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山帽

(古時的一種冠冕)

鎖定
三山帽,亦稱三山冠,二郎帽,古時算是流行度不低的一種冠冕。以鹿皮、彩錦等材料製成,唐代李羣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元代詩人王冕的《春晚客懷其二》寫道“空著三山帽,難防兩鬢華。”明代《大字應用碎金》裏記載的道教服飾便有三山帽。此帽歷史人物周敦頤戴過,神話人物二郎神也帶,明清小説中李世民 [1]  ,包拯 [2]  ,薛丁山等都戴過。
中文名
三山帽
別    名
三山冠,二郎帽
材    質
鹿皮、彩錦
出    處
《寄友人鹿胎冠子》

三山帽來歷

漢代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的局部 漢代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的局部
目前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中,周成王頭戴三山冠,可見,最遲在漢朝它已出現,而且在人們心目中乃是王者之冠
上圖是山東嘉祥蔡氏園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的局部,圖中最左邊的是成王,頭戴三山冠(也叫王冠)。《廈門志》卷八:王冠三山冠(「梁書」曰:『王法冠加〈王婁〉珞,如佛象之飾。出則乘象,吹螺擊鼓,罩吉貝傘』),臣茭葉冠。 [3] 
1933年發掘出的遼南營城子東漢墓壁畫中,身為貴族的主人同樣頭戴三山冠,正被羽人引導成仙,可見三山冠的最初來源就和神仙、王者、貴族等有關,代表一種類似羽扇綸巾的煥然道氣和高古風雅。 [4] 
漢代三山冠人面形青銅帶飾
漢代三山冠人面形青銅帶飾 漢代三山冠人面形青銅帶飾
三國時代吳國所制的銅鏡佛像,比如如夔鳳鏡或佛獸鏡上的佛像,因為當時佛教採取了本土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往往仿效遠古道教神仙形象,頭戴三山冠。 [5]  而在三國時期的半圓方枚重列式神獸鏡的浮雕中,作為當時信仰中男仙之首的東王公戴的也是三山冠,漢東王公車馬畫像鏡為漢代文物,該銅鏡為圓形、半圓鈕、圓鈕座。座外一週連珠紋。四枚帶連珠紋座的乳釘將主紋分為四組,主題紋飾為高浮雕神人車馬瑞獸:西王母、東王公對置而列,兩側各有二羽人相對相侍,東王公頭戴三山冠,旁有榜題“東王公”。現收藏於安吉縣博物館
考慮到東王公就是被屈原歌頌過的東皇太一,也是道教宣傳的飛昇成仙首先參拜的天帝(木公),可見三山冠和神仙的聯繫很是久遠了。
頭載三山冠的東王公 漢代 山東畫像石 頭載三山冠的東王公 漢代 山東畫像石
宋朝周虎《清源妙道真君廟碑記》記載二郎神所戴為三山冠:“開禧二年,虜人合諸道兵長驅入寇和州。虎方奉詔守光楚,刺和。時虜勢孔熾,倉卒戰弗利,城幾陷。會虎方夢見一鉅人,冠三山冠,衣白袍,謂予曰:忠義者,神明所默佑。”
明韓邦奇撰《苑洛志樂》:祖陳氏之意,謂圜丘玄衣黃綠,揹負五星採雲,武星冠,文三山冠。 [6] 

三山帽周敦頤

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著名政治家宋濂 [7]  見了周敦頤的遺像,周敦頤遺像戴的就是三山帽,宋濂為此寫了記文,《明文衡》卷二十九《宋九賢遺像記》:“濂溪周子,顏玉潔,額以下漸廣,至顴而微收。然頤下豐腴,修目末微聳。須疏朗微長,頰上稍有髯。三山帽後有帶,紫衣褒袖,緣以皂白,內服緣如之,白裳無緣,烏赤色。 [8] 
注: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字茂叔,諡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名的《愛蓮説》就是他寫的。
三山帽是極為流行的帽子,並不是所謂的太監帽,周敦頤遺像戴的就是三山帽,周敦頤有子二人,長子壽,次子燾,據瞭解,周敦頤的後裔廣泛分佈在江、浙、湘、贛、粵、閩等省並移居繁衍至海外,僅在港、澳、新、馬、泰等地的周氏後裔就超過了三十萬人。 [9]  所以説戴三山帽就是太監純屬謬論。

三山帽記載

三山帽二郎神

《狐狸緣全傳》
二郎爺生來聖像多端正,豐滿滿的容光亮彩似銀。三山帽,朱纓襯,金絲累,珍玉潤,扣頂門,壓兩鬢,雙展翅,盤龍滾。起祥光,繞瑞雲,天神隊,分職品。 [10] 

三山帽李世民

第十四回 秦王分付眾總管:“俱要三山帽,淡紅袍,靈球馬,定唐刀,俱擺半朝鑾駕。李密迎接之時,逐人羞責他一番過去。”眾總管説:“臣等怎敢與主公一般冠服?”秦王説:“我有令旨不妨!”眾將一齊叩頭謝恩。長孫無忌説:“我要裝頭一隊過去!”眾總管説:“該讓王親大人!”只聽得:畫鼓輕敲鳴細樂,鬧旗攢簇聽鑼鳴。 [1] 
《大唐秦王詞話》明朝諸聖鄰
看秦王怎生打扮?三山帽嵌幾行金線,淡紅袍織雲漢飛龍。
《大唐秦王詞話》
那秦王全裝披掛,端的是帝王氣象:戴一頂龍口嵌夜明珠,紫金鑲三山帽,穿一領繡飛龍五彩雲天鵝絨淡紅袍。
《大唐秦王詞話》
認得是唐家二太子。秦王三山帽,淡紅袍,靈毬馬,定唐刀。

