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

鎖定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於2009年5月18日由原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資源與地球科學系和測繪與土地科學系組建而成。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以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學科齊全、特色鮮明,實力雄厚、設備先進、成果豐碩。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863”、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科研項目40餘項,“十五”以來,學院教師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餘項。 [1]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 
中文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2009年
類    型
理工
屬    性
211工程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學院規模

其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地質測量研究室”及後來的“地質專業委員會”,更早可上溯到1953年成立的北京礦業學院煤田地質系、1951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國礦業學院煤田地質工程系和1950年的地質工程學教研室。
2009年地測學院在校學生1163人,其中博士生230人、碩士生444人、本科生489人。在站博士後33人。學院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基礎知識、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全面培養,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和嚴格的管理,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的學生、班級、團支部等多次獲得北京市和學校的各種榮譽和獎勵。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學科特色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擁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國家重點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學”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等3個特聘教授設崗學科,1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地質工程”和“測繪工程”2個工程碩士領域,5個本科專業,其中地質工程為北京市特色專業。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55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4人、副教授8人、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6人;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0人。教師隊伍中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名,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6人,5名教師的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人獲第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提名獎,1人獲中國十佳優秀博士後獎。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教授為我國煤田地質與礦山測繪教育事業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以彭蘇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已成為我國地質和測繪領域的中堅力量,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地質工程專業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系統掌握基礎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岩土工程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接受相關的工程訓練,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在地質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發、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預期本專業學生畢業5年後具備優秀地質工程師的素質和能力,能夠在地質工程及相關領域擔任業務骨幹或技術負責。
學生畢業5年後應達到如下目標:
1. 具備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
2. 掌握地質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地質信息採集、處理、成果加工與分析等能力。
3. 具有應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查明工程地質條件、運用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複雜地質工程問題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能成為本專業的工程師,並具有創新潛質。
4. 熟悉工程經濟和項目管理。
5. 具有團隊協作、創新和科學探索精神,具備良好的的職業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6. 具有國際視野。
二、畢業要求
本專業學生通過通識教育課和專業教育課的學習,以及相關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訓練,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於分析和解決地質工程中的複雜工程問題。
1.1 掌握從事地質工程工作所需的數學、自然科學知識。
1.2 掌握從事地質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礎知識。
1.3 掌握從事地質工程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
1.4 能夠運用前述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地質問題。
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對工程問題進行識別和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複雜工程地質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2.1 掌握數學、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
2.2 掌握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
2.3 運用前述課程基本原理,並通過文獻研究識別、表達、分析複雜工程地質問題。
2.4 依據規範規程評價分析結果,獲得明確結論。
3. 設計解決方案:能夠針對複雜的地質工程問題設計可行的、且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並能夠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3.1 通過課程設計,掌握解決複雜工程地質問題的基本原理、方法、思路和流程。
3.2 針對具體工程實例,提出解決複雜工程地質問題的方案。
3.3 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
3.4 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採用科學方法對複雜地質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實驗設計、分析與解釋數據、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4.1 針對複雜工程地質問題,能夠利用工程地質科學原理與方法設計(進行)實驗,獲取各種參數。
4.2 統計分析與解釋所得數據和結果。
4.3 根據行業規範要求,通過信息綜合得到符合工程實際、有效的結論。
5. 使用現代工具:針對複雜的地質工程問題,能夠採用現代測試技術、信息科學以及計算機數值模擬手段與方法對複雜工程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5.1 具有開發、選擇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
5.2 能夠應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獲取必要的數據。
5.3 在瞭解相關軟件基本原理,理解其適應性與侷限性基礎上,能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對複雜工程地質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
6. 工程與社會:能夠利用地質工程的專業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與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法律與道德責任。
6.1 瞭解與本專業相關職業和行業的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背景知識。
6.2 應用上述背景知識,合理分析複雜工程地質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
6.3 評價上述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複雜地質工程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及其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1 理解針對複雜工程地質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2 在理解上述影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評價。
8. 職業規範:具有較強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8.1 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8.2 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
8.3 在上述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 個人和團隊: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9.1 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的角色。
9.2 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並承擔負責人的角色。
10. 溝通:能夠就複雜地質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並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0.1 能夠就複雜工程地質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
10.2 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與不同行業、不同國籍(跨文化)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交流。
