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陽台帖

(李白創作書法作品)

鎖定
《上陽台帖》是唐代詩人、書法家李白於天寶三年(744年)創作的紙本墨跡草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 
《上陽台帖》為李白自書其四言詩,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聳峻拔之勢和源遠流長之水,亦通過讚頌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對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全貼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亦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被稱為“一級甲”。 [2] 
中文名
上陽台帖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天寶三年(744年)
規    格
縱28.5cm,橫38.1cm
材    質
紙本
書法類型
草書
字    數
25字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陽台帖書法內容

上陽台帖釋文

全景圖 [3]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4]  [20] 

上陽台帖印跋

引首為乾隆題“青蓮逸翰”四個大字,帖前隔水上有徽宗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彝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
後紙有宋代徽宗,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代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宋徽宗趙佶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書傳世絕少,嘗雲: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不見屋樑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5-6] 

上陽台帖創作背景

上陽台帖時代背景

唐代是中國書法草書體發展的一個巔峯。初唐時期,太宗李世民即大力倡導學習王羲之,並帶頭習王,開清新活潑書風,也從此奠定王羲之書聖之地位。而後有孫過庭、李懷琳等草書大家,源於二王,又有創新,筆法豐富而多變,發展完善了二王草書的技法系統。及至盛唐時期,那更是對草書尊崇有加,皇宮內府,大臣公侯,士大夫及有文化一族,誰都能揮灑幾筆草體,可謂大唐草書之盛世。李白亦是在當時涉草並取得一定成就之士。其草書來自張旭一脈,且風格飄然有仙氣。 [7-8] 

上陽台帖創作緣由

陽台宮 陽台宮
李白於開元十二年(724年)出蜀遊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讚賞。後唐玄宗命司馬承禎王屋山建立道觀,並題寫匾額。而司馬承禎不僅道術精深,而且詩、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擅長山水畫。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台宮,並來此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台宮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不見其人,惟睹其畫,故有感而書《上陽台帖》。 [9] 

上陽台帖藝術鑑賞

上陽台帖點畫

《上陽台帖》其點畫如行走在雲煙之中,大有收天下於一紙的曠達情懷。書法作品作為心理節奏和性格的折射,《上陽台帖》中的每一個墨點、每一根線條都很自然地滲透着李白的這種性格,表現了李白官場絕望後的一種清壯沉雄、自然放達,正如作品中所書:“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其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陽台帖》書法蒼勁雄渾,氣勢飄逸,落天縱,筆力勁健,收筆處一放開鋒,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其用筆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是《李白墓碑》中所稱的“思高筆逸”的真實寫照。 [10]  [11] 

上陽台帖結體

《上陽台帖》其字寬博開張,稚拙而又放逸,其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
縱觀全帖二十五字,字的長短大小懸殊,“山、水、千、非、有、壯、十八日、上、書、太白”都十分短促,而“高、萬、老、筆、清、台”則一字頂倆、頂仨。這是很難安排的,作者是靠結構的奇特來顯示生的,如“十八日上”四字,有平整欹側,有仰盼跌宕,筆短而意長。而字長者,作者並不將其壓縮,而是任其舒展,特別豁達的是“老”字與“台”字,兩個撇如逞雄使氣一般地揮下,成了此篇最為雄肆的筆觸;“何窮”二字則亦收亦放,波瀾層疊、渾然一體。 [10]  [11] 

上陽台帖章法

《上陽台帖》全篇共有草書五行,其章法大小錯落,通幅跳躍動盪,渾樸飽滿且又天真爛漫,給人以雄壯遼闊、氣象不凡之感。雄壯遼闊在於用筆的粗獷沉着,筆筆水分充足飽滿。書寫時又緩緩推進,筆筆送到。
整個作品幅式很小,卻體現了一種蒼茫、渾厚之感,文中大字小字、小字大字相互交錯,真如前人所説“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11]  [12] 

上陽台帖意境

局部
局部(3張)
《上陽台帖》寫得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如大江大河,突兀而至;如山石崩絕,凌空而來。看似漫不經心,隨意所書,實則格律森嚴,神形逸蕩。“山高”兩字,猶如空中墜石,體現出一種險疾之勢。“非有老筆”四字中的“非”字寫得扁而放縱,“有”字則寫得小而含蓄,“老”字突然沉筆揮灑,放膽伸毫,將上述諸字輕輕託了起來。再如“情”字和“台”字,看似結構並不平穩,似有搖搖欲墜之狀,然而,正是在看似顛簸之中營造出的穩健才有韻味。“情”字重心略有傾斜,最後一點又恰到好處地把險勢拉了回來,真是令人叫絕。“台”字的一橫同樣也起到了這種於險疾中求平整的作。整幅作品就像李白的詩歌一樣,是跳躍的、非常態的,但又充滿了激情,充滿了邁,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相似。
同時,《上陽台帖》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就內容説,令人朗朗上口:“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一派蒼茫大氣,而形式也極相輔。 [11]  [10] 

