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著藝術學著作)

鎖定
《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創作的藝術學著作,首次刊行於1966年。 [1] 
《中國藝術精神》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餘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藴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成道的境界,發現其與現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2] 
作品名稱
中國藝術精神
作    者
徐復觀
首版時間
1966年
字    數
380000
類    別
藝術學

中國藝術精神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國藝術史上以莊子為線索的脈藝術精神的溯源與討論。這一脈藝術精神的主體,正是徐復觀由莊子哲學所導出的虛靜之心,而它所呈現的藝術特色,則是在與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與慰藉。徐復觀在尋求這一藝術精神的落實時,將目光聚焦于山水畫,並以之為莊子藝術精神的嫡系傳承。 [1] 
《中國藝術精神》共十章。着重探討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前兩章談孔子莊子,認為“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只有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在窮極之地的統一”;“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其餘八章專門論畫,其論釋“氣韻生動”,討論“魏晉玄學與山水畫之興起”“唐代山水畫之發展及其畫論”“殷浩之筆法記與山水訣”“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畫論”與“環繞南北宗之問題”。附論七篇為“中國畫與詩的融合”“蘭亭爭論”等。 [3] 

中國藝術精神作品目錄

自敍
再版序
三版自序
第一章 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第一節 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
第二節 孔子與音樂
第三節 孔門樂教傳承的典籍——《樂論》與《樂記》的若干考證
第四節 音樂中的美與善
第五節 仁與樂的統一
第六節 音樂在政治教化上的意義
第七節 音樂與人格修養
第八節 音樂藝術價值的根源
第九節 孔子對文學的啓示
第十節 孔門藝術精神的轉化與沒落
第二章 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
第二節 道家的所謂道與藝術精神
第三節 美、樂(音洛,後同)、巧等問題
第四節 精神的自由解放
第五節 的基本條件無用與和
第六節 心齋與知覺活動
第七節 藝術精神的主體——心齋之心與現象學的純粹意識
第八節 心齋的虛、靜、明
第九節 心的主客合一
第十節 藝術的共感
第十一節 藝術的想像
第十二節 莊子的美地觀照
第十三節 莊子的藝術地人生觀、宇宙觀
第十四節 莊子的藝術地生死觀
第十五節 莊子的藝術地政治觀
第十六節 莊子的藝術地創造
第十七節 莊子的藝術欣賞
第十八節 結論
第三章 釋氣韻生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書(字)與畫的關係問題
第三節 玄學的推演及人倫鑑識的轉換
第四節 由人倫鑑識轉向繪畫傳神與氣韻生動
第五節 謝赫在畫論中的地位問題
第六節 氣與韻應各為一義
第四章 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
第一節 由人物向山水
第二節 山水與文學
第三節 由《世説新語》看玄學與自然
第四節 最早的山水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
第五節 王微的《敍畫》
第五章 唐代山水畫的發展及其畫論
第一節 山水畫之停滯與發展
第二節 水墨山水畫的出現
第三節 杜甫的題畫詩
第四節 唐代文人的畫論
第五節 張彥遠的畫論
第六章 荊浩《筆法記》的再發現
第一節 荊浩著作的著錄情形
第二節 《山水訣》《山水論》《山水賦》的混亂
第三節 另一部《山水訣》的問題
第四節 荊浩的《山水訣》即《筆法記》
第五節 《筆法記》校釋
第七章 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畫錄》的研究
第一節 宋初山水畫的完成
第二節《山水松石格》的問題
第三節《益州名畫錄》的若干問題
第四節 逸格的最先推重者
第五節 所謂逸格
第六節 從能格到神格
第七節 逸的把握
第八節 由人之逸向畫之逸
第八章 山水畫創作體驗的總結――郭熙的《林泉高致》
第一節 郭熙的生平
第二節 郭熙對山水畫的評價
第三節 精神的陶養
第四節 內外交相養
第五節 窮觀極照下的山水形相
第六節 選擇與創造
第七節 觀照時的遠望
第八節 形與靈的統一——遠的自覺
第九節 向平遠的展開
第十節 創作時精神的專一精明
第九章 宋代的文人畫論
第一節 山水畫與歐陽修的古文運動
第二節 蘇氏兄弟
第三節 黃山谷
第四節 晃補之的“遺物以觀物”
第十章 環繞南北宗的諸問題
第一節 南北分宗的最先提出者
第二節 對分宗説批評的反批評
第三節 董其昌的藝術思想
第四節 南宗的諸問題
第五節 趙松雪畫史地位的重估
第六節 北宗的諸問題
第七節 結論
附錄一 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東海大學建校十週年紀念學術講演講稿
附錄二 故宮《盧鴻草堂十志圖》的根本問題附後記
附錄三 張大千《大風堂名跡》第四集王詵《西塞漁社圖》的作者問題
附錄四 故宮《盧鴻草堂十志圖》的根本問題補志
附錄五 “蘭亭爭論”的檢討
附錄六 蘭千閣藏褚臨蘭亭的有關問題
附錄七 溥心畲先生的人格與畫格
徐復觀先生學術年表
徐復觀與《中國藝術精神》 [4] 

