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是光電工程、航天航空和應用科技等三個主要領域兼具總體管理與技術總體職能的研究單位。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始建於1956年的電子學研究所,1979年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2003年光電研究院成立,2007年對地觀測中心成立,2012年遙感應用研究所和對地觀測中心合併為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2019年4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在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光電研究院的基礎上整合組建。 [1-2]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21個國家級/院級重點實驗室、中心;有科研博士後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9個;有職工3955人,在讀研究生1800餘人。 [6]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外文名
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時間
2019年4月
機構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鄧莊南路9號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院長:吳一戎、黨委書記:蔡榕
簡    稱
AIR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個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機構前身

  • 成立前期
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制訂的中國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和發展“無線電電子學”等新技術的四大緊急措施,經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並從北京物理所、長春電機所等單位抽調48位科技人員,租用西苑大旅社6號樓開始創業工作。
1960年3月,建立0305工廠。
  •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懷柔園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懷柔園區) [53]
1960年7月12日,經中國科學院第五次院常務會議批准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根據中央提出“建設三線”,專業分工,組織拳頭,合理佈局,加強重點學科發展的統一規劃,電子所進行了科研結構調整,聲學、電線路、天線及電波、量子電子學、固體電子學等學科902名職工從電子所分出,分別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航天部504所)兩個所,援建了上海光機所、電子部22所、55所、156工程處(航天部771所)、701工程處(洛陽測控所)五個所。
1965年8月,華東電真空研究所236人併入電子所,電子所成為以真空電子學和氣體激光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1979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
1985年,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成立。
198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遙感衞星地面站建成。
2005年6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天地一體化遙感技術系統總體部。
2007年3月,中國科學院黨組在遙感衞星地面站、航空遙感中心和數字地球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2009年3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導航總體部。
2012年2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整合遙感所和對地觀測中心為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1] 
  •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2003年11月,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經中編委批准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將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劃歸光電院。 [1] 
  •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2023年10月6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漠河站科研綜合樓主體結構封頂。 [62]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併組建

2019年4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在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光電研究院的基礎上整合組建。 [2]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揭牌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揭牌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人員編制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項目團隊在齊魯二號、三號衞星發射現場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項目團隊在齊魯二號、三號衞星發射現場 [36]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職工395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傑青10人,優青8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0餘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300餘人,科研攻關領軍與骨幹人才300餘人,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空天院未來之星等青年人才200餘人。 [6]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參考資料: [5]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王軍波 [13] 



(注:名單不全)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陳健 [13] 

(注:名單不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部門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建有21個國家級/院級重點實驗室、中心;有十室十三部;有13個園區;有精密製造中心、環境模擬實驗室。 [6]  [57-58]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心


(注:名單不全)
園區名單
新技術園區
中關村園區
奧運園區
懷柔園區
順義園區
蘇州園區
密雲站
喀什園區
三亞園區
濟南園區
廣州園區
懷來遙感綜合科學試驗站
四子王旗浮空器基地



參考資料: [54] 
院級重點實驗室、中心
中國科學院電磁輻射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56] 


(注:名單不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項目辦公室、CAS-TWAS空間減災卓越中心(SDIM)、“一帶一路”北斗應用國際培訓中心等國際科技合作平台。 [6]  [21]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成果

