銀行被迫追加官股1500萬元,總資本增加到4000萬元,官商各半,中國銀行的控制權從此落入政府手中,宋子文出任中國董事長。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的奠基典禮,1937年大樓結構大致完成。正當工程即將完工之時,抗日戰爭爆發,掃尾工程延擱,1941年成為汪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此時離建造大樓時間已經過了十年。

中國銀行大樓建築藝術

檐下有裝飾性的石頭拱。門內有九級台階,紫銅大門兩側有圓柱,門上外牆有石刻孔子周遊列國圖案,“文化大革命”中被鏟去。由過道轉門就進入了營業大廳,大廳為大理石地坪,天花板上有八仙過海圖案雕飾,並懸掛宮燈亦在“文革”中被毀壞殆盡。地下室有當時最先進的保險庫,全大樓有14部電梯,各層裝有子母鐘。整幢大樓的空調及消防等設備都是當時最先進的。
抗戰勝利後,中國銀行接收了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和被王偽改組的中國銀行,解放後收歸國有。1979年後,這座大樓裏遷入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國茶葉、畜牧、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等,成為上海金融業的一個集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