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鎖定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10月,當時屬中國科學院。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設有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當代史、上海史五個研究室和《史林》編輯部、圖書資料室和辦公室。本所已成為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史學重鎮。今後歷史所將在繼續保持城市史,特別是上海史學科傳統優勢和特點的基礎上,深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拓展江南史和當代史研究。 [1] 
中文名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所在城市
上海
成立於
1956年10月
知名學者
周予同楊寬湯志鈞
簡    稱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重點學科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

開學典禮 開學典禮
近年來,上海城市史研究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濃厚興趣,成果豐碩。這種研究狀況與上海在中國的地位密切相關。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政治重鎮,是與西方聯繫最廣泛最密切的中國城市。1949年以後,上海在前30年是中國的工業中心、商業中心,是中國除了北京以外的政治、文化重鎮。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走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其發展之快,成就之大,世界矚目。上海的地位決定了要研究近代、現代、當代中國,都一定要研究上海。
上海城市史研究特別受到上海學者的重視。早在20世紀30年代,柳亞子先生領導的上海通志館,就對上海史研究作了全面規劃,蒐集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建國以後,中央政府於1956年在上海建立了歷史研究所與經濟研究所,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對於上海城市史的研究。 [2] 
上海城市史研究是歷史研究所傳統優勢項目。歷史所自建立以來,一直將上海史列為全所研究重點,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經編寫、出版《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辛亥革命在上海》、《五四運動在上海》等資料彙編。1978年恢復研究工作以來,又編寫、出版了《上海史》、《上海史研究》論文集兩輯、《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兩輯二十種、《近代上海大事記》、《現代上海大事記》、《上海工人運動史》、《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合作)、《近代上海繁華錄》、《五卅運動史》、《上海外事志》、《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等一大批專著與資料書。1999年出版15卷本《上海通史》,2007年出版近700萬字的《上海大辭典》,2009、2010年相繼出版20多卷本《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2010年出版“上海的外國文化叢書”第一輯、《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上海盧灣城區史》、《西學東漸第一校:徐匯公學研究》等書。2005年至2009年,歷史研究所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哲社規劃項目共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大多選題與上海史、城市史研究有關。 [2] 
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
根據上海城市史研究重點學科建設的總體規劃,本重點學科已啓動“近代上海工部局研究”、“近代上海公董局研究”兩個重大項目,並着手規劃“外語文獻中的中國城市”、“中國城市史研究譯叢”等項目。歷史所與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上海人文紀念研究所”,重點開展上海名人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中,本重點學科學者與海外學術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歷史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康乃爾大學歷史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日本上海史研究會、韓國國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機構和有關學者,建立了相對固定的合作關係,多次聯合召開學術討論會,交流頻繁。2010年11月,歷史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近代知識·職業·組織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歷史所彙集了一批從事上海歷史研究的專門人才,隊伍整齊。今後,將在《上海通史》叢書、《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系列研究和《上海大辭典》大型工具書的基礎上,進行“上海學”理論概括和理論提升,形成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上海特點的都市學或城市學研究。 [2]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

近代中國研究也是歷史所傳統的優勢學科,熊月之研究員的西學東漸研究,楊國強研究員的晚清上流社會研究、羅蘇文研究員的女性研究,周武研究員的江南社會研究,馬軍研究員的國民黨政權研究,張劍研究員的科學社團研究、李志茗研究員的近代政治制度與晚清幕府研究,都極具特色。 [3]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所長

  • 李亞農,著名歷史學家,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4]  著有《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殷代社會生活》、《周族的氏族制與拓跋族的前封建制》、《西周與東周》、《中國的封建領土製和地主制》、《鐵雲藏龜零拾》、《殷契摭佚》、《殷契摭佚續編》等。1956至1962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5] 
  • 沈以行,歷史學家,工人運動研究專家。著作有《工運史鳴辯錄》、《上海工人運動史》等。1979至1984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1960至1968年,曾任副所長)。 [5] 
  • 唐振常,史學家、劇作家兼報界元老。著有《章太炎吳虞論集》、《蔡元培傳》、《川上集》等。1982至1986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5] 
  • 方詩銘,著名歷史學家,長期從事中國中古史的研究。 [4]  著有《上海小刀會起義》、《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中國史歷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方詩銘論三國人物》等。1984至1986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5] 
  • 李華興,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思潮縱橫》、《人世楷模蔡元培》等;主編《民國教育史》、《近代中國百年史辭典》、《中華民國史辭典》等。1986至1994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5] 
  • 熊月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史學會副會長。著有《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等,主編《上海通史》。1994至2002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2002至2012年,任所長。
  • 黃仁偉,國際關係史專家,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任所長。 [6] 
  • 王健,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任所長。 [12] 
  • 郭長剛,?至2024年4月,任所長 [13]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前輩學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資力量

上海史室:馬學強、葛濤、褚曉琦、何方昱、牟振宇、徐濤、陸燁
古代史室:司馬朝軍、葉舟、陳磊、池楨、王健、秦蓁、張曉東、徐佳貴 [7] 
近代史室:周武李志茗、葉斌、沈潔、馮志陽、羅婧、於廣
現代史室:馬軍、江文君、張劍、段煉、蔣寶麟、趙婧、甘慧傑、蔣凌楠
當代史室:張秀莉、高俊、徐鋒華、張生、吳健熙、林超超、蔣宏達 [8]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刊物

《史林》封面 《史林》封面
史林》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學術刊物,創刊於1986年。初為季刊,2003年改為雙月刊。
《史林》為綜合性專業歷史刊物,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城市史、世界史和研究述評(包括書評)等欄目,其中中國古代史側重明清江南區域史研究,城市史側重上海城市發展史研究。
《史林》於1996年入選“中文核心刊物”,1997年獲華東六省一市優秀期刊提名獎。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高等院校歷史教學與歷史研究源刊物、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年度《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統計,《史林》名列第3位。2006年初《2006年度CSSCI來源期刊》公佈25種入選刊物,《史林》在歷史學類刊物中名列第8位。
《史林》以稿件質量為錄用標準。一如既往地堅持創刊號宗旨,“推動歷史學術研究、提高歷史專業的學術水平”,“決不以自己的學術觀點或好惡作為取捨稿件的標準。”既高度重視名家的論文,同時也積極刊載青年才俊的佳作。《史林》是所有歷史從業者的耕耘園地,期待着國內外學者賜稿支持。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生教育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工作坊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工作坊
歷史所自195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現已擁有歷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六個二級學科(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點。 [9] 
歷史所的碩士學位點中,以專門史(上海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學位點設立的時間最久,培養的研究生最多,優勢也最明顯。 [10]  其他四個新設立的學位點,也都配備了強大且富有經驗的導師隊伍。
歷史研究所經過六十年的積累和幾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已居於國內外學術界的前沿,並累積了豐富的研究生培養經驗。由於歷史所招收的研究生較少,相關學科的研究特色明顯,研究實力強勁,因此每一位來所就讀的研究生都有可能得到最悉心的指導;同時,本所與國際學術界有着廣泛的聯繫,因此研究生有機會更多地瞭解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動態和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以及到海外著名學府訪問或深造;本所近年來承擔眾多的重大研究項目,因此本所研究生有機會提前參與到更多的研究實踐中去,獲得更直接的學術訓練;此外,本所擁有學術期刊《史林》雜誌以及獨立的專業圖書館(館藏曆史專業圖書資料達30餘萬冊,許多都是孤本、珍本),因此本所研究生又擁有更直接地展示自己才華的學術平台。基於這些優勢,歷史所培養的研究生大都表現優秀,成績突出。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