中國藝術精神創作背景

徐復觀寫作《中國藝術精神》的緣起,只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買了部《美術叢書》,入睡前作為消遣,隨意翻閲,隨着思想的自由遊走而觸發了研究的興趣,經過資料蒐集,以及探索工作,“自自然然地形成為中國的美學系統”。誠如在該書的《自序》中所言:“站在資料的立場來説,這一系統是‘集腋’所成的‘裘’,也就是由歸納方法所求得的系統。” [5] 

中國藝術精神作品鑑賞

中國藝術精神思想觀點

徐復觀認為,道德、藝術、科學是人類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國藝術精神》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闡發,試圖“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關鍵”,説明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意義,並且也有現代的、將來的意義。換言之,該書從現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視中國藝術精神,亦即藝術的精神境界。該書將孔子與莊子並列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濫觴,而以莊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真正開創者,循莊學以“體道”。進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標是人生的藝術化,可以用“中國人生活的藝術精神”來概括;莊子的精神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發源地,可以歸入中國藝術精神。而儒道都體現出一種藝術的精神,屬於“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徐復觀認為,莊子不言藝術,卻對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具有藝術精神的思想家,莊子的藝術精神,於繪畫藝術中得到生動展現。山水畫的空靈玄遠之境,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藝術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畫的出現,乃莊學在人生中、藝術上的落實”。該書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源流與發展做出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論皆從宏大處着眼,於深細處用力,見解獨到而新穎。
《中國藝術精神》第一章中,作者認為,孔門儒家以音樂為中心的美育,是古代藝術精神的濫觴之這一傳統後來漸趨沒落,並轉化為文學方面的載道精神,從而退出了藝術精神的領域。
第二章是該書的靈魂所在。該章由《莊子》關於道、美、精神自由等問題的闡述,導出中國藝術精神的主體,即以虛、靜、明為基本特徵的心齋之“心”,進而確立莊子作為中國純藝術精神之濫觴的地位。蓋莊子的哲學宗旨,在於尋求人生自有限境界中的自由與解放,與藝術的根本目的相通;而莊子體驗“道”的精神狀態,則是以虛靜之心觀照把握天地間不可言説的大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又與藝術性的審美與創造活動相通。故莊子式的人生,實為藝術化的人生,是藝術精神在人生之上的落實。
莊子與中國藝術精神的關係是該書討論的中心。徐復觀認為,中國人在藝術精神上的諸多區別,可概括為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發的藝術精神,是道德與藝術合一的性格;由孔門通過音樂所呈現出的為人生藝術的最高境界,即是善與美的徹底諧和統一。由莊子所顯發的藝術精神,則是徹底的純藝術的性格;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畫家與理論家,常在有意無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會到這一點。儒家所開出的藝術精神,立足於仁義道德,需要經過某種意味的轉換方能成就藝術。而更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是莊子。“莊子所把握的心,正是藝術精神的主體。”正是這種藝術精神的主體,決定了莊子的藝術精神,也決定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主流。因此,“中國的藝術精神,追根到底,即是莊子的虛、靜、明的精神”。這是莊子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而莊子更重要的貢獻在於指出了這種藝術精神的主體成立即“心齋”與“坐忘”的途徑。其具體實現,一是消解由生理而來的慾望,使“心”從慾望中解放出來;二是與物相接時,使“心”從對知識的無窮追逐中得到解放。
《中國藝術精神》第三章以下,以山水畫創作與理論為對象,發掘莊子藝術精神的內在傳承,涉及氣韻、逸格、文人畫、南北宗派等問題。徐復觀指出,山水畫的特色,源於莊子的藝術精神(而以魏晉玄學為中介),是以虛、靜、明為特徵的心齋之心的活動的外化,是追求主客體間互無界限的天人至境。山水畫較能代表莊子的藝術精神,是因為孕大含深的山水意象,更易於提供安頓整個精神的藝術世界,作為客體的山水,實即為主體存在的體現。莊子藝術精神對自由的追求,“難以在現實世界中安放得下,只有轉向自然界,從而促成了作為中國藝術骨幹的山水畫的發展”。換言之,對中國藝術精神由思的世界到畫的世界的這種轉化。徐復觀指出,莊子的藝術精神本旨雖不在藝術創作,但卻對藝術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在繪畫方面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對於莊子藝術精神的這一深遠影響,徐復觀通過對思想史和繪畫史圓融一體的考察,作了深入論析。徐復觀認為,莊子的藝術精神對繪畫產生深遠影響,通過魏晉玄學來實現。“人物畫的藝術地自覺,是由莊學所啓發出來的;山水的成為繪畫的題材,由繪畫而將山水、自然加以美化、藝術化,更是由莊學所啓發出來的”。因此,以山水畫為中心的自然畫,乃是玄學中莊學的產物,乃莊學在人生與藝術上的落實。這是山水畫得以成立併成為繪畫主流的根據。徐復觀進而認為,只有當中國藝術走向自然、歸於山水時,莊子的藝術精神也才真正得以落實。“中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靈、玄,通過某種形相,而將其畫了出來。所以最高的畫境,不是模寫對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創造對象。”“在中國,作為一個偉大藝術家,必以人格的修養,精神的解放,為技巧的根本。有無這種根本,即是土畫與匠畫的大分水嶺之所在。”這也就是説,莊子所凸顯出的“心”,所凸顯出的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最終演化為藝術家的創作,通過他們的生命躍動,存在於繪畫藝術。
所以説,是莊學精神開啓了中國山水畫。中國的藝術精神一旦自覺,繪畫很快就進入了山水畫階段。“沒有人會在活生生的人的對象中,真能發現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生命中的世界。”所以,受魏晉玄學薰染的名士,把品藻的眼光從人物畫移向山水畫,遂有宗炳畫山水序》和王微敍畫》。徐復觀認為:“由莊學精神而來的繪畫,可説到了山水畫而始落了實,其內藴,由宗炳、王微而已完全顯露了出來。”徐復觀援引《世説新語》中“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的説法,認為:“固以玄對山水一語,道破了其中最緊要的關鍵。以玄對山水,即是以超越於世俗之上的虛靜之心對山水;此時的山水,乃能以其純淨之姿,進入於虛靜之心的裏面,而與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因而人與自然,由相化而相忘;這便在第一自然中呈現出第二自然,而成為美的對象。”因此,“中國以山水畫為中心的自然畫,乃是玄學中的莊學的產物。不能瞭解到這一點,便不能把握到中國以繪畫為中心的藝術的基本性格”。 [1] 

