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

鎖定
2020年9月,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正式成立法學院。法學院主要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多方優勢,通過科教融合新模式培養高端法學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教授擔任院長。
法學院現有法學專業本科學位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系全國首批設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六家單位之一)和博士後流動站,在讀學生1000餘人。 [7] 
中文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Law,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簡    稱
社科大法學院
創辦時間
2020年9月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現任領導
莫紀宏(院長) [9] 
院    訓
正直精邃
地    址
中國北京
知名校友
信春鷹 [4] 
梁慧星 [5] 
李林 [6] 
孫憲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學院簡介

2020年9月,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正式成立法學院。法學院主要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多方優勢,通過科教融合新模式培養高端法學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教授擔任院長。
法學院現有本科專業學位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系全國首批設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六家單位之一)和博士後流動站,在讀學生1000餘人。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20餘人。在六十餘年的學科發展歷程中,湧現出一批如張友漁李光燦王叔文王家福吳大英李步雲吳建璠謝懷栻鄭成思王保樹梁慧星等學術名家,王家福、李步雲、馬驤聰劉海年張慶福5位先生被中國法學會授予“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榮譽稱號。學院共有7人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7人當選榮譽學部委員,其中,在職學部委員有李林孫憲忠陳甦,在法學學科領域具有突出重要影響。學院教研人員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或獲得重要榮譽稱號專家70餘人次,包括改革開放四十年先鋒人物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0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獲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9人。學院教研人員現任國內外權威期刊主編、副主編的有9人。2016年以來,學院教研人員有45人次出任全國一級專業學會中的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
學院科研成果豐碩,2016年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三大權威期刊中發文40餘篇,核心期刊論文600餘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20餘項,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50餘項;舉辦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內學術會議100餘場,國際學術會議40餘場。法學學科在國內、國際共建合作培養、調研基地與平台100餘個。
改革開放以來,共有王家福、李林等4人次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5人次擔任中南海法制講座主講人;學院教研人員共承擔中央委託重點決策課題百餘項,在民法典等400餘項立法活動中參與起草、建議、修改、審議,對中央重大決策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學院人才培養成效卓著,大量優秀畢業生在法學科研、教育領域以及黨政機關、司法和監察部門、律師事務所、大型企業等實務部門,為法治中國建設做出傑出貢獻。
法學院將充分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國際法所的師資和科研優勢,依託《法學研究》、《環球法律評論》《國際法研究》《民商法論叢》及眾多學術平台,構建具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色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法學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強調法學理論與法治國情相結合,着力從“師承製”、“國際化”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三方面發展,聚焦英才教育,培養擁護黨的領導、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備紮實法律理論功底和職業素養的複合型、創新型、國際型和引領型的高端法治人才 [3]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現任領導

院長:莫紀宏 [2]  [9] 
常務副院長:吳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Law,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是國家級法學研究機構,座落於北京故宮東北角,景山東麓,所在地址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舊址的一部分。首任所長為張友漁。歷任所長張友漁、王仲方、孫亞明、王叔文王家福劉海年夏勇李林陳甦。現任所長:莫紀宏。現任副所長:周漢華、李洪雷、王瑩、謝增毅。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法學研究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同志的親自關懷和提議下成立的,籌建於1956年,成立於1958年,時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78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新聞學家張友漁先生(時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任首任所長。
法學研究所的主要使命:一是從事職業法律學術研究;二是參與黨和國家的有關決策研究;三是開展高級法學教育,培養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接納海內外進修學者和專家;四是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法學研究所的三個定位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強陣地;法學基礎理論與法治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的最高學術殿堂;黨和國家在民主法治人權領域的高端思想庫和智囊團。
法學研究所不僅擁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和精品名作,而且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自1995年以來,法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人員先後5人次擔任中南海法制講座主講人,4人次擔任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人,10人次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主講人,1人次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會學習主講人,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稱號,並有多位專家被授予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榮譽,先後有8人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法學研究所還應國家有關部門的委託和邀請,多次參與立法、司法工作和國家級人權對話和交流活動。
本研究所出版的學術期刊有:《法學研究》(雙月刊),《環球法律評論》(雙月刊),《法律史學刊》(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刊)。出版的年度報告主要有中國法治系列藍皮書等。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