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

鎖定
同濟大學醫學院隸屬於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設有口腔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醫學作為同濟大學重點扶持的學科,學院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2003年暑期,整體搬至位於四平路校區、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新醫學院大樓。學院在學部主任傅繼梁和院長鬍大一的帶領下,組建了冠心病現代干預診治中心、腦血管病診治中心、微創醫學中心等現代學科羣,搭建了實驗研究的公共平台,引進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文名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
創建時間
1907年
類    別
公立大學
所屬地區
中國 上海市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歷史沿革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裏希·寶隆在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至今已逾百年曆史,曾經培養出裘法祖院士、吳孟超院士等一代著名醫學家,並被譽為“醫生的搖籃”。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校址現為上海理工大學)。
1912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後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第120號訓令,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從此以後,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佈局調整中,同濟大學醫學院整體遷往武漢,使得同濟大學在較長時間沒有醫學專業。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但同濟人的醫學情結至深,一直為再開醫學專業作不懈的努力。
2000年4月,與原上海鐵道大學合併,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成立於1958年)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為同濟大學重點建設的學科。短短十餘載,臨牀醫學作為同濟大學的重點建設和發展學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1年,醫學院設立臨牀醫學七年制專業。2002年,同濟大學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3年,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學校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專業建設,投資億元的醫學大樓在校本部建成,積極改善辦學條件。2005年,醫學院開始在長學制學生中實施本科階段導師制。2006年,醫學院啓動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計劃。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評價優秀。2009年,醫學與生命科學實驗教學樓投入使用。並相繼建立醫學模擬教學中心和臨牀技能考試中心,組建標準化病人隊伍用於學生技能訓練。學院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2010年,獲得臨牀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醫學院着手設計臨牀醫學專業“5+3”人才培養模式;在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帶動下,在校內通過“試點班”的形式啓動“卓越醫師培養計劃”,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年,醫學院在各個附屬醫院建設“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為創新人才培養搭建平台。2010年起,醫學院充分利用同濟大學國際合作平台,與歐美多所大學的醫學院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拓展了國際合作培養醫學生的資源。每年20-30%的醫學生有海外臨牀實習和科研實習的機會;與美國聯合培養MD/PhD,與英國聯合培養MD/Msc,聯合培養PhD。2011年,獲得臨牀醫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及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12年,醫學院全面啓動臨牀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專業課程改革舉措。國家級臨牀綜合實訓中心建設項目教育部立項。獲得進行“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1-7]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學院建設

同濟大學醫學院設有基礎醫學院、預防醫學院(籌)和五個附屬醫院:附屬同濟醫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及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主要開展臨牀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和研究生培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醫學院以培養全面、人道的醫學生為目的,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 秉承精英化醫學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同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教學設施完備,理工文法實力雄厚的特點,利用長期對外合作辦學的優勢,通過開展“名師上講台”、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式,力求培養出融知識、能力、人格為一體的文、理、醫相結合的人才。 [1]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先進成果

醫學院擁有世界衞生組織命名的“WHO圍產保健合作中心”;擁有兩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胸外科重點學科和護理學科重點學科)、三個上海市重點專科(心力衰竭診治重點專科、口腔種植修復重點專科和創傷骨科重點專科);中醫心腦血管和視覺復明(與外院共建)兩個上海市臨牀醫學中心;擁有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和上海市早產兒醫療護理中心;擁有上海市結核(肺)重點實驗室。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營造科研氛圍,學科建設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SCIENCE》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重要學術論文,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等在內的一批科研成果。 [1]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學理念

依據同濟大學“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醫學院把建立教學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突出臨牀實踐技能和人文服務精神的教學特色、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國際化合作教育作為貫穿醫學院教育思想觀念的主線。 [1]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建立體系

在同濟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框架下,參考和汲取現代質量管理的內涵和技術,醫學院逐漸建立了具有醫學教育特點的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並且在逐步細化相應的質量標準。醫學教育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把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技術用於教學工作的過程(環節)管理、目標管理;用於師資隊伍建設、青年教師培養,教學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質量優化、教學質量督導和監控等方面。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學特色

醫學教育的關鍵是培養能夠服務於社會、掌握臨牀實踐技能、能夠體恤患者病痛、具有人文服務技能的有用人才。醫學院在教育思想觀念上統一認識,明確了臨牀實踐技能和人文服務精神的教學特色,制訂了嚴格的臨牀見習與實習的管理制度,定期組織見習和實習帶教教師的培訓,建立了以臨牀操作技能為內容的“醫學院臨牀模擬教學中心”;建立了以客觀化多站式考試(OSCE)和標準化病例(SP)為特點的臨牀實踐技能考核體系;增加了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和對現代精神衞生問題識別和處理能力的培訓,增加了醫患溝通技巧培訓。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能力培養

醫學院具有良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礎。醫學院已經接連舉辦了12屆旨在鼓勵學生動手參與各種科研活動的“大學生學術節”;舉辦了以指導學生髮現並解決臨牀問題為目的的“青稞節”。這兩項活動為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提供了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次活動學生們都發表了眾多論文。醫學院還設立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金”,從組織管理、經費支持、課程設置等方面全面推進學生創新實踐工作;在長學制學生中設立了導師制,為大學生參加基礎科學研究和臨牀科學研究提供了途徑。 [1]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作教育

同濟大學作為國家對外開展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致力於通過國際交流合作來提升學科綜合實力,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對德國法國合作在社會和學術各界具有廣泛的影響。醫學院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舉措就是要依託同濟大學的對外合作優勢,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途經,分別與德國和法國有關大學建立了交換學生項目,互派大學生進行臨牀階段的培訓,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使國際合作教育成為醫學人才培養的特色之一,也成為醫學院教育思想觀念中重要的內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