11. 項目管理:理解並掌握與地質工程相關的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並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1.1 理解並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11.2 能夠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能及時瞭解地質工程最新理論、技術及國際前沿動態。
12.1 瞭解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技術知識,具有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意識
12.2 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本專業學生畢業要求是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其它輔助教學過程來實現的。根據畢業基本要求,設置了相應的教學環節。
三、主幹學科與專業核心課程
主幹學科:地質資源與工程
專業核心課程: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巖體力學、土力學、水文地質學基礎、工程地質學、岩土鑽掘工程學、岩土工程勘察、基礎工程與地基處理、岩土測試技術等。 [3] 
四、最低畢業學分要求與課程設置
結構
類別與性質
最低學分要求
學分數
佔理論教學總學分比例
理論教學環節
通識教育
必修
61
47%
選修
8.5
7%
小計
69.5
53%
專業教育
工程(學科)基礎類
14
11%
專業必修類
33
25%
專業課程組
6
5%
國際化課程
2
2%
專業任選類
6
5%
小計
61
47%
合計
130.5
100%
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育
必修
41
選修
0
小計
41
創新創業教學環節
雙創教育
必修
3
選修
2
小計
5
畢業最低總學分數
176.5
五、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五、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六、學制
四年
七、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學位
教學院長:李軍 副教授 專業負責人:孫紅福 副教授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一、培養目標
1. 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掌握礦產資源勘查方面的基礎理論、技術與方法,具有系統的煤及煤層氣等能源地質勘查方向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和團隊合作能力、較好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具有地質工程師發展潛力,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在煤及相關礦產勘查工程領域從事資源勘查評價、科學研究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2. 預期本專業畢業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資源勘查工程及相關領域擔任業務骨幹或技術負責,具備優秀地質工程師的素質和能力。
二、畢業要求
1.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資源勘查知識用於解決煤及相關礦產勘查中複雜工程問題。
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資源勘查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煤及相關礦產勘查中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 設計解決方案:能夠針對煤及相關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問題設計可行且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並能夠考慮社會、環境、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4. 研究:能夠開展煤及相關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問題的研究,進行資源勘查工程設計實驗,數據採集、處理與解釋,綜合分析得出有效結論。
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煤及相關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資源勘查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於資源勘查工程相關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煤及相關礦產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以及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瞭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煤及相關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 職業規範:具有較強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 個人和團隊: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 溝通:能夠就煤及相關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迴應指令;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閲讀本專業外文書刊,並具有聽、説、寫、譯和開展國際交流和溝通的基本能力。
11. 項目管理:理解並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並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與專業核心課程
主幹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
專業核心課程: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地球化學、煤田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概論、鑽探工程與測井基礎、沉積學、盆地構造分析。
四、最低畢業學分要求與課程設置
結構
類別與性質
最低學分要求
學分數
佔理論教學總學分比例
理論教學環節
通識教育
必修
61
49%
選修
8.5
7%
小計
69.5
56%
專業教育
工程(學科)基礎類
18.5
15%
專業必修類
19.5
16%
專業課程組
5.5
4%
國際化課程
2
2%
專業任選類
10
8%
小計
55.5
44%
合計
125
100%
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育
必修
47
選修
0
小計
47
創新創業教學環節
雙創教育
必修
3
選修
2
小計
5
畢業最低總學分數
177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學制及學位授予:四年,工學學士學位
教學院長:李軍 副教授 專業負責人:李勇 副教授
測繪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能在國家基礎測繪、工程建設、礦山與地下工程、自然資源監測、地理信息服務等領域從事測繪項目的設計、實施、開發、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特色
我校“測繪工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已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獲批國家首批新工科建設項目。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和課外科技活動,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高精尖測繪科學與技術始終貫穿在專業教學的各環節中。
本專業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着力構建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立足信息化測繪,培育與發展資源環境監測與綠色生態修復、地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測繪、城市空間信息工程等專業新方向。本專業實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每位學生入學即安排一名專業指導教師,在三、四年級可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自主選擇導師並由其指導創新項目。
本專業設置“4+N”本博貫通培養、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的“H+A”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已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簽訂“2+2”培養協議,符合條件的學生可獲得兩所學校授予的學士學位;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技術大學達成合作協議,兩校互派學生進行專業實習交流活動。
就業深造
我校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該學科所有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生可以通過本博貫通計劃、直博、保研、考研、出國等多種渠道選擇進一步深造,本專業近3年的深造率分別為63.8%、52.1%和49.1%。畢業生可在航天航空、交通、城鄉規劃、智慧城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能源礦山、國防、測繪、公共安全、信息與通訊等部門從事設計、規劃、測繪管理的相關工作。 [4]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能夠掌握遙感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具有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應用的專業知識,能夠在測繪、遙感、國土、環保等領域,從事遙感、攝影測量、自然資源監測等方面項目的設計、實施、開發、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特色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空間信息、測繪、航天應用等多學科新技術交叉融合的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專業堅持“寬基礎、強實踐、大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專業交叉融合,注重知識的前沿性和綜合性。本專業突出兩個重點培養方向:人工智能遙感應用和生態環境遙感。在培養過程中,本專業採用人工智能進行遙感專業升級,重點培養學生在資源遙感調查、環境遙感監測與評估及人工智能遙感圖像應用等領域的技能。
此外,專業注重培養學生踐動手能力,着手培養學生在無人機操作與航測、激光雷達等方面的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國際化視野的培養,與美國辛辛那提等大學簽訂“2+2”培養協議,學生可申請短期的學術交流。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科學素養培育、創新創業訓練、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深度指導,進行個性化培養。
就業深造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生深造具有便利條件。本專業60%以上畢業生繼續深造,30%的畢業生可進入北大、中科院、北師大、武大、同濟大學等學府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優秀學生將獲得我校研究生推薦免試入學資格,也可參加本博貫通式培養,八年可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其中在國外學習1-2年。畢業生具有紮實遙感、攝影測量專業技能,可在人工智能遙感、自動駕駛、自然資源監測、交通規劃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等行業和部門從事與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的科研、教學、設計、生產及管理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