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甘村

(江西省南豐縣白舍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上甘村,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白舍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村位於白舍鎮西北部,東近三溪鄉,南靠下甘村,西、北均鄰紫霄鎮,屬上甘村委會所在地,有6個村民小組,1446人(1970年1月,浙江移民200餘人),為江右民系傳統古村。
2019年6月6日,上甘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4] 
中文名
上甘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江西南豐縣白舍鎮
資料記載
了溪甘氏族譜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446人
主要作物
南豐蜜桔、白蓮、水稻
文化習俗
上甘儺舞、茶會

上甘村村落歷史

上甘村 上甘村
宋乾隆二年(公元961年)由甘姓第三世祖保舜公從縣城遷入始建,因位於“甘坊水”上游,故謂“上甘”。 [2] 
據《了溪甘氏族譜》記載:唐朝元和(812-815)年間,甘氏第三世祖甘子如(始祖甘令安長子甘明之子,生於790年)“由竹舍村即50都中塘遷居了溪冢上南園闢荒為址,即今甘坊之仙軍台下是也”。自此,甘氏揭開了上甘創業的序幕,並建村立寨,繁衍生息,把一個陌生而又蠻荒的地方變成了子孫賴以生存的家園,迄今,1200年之悠久歷史。
這裏因坐落於了水(今為甘坊水)西側,故唐時稱名了溪;宋代後期,隨着村落的擴大和人口的發展,易名為甘坊;元代,因別於下甘坊,又易名為上甘坊,簡稱上甘至今。自古以來,這裏曾是耆、都、鄉(保聯)、區、村等行政所在地。
上甘村牌樓
上甘村牌樓(5張)
2012年正月,在近80歲原支部書記趙火龍的提議和村民和贊同下,決定新建上甘牌樓,於同年6月20日(農曆5月初2日)開始安裝,7月5日(農曆5月17日)安裝完畢、其為三門五樓仿古式大型(青石)牌樓,總高10.40米,總寬12.40米,莊重、美觀,為上甘村標誌性建築物。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上甘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上甘村地理環境

上甘村
上甘村(17張)
上甘村位於白舍鎮境內西北山區,距白舍鎮35華里。東北西依三溪鄉黃連山村和紫霄鎮藕塘村和朱坊村,南接下甘村(歷史上下甘為一個村“甘坊村)。
上甘村距白舍鎮約17.5公里,與三溪鄉僅隔一座雞月嶺,徒步10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地勢向南平坦開闊。村外有一條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譜》,原譜大部分在文革時散佚、燒燬,1996年重修,將所剩部分合訂成一本。

上甘村經濟社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上甘人精心經營着這方厚土,年年獲得了糧食、蜜桔和白蓮等經濟作物的豐收。土地熟了,農民富了,新房多了,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 南豐蜜桔
南豐蜜桔 南豐蜜桔
南豐蜜桔是江西省南豐縣的傳統地方特色產品,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因其果品色澤金黃、皮薄、少核、肉嫩無渣、甜酸爽口、清香獨特,享譽海內外。自唐朝開始,就被歷代列為皇室“貢品”,享有“桔中之王”的美稱。
  • 白蓮
南豐縣上甘村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273天,年平均氣温18.1℃,年平均降雨量1734mm,年平均日照1828.5小時。耕地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氣候條件,造就了白蓮的形成和發展。

上甘村歷史文化

上甘村歷史人物

上甘村是世代書香,文風綿長,自宋至清,有17人高中進士;68人考舉人;208名秀才,就一個自然村來説,乃南豐鄉村之最。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大中院校畢業生達200餘人,並有數名博士後和不少碩士研究生。

上甘村文化信仰

茶會 茶會
早年村中有三座甘氏祠堂,都已倒塌。從周邊眾多的廟宇看來,甘坊是一個較有宗教氣氛的村落,村民大多信仰儺神、佛教,也有七八家信仰天主教。村南口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崇福古寺,供奉如來等佛教神祇。
除儺神廟,村外還有其他小廟如福主殿、關帝殿、財神殿,以及社公社母、霜降老爺、落雪老爺等小型祭壇。在村東約3裏處有一座甘真人祠,塑像不存,傳説甘坊始祖曾在此煉丹得道,羽化登仙,族譜中亦有此人事蹟。甘坊儺儀式中雜糅大量道教因素,或許與此傳統有關。