中國藝術精神研究方法

《中國藝術精神》的研究方法,總體上體現為“由全而偏”。徐復觀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研究,從對儒、道兩大思想傳統的溯源出發,但論述的重心落於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精神之上,所涉及的藝術門類則從音樂轉向繪畫,全書第三章以下更純以山水畫為其觀點的印證,對其他藝術門類基本無所涉及。該書的研究視野與方法,系由出發點的“全”,漸漸轉向結論的“偏”;由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全面溯源,到對“純藝術精神”的限定;由道德與藝術兩境相融的音樂,漸漸轉向表達純藝術精神的山水畫;由對儒道兩大思想傳統的綜合把握,漸漸轉向對以虛靜之心為主體的道家精神的專力研究。 [1] 

中國藝術精神作品影響

《中國藝術精神》中第一、二章呈現出的思想視野和中西會通的學養,影響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思想史和美學研究,如李澤厚美的歷程》、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等。 [1] 

中國藝術精神出版信息

《中國藝術精神》由台灣台中中央書局於1966年首次刊行,後改由台北學生書局出版,不斷重印。大陸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等版本。 [1] 

中國藝術精神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湖北浠水人。曾任荊宜師管區司令、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少將教官、軍事委員會派駐延安高級參議、蔣介石隨從秘書等職。1952年任台中省立農學院兼任教授,次年任教授。1955年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主任。1969年離台赴香港,任新亞書院專任導師,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華僑日報》主筆。著有《中國人性論史》《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學精神》《兩漢思想史》《公孫龍講疏》《石濤研究》《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中國文學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等教科書和著作,譯有《中國人之思維方法》。 [6] 
參考資料
  • 1.    陳剛著. 20世紀中國文藝美學名作導讀[M].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7.11:183-189.
  • 2.    中國藝術精神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商務印書館.2010-12-01[引用日期2014-07-17]
  • 3.    朱立元主編. 美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01:419.
  • 4.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目錄頁.
  • 5.    凌瑞良,張浩遜主編;湯炳興,張英副主編. 大學生名著導讀[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1.12:174.
  • 6.    周川主編.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0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