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男,1938年生,浙江衢州人,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并曾兼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和《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1] [6-7]
- 职 业
- 学者
- 专业方向
- 美学
- 职 务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 资深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学术代表作
- 美在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
- 主要成就
- 2010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年8月13日结项。 [3]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
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学士。1986年9月腊循归-: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3年—200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辣妹—2001年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1992年8月—9炼才匙月俄罗斯学术访问和讲学(俄罗斯科学院哲糊捆微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 )。
1995年7月—8月德国(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访归体请问: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特利尔大学)。1996年5月—6月台湾(学术访问与讲学: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淡江大学、政治大凳肯学、文化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艺术学院、南华管理学院、华梵脚赠您人文科技学院)举牛屑元。
1997年5月美国(学术访问: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1997年10月—12月:日本(讲学:东京大学,日本文部省"特别聘请教授")。1999年6月法国(讲学:法国高等研究院)。2000年2月—9月香港(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2000年8月日本(第十五届世界美学大会:主持中国美学专场讨论)。 [5]
研究方向
播报编辑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8]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1990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1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美学史的课程建设: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叶朗的“美在意象”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在继承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美学的研究成果,在审视西方20世纪以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和美学研究转向的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学术史进行了深入反思,特别反思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所带来的理论缺陷,继而从本体论的研究转向审美活动的研究,将“意象”这一范畴作为美的本体提出。从“美在意象”这一核心命题出发,将意象生成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围绕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构建了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体系。 [9]
社会任职
播报编辑
全国政协常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6年9月起),博士生导师(1993年10月起)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1997年4月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哲学评议组)成员(1997年5月起)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届专家组(哲学组)成员(1998年8月起)
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4月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起)
曾任职务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3年6月—2001年3月)
北京大学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11月—2001年3月)
中华美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主任(1993年10月—)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季羡林先生的评价:“叶朗是为北大干事的人。为北大干事,也是为中国学术界干事。” [10]
个人作品
播报编辑
《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0上卷)》主编,金城出版社,2010。
《美学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主编),199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图书
播报编辑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2010-2-1
- 《美在意象》是2010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2009-9-1
- 《意象:第三期》是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
- 作者名称 叶朗
-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是2010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该书是一本以理论分析、政策解读和前沿观察的形式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展开理论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研究论述的文化产业研究性学术期刊。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1999-01-01
- 《现代美学体系》是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2005-2-1
-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2007-1-1
- 《中国文化导读》是2007年1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费振刚、王天有。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等有关内容。
- 作者名称 叶朗
- 《中国文化读本》是2010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朗、朱良志。
- 作者名称 叶朗作品时间1982-12
- 《中国小说美学》是中国第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专著,由叶朗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
- 美学原理作者名称 叶朗
- 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作者名称 叶朗
学术交流
播报编辑
1999年6月,法国(讲学:法国高等研究院)
学术访谈
播报编辑
叶朗:季先生说得很对。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这里面既要有西方的东西,又要有中国自己的东西。季羡林先生非常强调书法艺术。用电脑,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字了。我问过学生为什么不手写,学生说,手写的老师不喜欢,不如打印的清楚。季先生这个提倡我觉得非常必要。钱学森先生也强调,怎么办大学?最重要的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杨振宁也强调这个。这个应该从小学、中学就要开始做。我非常赞同。艺术,一方面培养创造性,一方面要培养人。人要有高远的人生境界,要有完满的人性,艺术起很大作用。强调艺术就要注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果传统艺术失传就很危险。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独特性,就是有传统艺术和文化。我们有孔子、李白、红楼梦,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就不是中国了。这方面工作要长期下工夫。有些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他们更重视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东西,而对文化的、精神的东西重视不够。这次抗震救灾,我觉得使精神层面的东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对整个民族的启示和教育。我们的十七大就提到了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有“更高精神追求”,这个提法是过去没有的,体现了国家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叶朗: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传统的精神追求丧失了一些,但有些可以慢慢恢复起来,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当然,时代的条件不同,传统的东西需要有些变化,与时俱进。比如,上海新天地,很传统,也很现代,很有洋味,也很中国。要向前走,接受西方的东西,也不要丢掉中国的东西,在融合里还必须要有新的创造。
记者: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在您的这本书里好像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像老北京、老上海的市民文化等都着墨甚多。
叶朗:是这样。我们这里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从美术角度讲,而是讲老百姓的民俗和心态,衣食住行,音乐、喝茶、喝酒、围棋、民居、民间艺术,都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有些书对这些也有介绍,比如饮食方面的介绍,但是没有进到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层面。当然我们也做得很不够,以后还要深入。
记者:像您这样的学者,可能一般都是在做很高深的学术研究,但您似乎对这样一本通俗普及读物也很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