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幻

鎖定
20世紀,中國科幻的發展大致在時間上劃分為兩個時期,每一時期由一個佔有主導地位的理論所統治。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代表作家有星河劉慈欣王晉康韓松等。
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877.5億元,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2] 
中文名
中國科幻
起    源
1902
類    型
科幻
分    期
第一時期,第二時期
代表作家
星河劉慈欣王晉康韓松

中國科幻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
起源於1902年。當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説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普及科學知識”於是成了將近90年漫長歲月中中國科幻小説存在的中心價值。這種“利用科幻小説進行科學普及”觀念的泛濫,還受到大量引進蘇聯科幻小説理論的影響,並被中國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強化。可以説,從1902起到1979止,中國科幻創作一直處於某種“功利主義”的時代。其將科幻文學中的“科普功能”不適當地誇大,使其成為創作的主導價值。這種價值取向,對中國科幻小説的繁榮,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並直接限制了作家的創作,限制了公眾對科幻文學形式的理解。
第二時期
起源
中國科幻文學理論發展的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當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功利主義”時期,開創了第二時代。第二時代要求科幻小説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童恩正疑惑地認為,這種新的價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童沒有想到他的觀點在整個科幻文學界引起了具有顛覆性的波瀾,並被較冥頑的評論家譽為“靈魂出竅的文學”理論。一些後繼者在感受到童氏理論的革新意義的同時,致力於修正他的不足之處。他們進而用自己的創作實踐系統地提出,科幻小説“應該是”一種根植於現代、根植於當前生活的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應當緊密地結合“中國當代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作家逐漸從科學普及的中心視點轉移到人性和現實的中心視點。他們甚至認為,科學是無關緊要的,全面地面對現實,“關注當前”、“向主流文學靠攏”、“比主流文學更先走向世界”才是科幻文學的主要運作方向。在這樣方針的指導下,科幻小説在社會認識深度上得到了大的提高,但逐漸遠離了科學本身和科學探索過程為文學造就的獨特話語環境。
困難
古典主義科幻理論的基本上是失敗的理論,其主要原因在於,它過分強調科幻文學的工具價值。在第一時期中,這種工具價值表現為“科學普及的工具”;而第二時期則改成“圖解社會政治信條”或“傳達主流文學思想的工具”。

中國科幻特色優勢

一是創作數量與產值不斷走高。2016年至2020年,中國科幻小説的出版數量每年都在350部以上,較2015年翻3倍之多。2018年,科幻類圖書全年總碼洋12.5億元,較上年增長50.6%,科幻類期刊碼洋也近4000萬元。除傳統出版物外,數字閲讀與有聲閲讀同樣長勢迅猛,其產值約佔科幻閲讀市場總產值的1/3。據《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8年中國科幻閲讀市場產值總和約17.8億元,同期上漲83.5%,2019年僅上半年科幻閲讀產值就接近13.8億元。
二是創作人才梯隊成型、新人輩出。現階段,中國科幻創作力量主要由兩個羣體構成:以“60後”“70後”為主體的中國科幻“新生代”作家羣,創作風格穩健,敍事宏大,帶有古典主義科幻的烙印;以“80後”為主體的中國科幻“更新代”作家羣,創作風格活潑多元,善於從細微處發掘新意。
三是發表渠道不斷拓寬,與嚴肅文學互動加強。中國科幻不僅給世界科幻帶來獨特審美,也為中國當代文學增加新質。權威文學雜誌如《人民文學》等刊發科幻小説,嚴肅文學作家在創作中融入科幻元素,中國科幻已從原來努力向嚴肅文學靠攏,轉變為嚴肅文學主動尋求與科幻融合以達成創新。 [1] 

中國科幻豐富多元

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為當代科幻創作的重要內容。人工智能AlphaGo戰勝眾圍棋大師的新聞尚未淡出公眾視野,AlphaGo Zero就已經打敗它的初代版本。當下人工智能全面應用於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在使日常生活更為便捷的同時,也引發公眾對人工智能能否最終取代人類這一問題的焦慮。
宇宙探索與終極思考依然是科幻創作的熱門話題。中國各項航天實績讓月球火星探索、空間站建立等科幻描述即將成為現實。科幻作家不再滿足於以普通太空史詩手法講述故事,他們更追求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仰望星空時有超越日常經驗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科幻達成了古典哲學思考的當代轉換,以期用文字構造的思想實驗紓解人類面對浩瀚星海時的渺小感。 [1] 

中國科幻人物作品

最早的科幻作者
為中國科幻敲響第一聲鑼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學者梁啓超。本世紀初葉,他用文言文翻譯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從那時算起中國科幻可以説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史。
五四時期宣揚“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文化思潮,客觀上為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普及作出了貢獻。新文化運動為科幻在中國的萌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學名匠都曾翻譯或寫作科幻小説。
1903年,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將凡爾納的科幻小説《大炮俱樂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體例翻譯成中文。魯迅將這兩部小説改編成章回本,並配了詩詞,使其完全中國化。魯迅翻譯了很多威爾斯和凡爾納的經典小説,並在他的雜文中提倡發展科幻小説。
最早的科幻小説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説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説》,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説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説,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説《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説,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重要人物
文革後,葉永烈的兒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標誌着中國科幻文學的復興。鄭文光在大陸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説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於科幻創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創作,發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為世界科幻小説協會(WSF)成員。代表作有《飛向人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曾被改編為中國內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中國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還有:劉興詩王曉達等人。
倪匡,出生於中國大陸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創作大量科幻小説,多以衞斯理原振俠為主人公,形成了數量可觀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於筆耕著稱,曾自稱“中國寫漢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藍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讀者歡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電影及電視劇集。
83—84年間,中國科幻文學被貼上“精神污染”的標籤,受到嚴厲懲處的事件,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運動”幾乎使整個中國科幻事業夭折。運動產生的經濟和文化後果則無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鄭文光因此一病不起,葉永烈童恩正劉興詩肖建亨等受到不實污衊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陸創辦的《科學文藝》雜誌成為科幻文學最主要的期刊,編輯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該雜誌後改名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長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在《科幻世界》雜誌的推動下,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如王晉康劉慈欣韓松何夕錢莉芳柳文揚等人。雜誌在引介國外優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學知識方面多年來做出了大量貢獻。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重要年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於1991年、2000、2007年在北京和成都承辦了世界科幻年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