上甘村儺舞文化

南豐當地有甘坊、南堡、石郵之儺是三兄弟的傳説,因南堡村的儺神愛吃不愛玩,所以只供不跳,甘坊和石郵的儺神愛玩不愛吃,所以跳儺。兩村又有“老儺”之稱,相比於其他村落,它們解放後的改編較少,儀式色彩濃厚,基本保留着原貌。
甘坊與石郵相距不到40裏,兩村的儺儀式卻都自成一格。儺神廟約在村子正中,建成年代不可考,從使用月梁來看,筆者推測屬於清代建築。較有特點的是其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並在殿內正中做有藻井。
村人尊稱儺神為“儺神老爺”,白麪方臉,面露微笑,端坐於神台。儺神頭戴官帽,身穿金甲,外罩紅袍,一幅武將打扮,左手握腰間玉帶,右手捧一金色物,村人解釋為仙桃。左右侍立千里眼、順風耳,前下方有四排神壇放置面具,上方懸“昭靈聖教”匾額。神台左側立“歷代啓教演儺先師之位”牌位,右側為土地神像。
面具以前藏在儺神廟閣樓,由於93年被盜,數枚面具丟失,放在村口的崇福古寺,每年跳儺時取回。儺神廟每天有人上香、點燈,修繕等事宜則由村委會負責。
上甘神儺
上甘神儺(16張)
殿內左側有一間廚房,供正月十八儺班等人吃飯使用。正對儺神廟有一座戲台,屋頂有藻井,形式與廟內相同,大約也建於清代。戲台與儺神廟之前搭有簡易長棚,軸線偏離儺神廟大門,顯然為便於觀眾看戲而後添。正印解釋,村裏有傳説儺神老爺愛看戲,每年六月廿四是他回家的日子,要做戲給他看、讓他高興。解放前往往連唱十多天,現在只唱三、四天。全村每家每户自願出錢,越劇、採茶戲、京劇都可以,唱一夜約付戲班400元。開演前在儺神廟敬香、放爆竹,無其他特殊儀式。甘坊面具分兩套,儺崽亦有一對,為木頭小偶人,手腳固定,圓臉,身穿紅布小褂,站立狀。面具共63枚,一套供本村跳儺使用,一套供出坊使用,每套30,角色相同。另有3個搜廚面具,只在村內使用。
  • 上甘大儺角色
開山、魁神、判官、小鬼(兩個)、福星、祿星、壽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如來、羅漢(六個)、法海、儺公、儺婆、哪吒、張天師、華官、財神、關公、温叔、周倉、猿精、鷹哥元帥、田螺大王、搜廚大神(最後三個為搜廚面具)
1993年面具被盜後,有些角色不得不省卻,如“二郎伐弓”中的二郎面具。也有新恢復的,如2003年補修的兩枚“白旗”。
全套儺舞如下:
電影《桔鄉儺緣》儺舞表演 電影《桔鄉儺緣》儺舞表演
1 開山(開山面具);2 魁神(魁神面具);
3 判官醉酒(又稱二鬼偷花)(小鬼面具、判官面具);
4 孫悟空(孫悟空面具);
5 福祿壽(福星面具、祿星面具、壽星面具、魁神面具、財神面具等);
6 西天取經(唐僧面具、孫悟空面具、豬八戒面具、沙僧面具、如來面具);
7 疊羅漢(六羅漢面具,各個顏色不同);
8 張天師召將(張天師面具、華官面具、財神面具、關公面具、温叔面具、周倉面具、猿精面具等);
9 儺公儺婆(儺公面具、儺婆面具)
在住家跳儺略簡單,但第一支開山,結尾一支關公必不可少。
  • 跳儺儀式
上甘儺舞中武術、雜技的成分較多,每到農曆十二月,儺班就拿出道具,開始練習,活動筋骨。正式的儺儀式從正月初一開始,持續至十九日上午結束。正月初一早晨,儺班所有成員來到儺神廟,眾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齊地排放在神壇上。正印主持出神儀式,畫各種道訣,併到村周圍的各個小廟或祭壇點香、敬拜。按舊規矩,這日要去村中的三座甘氏祠堂跳儺,併到村東約3裏的甘真人祠參拜,有祭祖之意,由於祠堂已倒,遂改在村委會。
初二,儺班到本村的分支——下甘村跳儺。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結婚、生兒子等喜事的人家,會請儺班來自家跳“喜事儺”,其舞目以吉祥喜慶的儺公儺母、福祿壽等為主,但首尾必須是開山和關公。跳喜事儺的人家要請儺班吃頓飯,並送上數目隨意的紅包。其間,初三到十二,外村有請,儺班則出坊跳儺,時間並不固定。通常對方村落也要請儺班吃飯並送紅包。
十三、十四兩日,除跳過喜事儺的人家,儺班在本村各家跳儺。十六日以後,則進入整個儀式最重要的部分:解儺。所有跳儺的人家必須解儺,解有解除、搜除之意,相當於石郵的搜儺。解儺儀式分家中和殿上,家中解儺在十六、十七日,殿上解儺從十八日晚開始,持續至十九日凌晨結束。第二日眾人收拾、安放好面具、道具等各種物品,整個儀式就結束了。
