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三里橋
- 地 點
- 河北省任澤區
- 人口數量
- 6萬多人
- 全鄉面積
- 127平方公里
三里橋簡介
編輯三里橋位於任縣城,地勢平坦,物產豐富,交通十分便利。西距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京廣鐵路30公里,省道開龔公路貫穿全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三里橋經濟
編輯三里橋郵電事業發展較快。7200門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電話等通訊網絡已與全國聯網,可直撥國際、國內電話和進行電話傳真。任縣供電佈局合理,質量高。擁有11萬伏變電站2座,3.5萬伏變電站7座,裝機總容量達3900KVA。
三里橋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和大葱。1995年糧食總產量達16.64萬噸,棉花280萬公斤、油料1804噸。林果蔬菜業遠近聞名。全縣有果園12.53公頃,年產蘋果、梨、葡萄、紅棗、桃等4250多噸。縣城西部、北部建有萬畝蔬菜基地和大棚菜基地,年產各種蔬菜近億斤,一年四季青菜不斷,暢銷京、津、石。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雲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其中以煤、鐵為主。鐵礦石總儲量1.2億噸,佔臨汾市總儲量的60%,平均品位40%以上,被譽為“人蔘鐵”,是山西省富鐵礦生產基地之一。煤炭資源探明儲量為8000餘萬噸,屬沁水優質無煙煤種,工業及民用價值極高。
三里橋社會事業
編輯
三里橋(2張)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00元,增長12.2%;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增長18.3%;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長率城鎮增長9.5%,達到3288元,農村增長16.2%以上達到1764元;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4.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5平方米。
三里橋在實施“兩免兩保三幫扶”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推動和社會性幫扶,形成完整系統和合力,形成了不斷完善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基本保障了全縣困難羣眾的生活。截至2007年元月,三里橋實施的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累計已有7225名因病致貧户得到醫療救助,發放救助金26.1萬元,人均2439元。同時,社會低保累計救助11314名城鄉困難羣眾,共發放低保資金752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95197人,發放補償金累計達622.63萬元。另外,全縣養老保險參保10488人,失業保險參保3680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6694人,工傷保險參保4020人。
三里橋特色產品
編輯
三里橋(3張)
三里橋歷史淵源
編輯汪洋千頃勢何雄,九水同歸一澤中;波靜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東; 魚龍吞吐爭春雨,鳥雀驚飛向晚風;明月蒹葭楊柳岸,漁舟人唱藕花叢。元朝人李京的《大陸澄波》詩,他描繪了地處陸澤區的三里橋在歷史上的自然風貌。
三里橋位於“九河下稍”,境內“諸流彙集”,素有“南泊”之稱。《左傳》裏記載着這樣一個事:公元前五四三年七月,鄭國上卿伯有掌握朝政,因強迫貴族公孫黑到楚國去,二人發生糾紛,公孫黑一怒之下殺死伯有,並大肆搜捕其“同黨”,引起變亂。
公元前四五三年,曾經稱霸一時的晉國被瓜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任地歸了趙國,改名叫渚陽。《水經注》説:“渚水出常山中邱,東入湡,至任合澧”。《方輿紀要》説:“因在澤渚之陽,故曰渚陽”。原來渚陽一名也是因水而得。渚陽地方正式建縣,是在公元前一九八年。各朝代行政區劃的設置,都是隨着政治的需要而更動的。三里橋自從西漢初年建立以後,縣名和範圍雖然保留下來,但它經歷了數次廢並分合。
公元六O六年,正是隋朝興盛時候,全國“户口滋多”,為了加強統治,隋煬帝決定擴大州縣轄區,任縣在這時第一次被併入南和縣內,公元六二一年,唐高祖李淵"初定天下",他吸取隋朝管理地方不善的教訓,在調整地方機構中,將南和一分為二,又恢復了任縣。公元一O七年,北宋王朝對所屬州縣開始大規模"裁撤省並"。據《夢溪筆談》記載:“煦寧中,廢並天下州縣一百二十七”,任縣再次與南和合並。此後經過四十年,直到宋哲宗趙煦時,又“析南和,復置任縣”,歸信德府管轄。公元一二六五年,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任縣併入邢台,但因地理關係,時間不長就又恢復了原來的三里橋,屬順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