上陽台帖名家點評

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 [13]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常保立:“太白以詩文青史第一行世,不特書法。白此帖中,唯質成文,援筆墨中鋒引帶,馭鋒直衝拔真氣,點承暗築運斤風,沉着痛處,出者進也,縱勒馳掣間:煌煌然,若熔出冶,隨地流走,真大德曰生也。” [2] 
現代書畫家、文物鑑定家啓功:“此帖有李白名款,有宋徽宗親題簽和跋,用筆不循故常,天馬行空,吻合於李白詩風豪邁不覊,宜為太白真跡。” [9] 

上陽台帖後世影響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亦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被稱為“一級甲”。
李白留有詩歌九百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而其書法則是其詩歌流傳的重要載體,亦其詩歌重要的流傳途徑。由其親筆抄寫,且現存下來的《上陽台帖》更是彌足珍貴。撫摩觀之,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也。故《上陽台帖》對於李白及其詩的藝術特質和淵源的把握意義重大。 [2]  [14] 

上陽台帖歷史傳承

上陽台帖遞藏

《上陽台帖》北宋時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將《上陽台帖》贈給毛澤東。1958年,毛澤東自己立下規矩,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收禮品一律繳公,所以,這件《上陽台帖》即被送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轉交故宮博物院,後一直為其所收藏。 [1]  [15] 

上陽台帖著錄

《上陽台帖》在清代顧復《平生壯觀》、清內府《石渠寶笈》、安岐《墨緣匯觀》、吳湖帆《吳式書畫記》等處均有著錄。 [16] 

上陽台帖重要展覽

2009年9月3日—11月1日,北京故宮為慶祝建國60週年而推出“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上陽台帖》為展覽精品之一。 [17] 
2018年4月2日—5月6日,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的“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上,《上陽台帖》作為精品之一展出。 [18] 

上陽台帖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説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亦工於書法,有《上陽台帖》傳世。 [19] 
參考資料
  • 1.    【李白草書上陽台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7-07]
  • 2.    常保立.上陽台帖卷[J].紫禁城,2014,(第8期).
  • 3.    上陽台帖全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7-07]
  • 4.    盛文林編著. 書法藝術欣賞[M].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4.01.第135-136頁
  • 5.    劉曉標編. 中國遼河碑林[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11.第164頁
  • 6.    孫連忠. 李白的書法理念和《上陽台帖》[N]. 中國書法報,2018-01-23(004).
  • 7.    彭慶生.唐詩和唐代藝術的美學特徵[J].中國文化研究,1993,(第1期).
  • 8.    劉後一,莫克,石永昌,張聖福,朱光亞編寫. 中華國寶 珍稀動植物分冊 風景名勝分冊 藝術珍寶分冊 古建築分冊[M]. 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8.03.第180-181頁
  • 9.    陳振濂. 李白《上陽台帖》臆説[N]. 杭州日報,2017-08-17(017).
  • 10.    張家權.李白的書法藝術及其《上陽台》帖賞析[J].書法藝術,1995,(第5期).
  • 11.    朱以撒著. 中國行草名帖一百講[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4.10.第110-113頁
  • 12.    王永鴻,周成華主編. 中華書法千問[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2.03. 第190頁
  • 13.    傅璇琮,羅聯添主編;陳友冰執行;戴偉華,李豐楙副主編;張明非本卷主編.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 第6卷 下 1991-2000 唐代文學研究論文摘要[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10.第587頁
  • 14.    中國李白研究會主編. 中國李白研究 2013年集[M]. 合肥:黃山書社, 2014.02.第99頁
  • 15.    易羣.《上陽台》帖的故事[J].湘潮,2008,(第5期).
  • 16.    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9.09.第256頁
  • 17.    “故宮藏曆代書畫展”匯聚經典珍品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8-07-07]
  • 18.    現場|李白《上陽台帖》真跡展出,引領故宮張伯駒紀念大展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8-07-07]
  • 19.    秦晴等著. 文物鑑定與辨偽實用手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10.第302頁
  • 20.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大辭典 1[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09.1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