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財神

(中國道教中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

鎖定
財神在中國道教中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中國民間習俗中,除夕是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天,除夕之夜人們吃罷餃子,徹夜不眠,等待着接財神,有人還送財神上門,到了初二還要祭財神。現在,以正月初五日迎財神最為盛行。祭祀的財神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武財神趙公明、關公等;文財神為比干、范蠡等。除此以外,人們信仰的財神還有五聖、柴榮、財公財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等,其中文武財神、五聖的信仰最具廣泛性。
中文名
財神
所    屬
道教
文財神
比干范蠡
武財神
趙公明關公

目錄

財神武財神

財神趙公明

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道教主要把他作為財神來供奉,但他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蓋因其曾為張天師守護丹室。後來民間還將其神像貼於門上,作為門神,鎮邪祈福。其所司之職中,除了有“除瘟剪瘧,保病禳災”一項,還有“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之功能。
民間普遍祭祀趙公明,大概是從明代中葉或稍前開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買賣求財為其專司的主要職責之一。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着戰袍,執鞭,黑而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
據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記載:吳地以陰曆的三月十五日為趙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們都要祭祀財神,或立廟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人祭祀財神最為普遍,河北《陽原縣誌》雲:“財神,各商家各供於號中。每歲正月,為財神特別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歲二月十八日,亦獻戲酬之。”

財神關公

關公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後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關公被商人奉為財神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是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是傳説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關公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江湖上結義弟兄,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財神文財神

財神比干

比干財神殿中供奉的比干形象是文官的打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鬚,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寶。這幅打扮跟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於天官神態慈祥,笑容滿面,而比干面目嚴肅,臉龐清癯。《史記·殷本記》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耿正直,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勸諫。一次勸諫時,紂王大怒道:“我聽説聖人的心有七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竅!”民間流傳,比干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私,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稱頌和愛戴,。當時,在比干手下做生意,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於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供奉了起來。

財神范蠡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足智多謀,幫助越王打敗了吳王,成就了霸業。當慶功會上獨少范蠡,原來他隱姓埋名,逃到齊國去了,臨行前給另一個功臣文種寫了一封信説:“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文種不信,終成劍下之鬼。范蠡在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發了大財,但他把金錢看得很淡薄,把錢財都分散給窮朋友和疏遠的親戚。范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心目中是難得的活財神。

財神五聖

宋代有五聖信仰,後來又有五通、五顯、五盜、五路等,他們的來歷有多種傳説。

財神五通神

五通神又稱“五聖”或“五郎神”,據《茶香室叢鈔》載,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説。宋蘇軾曾有詩句“聊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為廣泛,而且十分複雜。據《夷堅志》載,五通神或形如五六歲小兒,稱“安樂神”;或能預卜吉凶,民人尤其商賈多奉為家神,祈之頗多靈驗。民間對之還有許多別稱,或稱“木下三郎”、“木客”、“獨腳五通”,或稱“花果五郎”、“護界五郎”。其信仰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尤其在江南各地,遍設五通神廟,香火綿延,其中以蘇州城西楞枷山上之五通廟最為著名。也有五通神起源於明初的説法,説明太祖伐陳友諒,陳亡兵士眾多。太祖曾夢見陳兵15人一組要求撫卹,遂令江南各家均建一座高一尺五寸的小廟,以祀亡靈。

財神五顯神

五顯神為宋代江西德興、婺源一帶信奉的財神。因兄弟五個在宋代均被封為王,且其封號首字都為顯,所以叫五顯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唐光啓(885-888)中五顯神降臨於婺源。民間傳説城北有一座王喻的園林,一天園中紅光沖天,有五神人從天而降,自稱是受天之命,福佑斯人,説完又昇天而去。於是王喻與城中百姓,修廟虔供祈禱,無不靈驗。廟名初為“五通”,後得賜為“靈順”。五神顯靈之事,每聞於朝,都得褒封。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間封兩字侯,宋高宗紹興(1131-1163)中加封四字侯,宋孝宗乾道(1165-1174年)年間加封八字公,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封二字王,宋理宗景定(1260-1265)中封四字王、六字王,鹹淳(1265-1275)六年(1271)封八字王,夫人一起被加封,其八字封號為:第一位,顯聰昭應靈格廣濟王,顯慶協慧昭助夫人;第二位顯明昭烈靈護廣佑王,顯慧協慶善助夫人;第三位,顯正昭順靈衞廣惠王,顯濟協佑正助夫人;第四位,顯真昭佑靈祝廣澤王,顯佑協濟喜助夫人;第五位,顯德昭利靈助廣成王,顯福協愛靜助夫人。由此被稱為五顯神,所祀廟宇稱為五顯廟。據説祈之頗靈驗,香火繁盛。
宋代王逵《蠡海集》稱九月廿八為五顯生辰,南宋時影響已不只江西德興、婺源地區,臨安(今浙江杭州)一帶也有其祠。其實五顯神的傳説唐代即有,然見於典籍記載,則始於宋。《夷堅志》是記載五顯神最多的典籍,但有別於五通神。然後來常有把五顯與五通混在一起講的,稱其信仰始於江西德興婺源一帶,然後逐漸擴散。《夷堅志》載,德興五顯慶,為其神發跡處。有福州長溪人林劉,舉在國學,將赴解省之際,夢五顯神降臨,遂被推薦為德興縣尉。又有上饒丞儒林郎吳呈惶,訪詣其廟,俱應夢中之事,因上奏,五顯神於是得以加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載明太祖定都金陵,曾於都中建廟宇十四座,其中就有五顯靈官廟,每歲孟夏季秋致祭,其風俗遂流傳後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五顯神於唐光啓中降臨之事,不見圖籍,無所考據,唯婺源一帶民間口耳相傳,其所記即為當時傳説。諸書所記,五顯神皆人歿為神,其姓名則各家大異。《新搜神記》則稱為宋人蕭永福五子,《鑄鼎餘聞》稱為南齊柴姓五兄弟,《清嘉錄》則稱五顯神“姓顧,陳黃門侍郎野王之五子”。今人袁珂《中國神話傳説詞典》稱:“五顯神蓋即東嶽泰山神之五子,其中第三子為炳靈王,炳靈王即《南遊記》所寫的華光大帝,亦即《三教搜神大全》所記靈官馬元帥,俱為火神。五顯廟最初叫‘五通’,故五顯神即五通神。”

財神五盜

五盜又稱五道、五子,為: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他們的來歷有多種傳説。一説五代時有五位強盜結義為兄弟,靠搶劫發了財,後來良心發現,以未能盡孝道為憾,便找了一位貧困至極的老太太奉為母親,事事甚孝,言必聽之,於是從此棄惡從善,死後被人們供奉香火,屢顯靈異。另一説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宋時,有五盜獨霸一方,犯上作亂,殃及百姓。朝廷遣將張洪捉殺五盜於新封縣北。後來這五人陰魂不散,作祟惑眾於喪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之,稱之為五盜將軍。後五人被衍化為盜神,受到祀奉,但並不流行。又説五盜將軍為五道將軍,據傳為東嶽大帝手下屬神,為陰間之神,掌管世人生死榮祿,有五道廟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