三山帽田元帥

《道法會元》
沖天風火院昭烈侯田大太尉苟,白麪笑容,口邊黑如意,頭戴三山帽,半紅半綠,雙錢花袍,皂靴,雙手執金合。沖天風火院昭信侯田二太尉留,白麪笑容,口邊黑如意,頭戴三山帽,半黃半紫。 [11] 

三山帽薛丁山

《説唐三傳》(清)如蓮居士
蛟兒在裏面看見,欲要自盡。有丁山靈魂,頭戴三山帽,身穿白月袍,叫聲:“孫兒,閉了眼,救你出去。”

三山帽包拯

《續小五義》
東方亮抬頭一看,這開封府如森羅殿一般,包公居中落座,類若冥府閻君,怎見得,有贊為證:堂鹹振,東方亮細把包公看,難免賊人心中有些動搖。分明是五殿閻君居中坐,令人一見怎不發毛。帶一頂,三山帽,明珠嵌,鑲異寶,細絲疊,金龍繞,如意翅,花兒巧,正面上,有絨桃,原來是顫顫微微一頂金鑲貂。 [2] 

三山帽元雜劇中戴三山帽的人物

三山帽二郎神

出處:(《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末)
(《灌口二郎斬健蛟》正末、《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正末)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末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末

三山帽齊天大聖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三山帽通天大聖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末

三山帽楊景

出處:(《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正末、《楊六郎調兵破天陣》正末)
《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正末 《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正末
《楊六郎調兵破天陣》正末 《楊六郎調兵破天陣》正末

三山帽關平

出處:(《莽張飛大鬧石榴園》末、《壽亭侯怒斬關平》末)
《莽張飛大鬧石榴園》末 《莽張飛大鬧石榴園》末
《莽張飛大鬧石榴園》末 《莽張飛大鬧石榴園》末

三山帽趙雲

出處:(《陽平關五馬破曹》末、《走鳳雛龐掠四郡》末)
(《劉玄德獨赴襄陽會》末、《劉玄德獨赴襄陽會》末、《劉玄德醉走黃鶴樓》正末)
《陽平關五馬破曹》末 《陽平關五馬破曹》末
《走鳳雛龐掠四郡》末 《走鳳雛龐掠四郡》末

三山帽李密

(《魏徵改詔風雲會》末、《長安城四馬投唐》末)
《魏徵改詔風雲會》末 《魏徵改詔風雲會》末

三山帽伍子胥

(《十八國臨潼鬥寶》正末)
《十八國臨潼鬥寶》正末 《十八國臨潼鬥寶》正末

三山帽詩文

《御定佩文韻府》
三山帽【王冕詩空着丨丨丨難防兩鬂華】 [12] 
《元詩選二集·庚集》
春晚客懷
落落窮途客,年年不在家。寄眠聽夜雨,借景看春花。空着三山帽,難防兩鬢華。清晨覽明鏡,載笑復諮嗟。 [13] 

三山帽種類

● 隱士帽
隱士所戴的一種暖帽。以鹿皮、彩錦等材料製成。唐李羣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武將帽
武士所戴的尖頂盔帽。元郭汪《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道教帽
道教神仙的一種冠帽。元、明時期通俗讀物《碎金》記載,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華陽帽、漉酒巾、接籬巾等等名目。三國時代吳國所制的銅鏡佛像,比如如夔鳳鏡或佛獸鏡上的佛像,因為當時佛教採取了本土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往往仿效遠古道教神仙形象,頭戴三山帽。而在三國時期的半圓方枚重列式神獸鏡的浮雕中,作為當時信仰中男仙之首的東王公戴的也是三山帽。
僧人帽
《包公傳(百家公案)》 宋氏懸望不回,因出門首等候,忽見一僧人遠遠來到。那僧人:頭頂三山帽,身穿百納衣。缽盂隨手捧,誦偈不暫離。 [14]  《僧尼孽海》 得他出,宋氏懸望不歸,因至門首等候。忽見一僧頂三山帽,穿百衲衣,手捧缽盂,口誦經偈行至秦家門首。《薦福承古禪師語錄》又答徐龍圖:千里同風君道好。正是將身入荒草。直饒顯在眾人前。想應未見黃龍老。貼肉汗衫新復新。三山帽子何曾倒。無銙腰帶兩頭垂。沒底麻鞋踏未破。來來。與你瓢苗石上栽。來年収得大冬瓜。快斧利刀斫不破。寒山拍手笑呵呵。指出南嶽讓和尚。 [15]  《古尊宿語錄》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雲:“三山帽子大袖布衫。”雲:“見後如何?”師雲:“市食齋僧。” [16] 
太監帽
明代太監所戴的一種官帽。以漆紗製成,圓頂,帽後高出一片山牆:中凸,兩邊削肩,呈三山之勢,故名。明羅娥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四十六回:“(鄭和)頭上戴一頂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領簇錦蟒龍袍。”《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回:“見一個太監身穿大紅蟒衣,頭上戴三山帽,腳下粉底皂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