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

鎖定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依託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室是原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師範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的基礎上聯合組建而成。於2003年獲得科技部批准,2004年進入正式建設期,2005年通過國家驗收和全國實驗室評估。
中文名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立時間
2004年
機構管理
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師大
行政隸屬
中科院、北師大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簡要概況

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徐冠華院士,實驗室主任宮鵬研究員,現任(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徐冠華院士,實驗室主任為施建成研究員。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學科前沿

遙感科學是在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涵蓋遙感信息機理、遙感高技術前沿、遙感應用基礎和遙感地理空間信息集成理論。隨着國際地球觀測系統的迅速發展,遙感科學在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變化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領域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遙感輻射傳輸機理與反演理論研究:發展與完善自主的遙感輻射傳輸模型,並融合國際先進的多尺度遙感模型;發展多源遙感數據協同反演的理論和方法,逐步建立多尺度遙感觀測數據、地面台站觀測數據與地表過程模型的同化理論和技術體系。
(2)遙感信息獲取與處理前沿技術研究:發展多角度、偏振、全極化多波段微波、超光譜、激光雷達、高空間分辨率、無線傳感器網絡等先進的遙感探測、數據處理與信息提取技術,拓展遙感應用領域。
(3)地球空間信息綜合集成與應用基礎研究:研究通訊網絡、遙感技術、遙感數據與信息服務的集成、模擬和可視化技術,建立地表輻射與能量平衡、水循環、碳氮循環遙感綜合監測與模擬平台,開展農業、資源、災害、環境與健康等方面的示範應用,促進大氣、水文與全球變化遙感研究。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項目成果

實驗室建設以來,科研工作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1)遙感輻射傳輸機理與反演理論研究方面:基於幾何光學模型發展了地表輻射模型系列;深化了遙感像元的空間尺度效應與尺度轉換規律;建立了多源遙感數據協同反演理論與技術。
(2)遙感信息獲取與處理前沿技術研究:研製了航空高光譜數字相機系統、機載多角度成像儀和多角度偏振成像儀,發展了高光譜、多角度、微波、高分辨率、激光雷達遙感、無線傳感器網絡等新型遙感數據處理技術,研發我國第一套高光譜圖像處理軟件系統和成像雷達遙感處理分析算法和模型系統軟件。
(3)地球空間信息綜合集成與應用基礎研究:建立了中國典型地物光譜數據和知識庫和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定量遙感監測數據集;發展了同化模型;初步建立虛擬地理環境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體系,開發了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情與海洋監測、公共衞生和災害應急等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應用成果。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團隊

實驗室重視不同領域、部門和學科之間的優勢互補,制定合理的前沿研究目標,形成了一個老中青相結合的遙感信息科學創新研究團隊。通過吸引海內外傑出學者,學科背景涵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理、生態、大氣、地球物理、數學、物理以及信息科學等領域。現有固定研究人員47人,其中研究員/教授23人,支撐人員6人。研究隊伍和學術指導人員中有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交流合作

自2005年來,實驗室支持5批開放基金,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舉辦高級系列學術講座116場。實驗室還成立了以Robert Dickinson教授為主任,由20多名國際學者組成的海外諮詢專家組,不斷為實驗室發展戰略提供諮詢。
在依託單位的有力支持下,實驗室面向地球系統科學和國家對地觀測技術發展需求,加強遙感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培養遙感基礎理論和技術的優秀人才,建成國際一流的遙感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