以下記錄的是甘坊村正月十八日殿上解儺儀式,由筆者2002和2003年春節在甘坊的調查整理而成。
正月十八日早晨,儺神廟內格外熱鬧和忙碌,儺班和村中自願來幫忙的人忙着殺豬買菜,籌備飯菜,這些開銷都從跳儺所得的紅包中支出,其細目就隨手寫在儺神廟的牆上。從十八日中午起,中飯、晚飯、解儺結束後的“夜霄”,以及第二日中飯,大家一共要在儺神廟裏吃四頓。正印甘老懷説他們的習慣是全部經費舉辦酒席,不設節餘。當然,飯菜的豐儉就由這一年的紅包數目而定了。下午約四點,儺班有人在村邊各處小廟點香、放鞭炮,如兩處福主殿、財神殿、社公社母等。這時,正印和眾人關上廟門,擦洗面具,排放整齊,並擺好豬頭、水果等供品,結束後才將門打開。這一過程相當嚴肅,閒雜人等和女子都不能隨意進去觀看。
約傍晚六點,儀式開始。首先有催神儀式,由於所請神靈眾多,催神的次數也格外多,按單年或雙年要反覆進行十六或十七次。因為時間很長,晚飯就插在其中。
有人先在儺神廟外的巷道兩旁插上線香,約向南五十米至路口止。據説這是向神靈標明降臨後的道路,讓它們由此登入儺神廟。正印執鑼,副印執燈,走到路口,面西站立。副印插路香,燒紙錢,並放數枚小鞭炮後,兩人三鞠躬,正印高舉銅鑼,頭前後左右的搖動,如對鏡自照,據説這是催神之訣。同時他由慢漸快地敲鑼,副印再放兩枚小鞭炮,兩人三躬返回。殿內的動作一樣,只是不敲鑼,一來一回稱為請神一遍。晚飯後加一人敲小扁鼓,過程相同。可能因為天暗的緣故,路邊加點了紅燭數支。
然後是請神儀式,儺班眾人跪在神壇前,正印念“殿內界儺請神辭”(內容詳見本章附錄),並判筊占卜神意。辭中所請的神靈來自甘坊附近村落、山川的各壇各廟,從觀音、如來等佛教神,到許仙真君、甘氏真人等道教神,再到福主、社令、土地、龍王等民間神,甚至漢皇上帝、霜降老爺、三奶夫人,“上至源頭,下至水尾,有壇無跡,有跡無壇,或有不知名姓一切神祇”,竟無所不包。
約九點,冗長的請神儀式結束,開始跳儺(村人也稱演儺)。這晚的儺舞是象徵跳給神靈看的,因此儺班眾人格外認真,而且要跳全套舞目,包括:開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稱二鬼偷花);孫悟空;福祿壽;疊羅漢;西天取經;張天師召將;儺公儺母。舞蹈中的拳術痕跡很重,還雜有雜技成分,如魁星、疊羅漢、孫悟空,和石郵舞蹈温和舒緩的風格完全不同。其中孫悟空揮舞着夾有鞭炮和紙錢的三角叉,紙錢點燃後,鞭炮四濺,火花飛舞,煞是驚險好看。
表演完最後的儺公儺母,立即開始搜廚儀式。鼓聲突然變得奇異,節奏加快,短而急促。伴着輪迴的鼓點,兩人戴鷹哥元帥和田螺大王面具上場,各執鐵鏈兩端做跳躍、搏擊狀,口中發出鬼魅般“嗚——嗚——”聲。第三人手執搜廚大王面具上場,三人也做搏擊狀。然後搜廚大王衝進儺神廟西側的廚房,拿起鍋內的一碗米和肉,回到殿上,將米倒給眾人,自己只留一點。這些飯被村人拿回家,據説可以護佑家庭平安。之後,由手持搜廚面具的演員帶領,另兩人和儺班所有成員疾步出殿,走到村東頭的水塘邊,鑼鼓停止,眾人點燃紙錢,象徵將疫鬼逐除水中,然後回殿。最後是送神儀式,儺班弟子每人拿數疊紙錢,託碗一隻,內盛灶灰和斷香,六人對稱地站在殿門口。
正印念辭神口訣:
重申上啓,遠近福主、各部大神、在壇文武一切神祇,今日儺已周圓,燭盡燈殘,餚冷酒淡,簡褻殊深,莫為怪責。特備起馬錢財,拜送諸位大神早登雲路,在天者騰雲駕霧,在地者勒馬搖鞭,有車駕車,無車駕馬,各返瑤官,各歸寶殿。弟子不敢久留聖駕,聖筶落地,諸神速起。
鼓聲下,正印帶領眾人從側門奔出,繞村一週至水口,沿途插遍線香。正印再念口訣並判筊:
儺神啓教,歷代今鼓,老幼宗師,傳於弟子,一代傳於萬代,先師傳於後師,弟子不能遠送。聖筶落地,諸神速起。
此時廟內殿門緊閉,直至眾人送神歸來打開,整個解儺儀式結束。大家在儺神廟稍作休息,吃畢夜飯,各自歸家。
家中解儺與之類似,具體是準備一碗飯,兩片豬肉,放在鍋中。儺班先在廳堂裏跳,之後三人扮演搜廚大王、鷹哥元帥、田螺大王,到廚房、豬圈等處伴着鑼、鼓走一遍。主人家要給儺班紅包,多少隨意。
據説過去解儺還要要跳“二郎伐弓”,這隻舞平時不演,只在解儺時跳,但現在該面具丟失,舞蹈便也省卻了。 [3] 

上甘村榮譽稱號

2019年6月6日,上甘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