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平則鳴

(漢語成語)

鎖定
不平則鳴(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韓愈送孟東野序》。 [2] 
不平則鳴指遇到不平的事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形容對不公平的事表示憤慨。 [2]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中文名
不平則鳴
拼    音
bù píng zé míng
近義詞
鳴冤叫屈
反義詞
忍氣吞聲
出    處
《送孟東野序》
注音字母
ㄅㄨˋ ㄆㄧㄥˊ ㄗㄜˊ ㄇㄧㄥˊ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分句

不平則鳴成語出處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不平則鳴”。 [2] 

不平則鳴成語故事

孟東野,即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青壯年時流連詩酒,屢次參加進士考試均不中。直到公元796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中進士時,年已四十六歲。他一生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直至死後,還要靠朋友湊錢來埋葬。他終生以作詩為業,詩歌大都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生活窘困、仕宦不達的怨嘆和憤懣,也有揭露封建士大夫的虛偽和勢利之作。 [3] 
孟郊的一生可謂艱難坎坷。他比韓愈大十七歲,才華也和韓愈相當,卻一直不得志,反而因為得到韓愈的推崇才聲名大噪。他多次考科舉都失敗,直到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欣喜之下寫了《登科後》一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4] 
不過,孟郊不平則鳴的性格,使他的仕途並不平坦,即便中了進士,他也不能施展他的抱負。據説他在溧陽當縣尉的時候,經常去溧陽城外賦詩,抒發情懷,以致荒廢了政務。於是縣令另外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也把他的俸祿分了一半給代替他的人,孟郊窮困潦倒,沒多久就辭職了。隨後又輾轉多次,最終任職河南,晚年在洛陽度過。 [4] 
他的朋友韓愈很同情他的遭遇和處境,為了寬慰孟郊的抑鬱情緒,特著文贈言,即《送孟東野序》。文中寫道,大概各種東西不能處於平靜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吹動它,它就發出聲響。水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激盪它,它就發出聲響,水浪跳躍,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快速,是有東西阻塞了它;水沸騰了,是有東西在加熱它。鍾、磬一類樂器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響。人在言論上也是這樣,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後才表達出來,他們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們痛哭是有所懷念。這就是不平則鳴的道理。 [4] 

不平則鳴成語寓意

物遇不平,鳴以示人,這是物的機敏;人遇不平,語出提醒,這也是人的天性。歷史上,現實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事屢見不鮮,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傳聞也不絕於耳。人們應該堅信,人的良知永遠不會泯滅,扶弱濟貧也必然是代代相傳的美德與善舉。只是在現實世界裏,確有魚龍相混,個別善於偽裝的宵小使得“亂花漸欲迷人眼”,竊他人子女為乞丐、化身殘障“碰瓷”求同情,結果造就了部分民眾看似冷漠的內心。因此,人們首先應該修煉的,是明辨真偽和善惡的火眼金睛,然後對真正的弱者施以愛心之手,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4] 

不平則鳴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平則鳴”指遇到不平的事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形容對不公平的事表示憤慨。 [2]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 運用示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八回:“怨不得芳官!自古説:‘物不平則鳴。’他失親少眷的在這裏,沒人照看,賺了他的錢,又作踐他,如何怪得!” [2] 
作家·楊沫《青春之歌》二部二七章:“‘不平則鳴’,看看現時的情況,難怪學生們大聲疾呼——革命、救國。” [2] 
參考資料
  • 1.    不平則鳴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4-11-26]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94
  • 3.    彭朝丞,王秀芬著. 中華成語故事 1[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8:144
  • 4.    《中國成語大會》欄目組編著. 我的智慧成語世界 1[M]. 南寧:接力出版社, 2015.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