據2023年3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直屬實驗室官網顯示,空天院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973計劃、863計劃、科技基礎工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橫向協作項目等重大項目多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多件;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各類獎項多項。 [35]  [37-38] 
2023年6月,長光衞星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開展的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試驗取得成功。該試驗的成功標誌着中國成功實現了星地激光高速通信的工程應用。 [59]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成功開發地表太陽輻射近實時遙感監測系統,並於2023年11月30日首次對外發布高時空分辨率的最新監測產品,這是中國構建的國際最高精度地表太陽輻射監測系統。 [63] 
成果名稱
類別
等級
年度
專用項目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9
重大自然災害評估模型與方法體系研究及應用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
2019
生態保護重要區域生態監管業務平台構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地理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9
農業氣象遙感關鍵參數反演技術及應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一等獎
2019
黃河流域生態水文遙感監測關鍵技術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9
高光譜遙感信息機理與多學科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8
高分辨率遙感林業應用技術與服務平台
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覆被地圖集》(1:100萬)
全國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
金獎
2018
主要農作物面積多維多尺度立體統計遙感調查技術創新與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8
國產多源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與應用新技術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8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17
自然災害遙感動態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
2017
糧食儲藏數量檢測技術與設備
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一等
2017
面向農田生態過程的定量遙感監測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教育部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二等
2017
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範應用研究
國土資源科技獎
二等
2017
重大商品糧基地農業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監測關鍵技術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17
多源自主衞星葉面積指數一體化反演技術與多區域應用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17
南方水稻灌區節水減排技術與應用
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17
我國主要農作物生長信息監測與綜合評價技術及應用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017
國產陸地衞星定量遙感關鍵技術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016
國家環境質量遙感監測體系研究與業務化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016
高光譜遙感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6
全國生態環境10年變化(2000-2010)遙感調查與評估
測繪科技進步獎
特等
2016
地物目標識別與三維建模的方法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
2016
2016
固體地表要素獲取遙感載荷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016
非均勻下墊面地表蒸散發觀測與遙感估算的理論與方法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2016
基於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城市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16
偏振遙感物理機理、關鍵方法與技術應用
國家科技發明獎
二等獎
2015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研製
測繪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
2015
深空探測視覺導航定位與環境感知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
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5
全球地表碳水通量和大氣CO2濃度遙感時空模擬
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5
三亞遙感衞星虛擬地面站系統
海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5
城市陸表環境遙感監測信息產品提取技術與應用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5
北京地區空氣質量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5
面向地理實驗的虛擬地理環境理論與方法研究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二等獎
2015
跨區域流域衞星遙感定量監測關鍵技術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5年度科學技術獎——應用成果獎
一等獎
2015
水環境遙感應用工程化處理技術研究與系統實現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
一等獎
2014
高異質性高亮度地區顆粒物遙感監測技術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
二等獎
2014
基於衞星紅外遙感的地震綜合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研究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
二等獎
2014
地震熱紅外遙感綜合信息處理集成系統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
金獎
2014
基於遙感監測ET的耗水控制研究及示範
北京水務科學技術
一等獎
2014
鞍山市森林資源年度監測技術體系研發與應用
遼寧林業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4
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3
森林資源綜合監測技術體系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3
全棧式GIS平台uninpho的研製與應用
地理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3
生態環境遙感應用處理與分析系統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3
基於GT Server的高分遙感應用服務平台研究與示範應用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3
基於地物波譜的地表信息獲取方法與應用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2013
典型水資源區農業面源污染機制與防控技術
教育部科技進步
二等獎
2013
神東礦區衞星遙感監測業務化運行系統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
銀獎
2013
國產軍民對地觀測衞星星羣數據綜合處理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
新疆科技進步
一等獎
2013
植被雷達遙感方法與應用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
三等獎
2013
天基光學多載荷軍事應用技術研究與試驗驗證
軍隊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3
基於多源自主衞星遙感的陸海環境關鍵要素定量化監測技術及應用
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3
面向應用的航天遙感軟硬一體化仿真系統技術與應用示範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3
內陸水體富營養化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與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3
主要農作物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業務化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2
中國遙感衞星輻射校正場技術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2
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
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12
T一號民用遙感數據處理系統
軍隊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2012
植被雷達遙感方法與應用
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2012
公安邊防部隊綜合指揮平台
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2
梯級水壩的生態累積效應評價方法及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
二等獎
2012
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研發、系統應用及設備產業化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1
環境一號衞星環境應用系統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1
基於全球導航衞星信號源的海洋環境遙感技術
軍隊科技進步
一等獎
2011
海洋環境與災害應急天空地遙感綜合監測技術系統及應用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1
三維數字地表建模、傳輸與可視化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北京市科技進步
三等獎
2011
多平台多波段對地觀測信息處理技術與應用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0
利用遙感反演土壤含水量研究
水利部松遼委科技進步
二等獎
2010
參考資料: [39-48]  (注:名單不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術期刊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學術期刊有《微系統與納米工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國際數字地球學報》(IJDE)、《地球大數據》(Big Earth Data)、《衞星導航》(Satellite Navigation)、《國際遙感學報》(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電子與信息學報》、《雷達學報》、《遙感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6] 
《遙感學報》2021.12 《遙感學報》2021.12
遙感學報》內容涉及遙感基礎理論,遙感技術發展及遙感在農業、林業、水文、地礦、海洋、測繪等資源環境領域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研究,遙感與GIS及全球導航衞星系統(GNSS)的結合及其應用等方面。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重要國際合作項目在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遙感及相關學科研究的前沿理論。 [18]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共同創辦,主要刊登圖像圖形科學及其密切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內容涉及圖像分析和識別、圖像理解和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系統仿真、動漫等眾多領域。 [17] 
電子與信息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原電子學研究所)主辦的電子與信息領域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電子與信息領域的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最新科技成果論文和階段性研究成果。該刊被《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數字化期刊羣》、《中國學術期刊文摘》、EI Compendex和Scopus等數據庫收錄。 [19] 
雷達學報》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原電子學研究所)和中國雷達行業協會共同創辦,重點報道雷達理論、雷達系統、新體制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等,被國內三大核心期刊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及國外DOAJ、JST、Scopus、Ei等多家數據庫收錄,併入選“第5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20]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科建設

據2023年3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官網顯示,空天院有科研博士後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9個。 [24] 
博士後流動站
信息與通信工程 [22] 
電子科學與技術 [34] 
地理學 [34] 
光學工程 [34]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信息與通信工程 [22] 



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物理電子學 [25] 
通信與信息系統 [22] 
信號與信息處理 [22] 
生物電子學 [23]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26]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27]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28] 
光學工程 [29] 
計算機與應用 [30]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信息與通信工程 [22] 



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通信與信息系統 [22] 
信號與信息處理 [22] 
生物電子學 [23] 
物理電子學 [25]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26]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27]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31] 
光學工程 [32] 
飛行器設計 [33]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在讀研究生1800餘人。 [6] 
2022年,空天院共有40人獲得空天院優秀研究生獎學金,21人獲得企業冠名獎學金一等獎,32人獲得企業冠名獎學金二等獎。 [49-52]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文化傳統

  • 形象標識
(一)標識以英文Aerospace的首字母“A”為主體,體現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是以空天信息為研究主體,從事空間信息創新發展研究的科技機構。
(二)字母“A”設計為對立面立體效果,造型如同金字塔般,寓意旺盛生命力。抽象的地球儀從地心連着立體字母“A”,“AIR”字母圍繞地球儀,彰顯突出空間電子學核心器件、先進載荷技術與系統、遙感與數字地球科學、空天信息處理與應用、航空/臨近空間觀測平台以及導航技術等重大領域。
(三)“AIR”空天院英文名稱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縮寫,置於標識底部托起整個標識,體現空天院在該領域科技發展中的基石作用。 [3] 
標識 標識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趙剛
副院長
付琨、胡玉新 [60-61] 
參考資料: [4]  [6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