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和鎮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轄鎮)

鎖定
中和鎮,隸屬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地處永仁縣西部,東與猛虎鄉維的鄉毗鄰,南連宜就鎮和大姚縣六苴鎮,西與大姚縣桂花鎮接壤,北與永興鄉相連, [2]  行政區域面積425.98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中和鎮户籍人口為10439人。 [3] 
民國年間,為大姚縣第五區(北區);2005年,中和鄉改中和鎮,同時將原萬馬傣族鄉所屬的進化、萬馬2村民委員會劃入中和鎮。 [2]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轄9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2] 
2019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3] 
中文名
中和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
地理位置
永仁縣西部
面    積
425.98 km²
下轄地區
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中和村
電話區號
0878
郵政編碼
651404
車牌代碼
雲E
人    口
10439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中和鎮歷史沿革

民國年間,為大姚縣第五區(北區)。
1961年,劃入永仁縣,稱中和區。
1969年,稱中和公社。
1984年,複稱中和區。
1987年,改中和鄉。
2005年,中和鄉改中和鎮,同時將原萬馬傣族鄉所屬的進化、萬馬2村民委員會劃入中和鎮。 [2] 

中和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中和鎮轄9個行政村:中和、直苴、波者地、他的苴、小直麼、支那、岔河、萬馬、進化;下設103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轄9個行政村:中和村、直苴村、波者地村、他的苴村、小直麼村、岔河村、支那村、萬馬村、進化村, [4]  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2] 

中和鎮地理環境

中和鎮位置境域

中和鎮地處永仁縣西部,東與猛虎鄉維的鄉毗鄰,南連宜就鎮和大姚縣六苴鎮,西與大姚縣桂花鎮接壤,北與永興鄉相連, [2]  行政區域面積425.98平方千米。 [3] 

中和鎮地形地貌

中和鎮境內地勢南高北低。主要山脈有大村樑子、各米乍麼、摩天嶺境內最高點位於大村樑子,海拔2861米;最低點位於萬馬村民委員會那拱村,海拔1425米。 [2] 

中和鎮氣候

中和鎮境內氣候特點是高山冷涼,谷地温和偏熱,大部分地區屬冷涼氣候,降雨集中、乾濕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多年平均氣温17℃,極端最低氣温8.7℃,極端最高氣温24.2℃,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2] 

中和鎮水文

中和鎮境內主要河道有一級河萬馬河,境內長15.7千米,發源於大姚縣曇華山北麓,經桂花鄉入境,從南向北境內流經中和、萬馬,主要支流有直苴河、他皮裏河、進化河。 [2] 

中和鎮自然災害

中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低温、冰雹、滑坡等。 [2] 

中和鎮自然資源

中和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銅,已經開發的有直苴銅礦,位於直苴村民委員會境內,礦區面積0.3平方千米,地質儲量15.4萬噸,可採量15.4萬噸。境內森林覆蓋率達86.9%,活立木蓄積量214萬立方米。 [2] 
2011年,中和鎮有耕地面積1.54萬畝;林地面積51.57萬畝。 [2] 

中和鎮人口

2011年末,中和鎮總人口1.1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95人,城鎮化率4.4%。總人口中,男性5876人,佔51.7%;女性5499人,佔48.3%;18歲以下1952人,佔17.2%;18—35歲3028人,佔26.6%;35—60歲4705人,佔41.4%;60歲以上1690人,佔14.8%。總人口中,以彝族為主,達9193人,佔84.49%;漢族1297人,佔11.93%;傣族387人,佔3.56%。2011年,人口出生率5.48‰,人口死亡率8.40‰,人口自然增長率-2.9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6.5人。 [2] 
2017年末,中和鎮常住人口為11065人。 [1] 
截至2019年末,中和鎮户籍人口為10439人。 [3] 
中和鎮

中和鎮經濟

中和鎮綜述

2011年,中和鎮地方一般預算支出6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6元。 [2] 
2019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3] 

