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必甚焉

鎖定
下必甚焉是漢語詞彙,拼音xià bì shèn yān,意思是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中文名
下必甚焉
詞 目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讀 音
xià bì shèn yān
釋 義
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下必甚焉1詞 目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下必甚焉2讀 音

shàng yǒu suǒ hào,xià bì shèn yān

下必甚焉3釋 義

上:居上位的人;好:愛好;甚:更厲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下必甚焉4出 處

【原文】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之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
【譯文】
滕定公去世,太子對然友説:“以前孟子曾經同我在宋國交談過,我心裏始終沒有忘記。現在不幸遇到了這大變故,我想讓你去請教一下孟子,然後再治辦喪事。” 然友到鄒國去請教孟子。孟子説:“這不是很好嗎!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是應該盡到自己的心意去辦的事。曾子説過:‘父母在世,以禮侍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可以説是孝子。’諸侯的喪禮,我沒有學過;雖然這樣,我曾聽説過。三年的服喪期,穿縫邊的粗麻布喪服,喝粥,從天子到百姓,夏、商、週三代都是這樣。” 然友回國作了彙報,太子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宗室百官都不願意,説:“我們的宗國魯國的前代君主,沒有誰實行過這種喪禮,我們的前代君主也沒有誰實行過,到了你身上卻要違反傳統,那不行。況且有記載説:‘喪禮、祭禮要遵從先祖的規矩。’又説:‘我們(的做法)都是有所繼承的。’”太子對然友説:“過去我不曾講求學問,喜歡騎馬馳騁,比試劍法。現在宗室百官都不滿意我,擔心我不能竭盡孝道辦好喪事,請您替我再向孟子請教。”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説:“是的,這是不能求助於別人的。孔子説:‘國君死了,(太子)把政事託付給冢宰處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這樣,)大小官員沒有敢不哀傷的,(因為太子)給他們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愛好什麼,下面的人必定對此更加愛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這件事就在於太子了。” 然友返國後作了彙報。太子説:“對,這的確在於我自己。”(於是)太子五個月都住在喪廬裏,沒有發佈過政令誡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贊同,認為太子知禮。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來觀看葬禮。太子面容悲慼,哭聲哀傷,使弔喪的人非常滿意。
【原文】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禮記·緇衣》
【譯文】
孔子説:下面的人跟着上面的人做事,不是服從於上面的人發號施令,而是信服其(實際)言行。上面的人喜歡這樣東西,下面的人一定更喜歡(這樣東西)。因此緣故,上面的人的喜歡與不喜歡,不可以不慎重(為之),(因為)(這)是民眾的表率呀。(注:《禮記·緇衣》中記錄了許多事例)
【原文】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説之,故臣為之也。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説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墨子·兼愛(中)》
【譯文】
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縫的裘,圍着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晉文公好惡衣,解讀為“上行下效”)
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着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着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黃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楚王好細腰”來源,是不當言行的後果。)
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説:“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裏。”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越王好勇士)
【注】《禮記》編定於西漢,採自多種古籍遺説,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 《儀禮》是儒家傳習最早的一部書。以前人們説這書是周公姬旦做的,不大可信。《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出於孔子。
《孟子》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
這樣看來,故事應是出於《儀禮》,真正説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這句話的卻是孟子。
楚王好細腰”一事記載在眾多古籍中其中,《戰國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較詳細,比較像一個原始的故事。

下必甚焉5示 例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 ★《資治通鑑·唐紀·高宗上元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