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部隊之一,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3縱隊。該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發展而成的。1948年2月,太行軍區兩個旅和由改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的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師合編,組成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北軍區第1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 [1]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
前    身
華北軍區第13縱隊 [1] 
首任軍長
韋傑 [1] 
首任政委
徐子榮 [1] 
下轄部隊
第181師、第182師、第183師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部隊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部隊前身

時任第13縱隊、第61軍政委徐子榮 時任第13縱隊、第61軍政委徐子榮
1948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華東野戰軍獨立師(由1946年6月中原軍區向東突圍的第1縱隊第1旅改編而成,1947年12月調歸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太行軍區獨立第1、第2旅改稱第37、第38、第39旅在山西省翼城、曲沃地區組成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共2萬餘人。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與獨立師領導機關一部組成縱隊領導機關。曾紹山任司令員(未到職),徐子榮任政治委員,魯瑞林任副司令員,袁子欽任副政治委員,白天任參謀長,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隨即參加臨汾戰役
5月,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後,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改稱華北軍區第13縱隊,隸屬華北軍區第1兵團建制。6~7月,參加晉中戰役,俘國民黨軍第7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第33軍軍長沈瑞等。10月,韋傑任縱隊司令員。同月,參加太原戰役,進行太原外圍作戰。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接受整編

時任第61軍軍長韋傑 時任第61軍軍長韋傑
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北軍區第1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韋傑任軍長,徐子榮任政治委員,魯瑞林任副軍長,白天任參謀長,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第37、第38、第39旅依次改稱第181、第182、第183師,共2.1萬餘人,隸屬第18兵團(華北軍區第1兵團改稱)建制。
4月,參加會攻太原。太原戰役結束後,第61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參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戰。6月,進抵陝西省西安地區,第182師執行衞戍西安市任務,軍主力進行咸陽阻擊戰,保障入陝部隊順利集結。同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參謀長。7~9月,參加扶郿戰役秦嶺戰役。11月,隨兵團調歸第二野戰軍指揮(後列入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建制),從陝南進入四川,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
1950年2月,第61軍兼川北軍區。所屬第181師兼遂寧軍分區,第182師兼劍閣軍分區,第183師兼達縣軍分區,軍區抽調機關和部隊組成南充軍分區。另以軍區教導團(以軍教導大隊擴編)組建西南軍政大學川北分校。此時,部隊發展到6.4萬餘人。3~6月,參加剿匪作戰,並組成第3、第4剿匪聯防指揮部,統一領導部隊與當地人民武裝、人民羣眾的剿匪鬥爭。6月,對部隊進行整編,組建35個縣警衞營和240個區警衞隊,進一步實施地方化。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部隊撤編

1951年3月,第181師調歸第60軍建制,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第182 師調歸第11平建制,第183 師各團改編為川北軍區所屬獨立團。1952 年7月,第61軍番號撤銷。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部隊組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軍長韋傑,政治委員徐子榮,副軍長魯瑞林,參謀長白天,政治部主任郭林祥,下轄第181、第182、第183師,全軍2.1萬人。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組建之初建制結構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組建之初建制結構圖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1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1師,師長王誠漢,政委張春森,下轄第541、542、543團。該師前身是1944年9月6日由太行軍區第3、第35團組建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1945年2月改編為河南軍區第1支隊,10月改編為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1946年10月編入華中野戰軍為第13旅,1947年1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師,1948年2月編入新組建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為第37旅,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3縱隊37旅。該師即著名的“皮旅”,中原突圍時在旅長皮定鈞的率領下,擔負吸引敵軍主力,掩護中原軍區主力向西突圍的光榮任務,在掩護主力西進轉移後孤軍東征,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突破敵軍的封鎖包圍和堵擊,跨越層巒疊嶂的大別山,輾轉24個晝夜,行程1500餘里,大小戰鬥23次,以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隨後,參加了淮陰保衞戰、第一次漣水保衞戰和孟良崮、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轉戰中原、華東、華北、西北四大戰場,戰功卓著,是18兵團主力師。1951年3月181師調入第60軍入朝參戰,殲敵16754人。1953年9月回國。1954年12月底開始,擔任軍事學院、總高級步校的演習、示範任務。1960年4月至1970年11月,擔負迎外任務。1969年12月改番號為陸軍第180師。 [1] 
1985年1月恢復第181師番號。同年9月,陸軍第60軍與陸軍第1軍合併整編為陸軍第1集團軍,181師調歸第1集團軍建制,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改隸武警部隊建制為武警第181師,轄武警第541(老虎團)、542、543、711團。 [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2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2師,師長王海東,政委王貴德,下轄第544、545、546團。該師前身是1947年10月組建的太行軍區獨立第1旅,後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第38旅、華北軍區第13縱隊38旅。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1951年3月,調歸第11 軍建制。1952年10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3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3 縱隊第39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3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0月組建的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後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第39旅、華北軍區第13縱隊39旅。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1951年3月師直組建四川達縣軍分區機關 [1] 
參考資料
  • 1.    君威.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軍史沿革:軍事史林,2011年:第2期
  • 2.    徐一朋.毛澤東褒獎的皮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