中和鎮農業

2011年,中和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05億元,比上年減少6.47%。 [2] 
中和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882噸。其中水稻產量473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油菜籽、花生。2011年,烤煙種植面積3860畝,產量584噸;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312畝,產量115噸,其中花生5噸,油菜籽47噸;蔬菜種植面積1824畝,產量1213噸,其中大白菜343噸,青菜504噸,馬鈴薯326噸。 [2] 
中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1.52萬頭,出欄量1.13萬頭;羊年末存欄2.64萬隻;牛年末存欄0.81萬頭;上市家禽3.9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574噸,其中豬肉1761噸;禽蛋21噸;畜牧業總產值4859萬元。 [2] 

中和鎮工業

中和鎮形成以採礦業和水力發電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上繳税金880萬元。 [2] 

中和鎮金融業

2011年末,中和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012萬元;各項貸款餘額908萬元。 [2] 

中和鎮社會事業

中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中和鎮有小學5所,在校生884人,專任教師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496.78萬元。 [2] 

中和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中和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8個,藏書3200冊;業餘文藝演出隊4支,樂隊1支。刺繡能手500人,樂器製作6人,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6人,文化骨幹20多人。2011年末,有線廣播站1個,村村通工程安裝衞星電視接收設備1900套,廣播電視覆蓋率100%。 [2] 

中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中和鎮有衞生院2所,村衞生室10個;病牀35張。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27萬人次,住院病人144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02萬人,參合率93.72%。 [2] 

中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中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8户,人數107人,支出26.43萬元,月人均20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86户,人數1186人,支出93.86萬元,月人均82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6人,支出4.82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2人,支出10.68萬元。城鄉醫療救助、臨時救助62人次,支出17.89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8.37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4757人,收取新農保基金54.06萬元,有1400人領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發放基礎養老金38.5萬元。 [2] 

中和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中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9個,鄉村通郵率100%。 [2] 

中和鎮基礎設施

  • 供電
2011年末,中和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3台,總容量50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7條,用電負荷1159.58千瓦。年售電量完成1099.79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6%,供電可靠率98%。 [2] 

中和鎮交通運輸

2011年,中和鎮有省道宜中線和縣道永回公路過境,鎮內村村通公路,有4條村級公路、6條村組公路實現道路硬化,全鎮公路里程198千米。 [2] 
衞星圖、地形圖、電子地圖

中和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河邊有山,似鐘形,故名鍾河,中和系雅化後的書寫名。 [2] 

中和鎮風景名勝

  • 中和老街
中和老街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所建街,為夏氏族人夏匡周所建。整條街佔地約100畝,街長300多米,寬4米,南北走向,街面由規整的四方長條石鋪砌而成,共有古宅院13院34幢117間,佔地約12250平方米,現存7院18幢52間,佔地約8620平方米。
  • 夏氏故居
夏氏故居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所建。房主夏告(字成禹)是核心人物之一,利用權勢,一面發展集貿,一面坐收賦利,建築豪宅。夏氏故居坐東向西,佔地500平方米,由正房、面樓、南廂房和北壁組合成一個院落,正房南側是廚房和天井。
  • 夏家大院
夏家大院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佔地1244平方米,系中和地區富户夏雲、夏信共同修建,户主原宅是中和老街下方的老房子,另立門户後遷此建蓋。夏家大院座北向南,建築結構嚴謹,大院分為東院和西院兩個部分組成,以中閣樓為對稱軸,結構相同的兩個四合院,中閣樓一分為二,成為兩院的東廂和西廂,正房、面房和廂房的結合處均由耳房相銜接,每一組接合部有一個天井,兩院廊道互通,共用一道大門。
  • 他地苴花橋
中和鎮他地苴花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全長16米,寬2.4米,為中和鎮大地主夏匡周集資,附近村民出義務工所建。整座橋採用慄木打底,松木板鋪橋面,松木做柱搭椽蓋瓦,在河的兩面用巨石鑲砌,撐以四棵方形慄木。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年5月:564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段麗元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雲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4月:1648-1650.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 574.
  • 4.    中和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