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寸金蓮

(古代婦女的纏足)

鎖定
三寸金蓮,最早出現於宋代,是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 [1]  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 [11]  ,而三寸的便為“金蓮”。
“三寸金蓮”之説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 [1] 
中文名
三寸金蓮
出現於
宋朝 [2] 
對 象
女性
意 義
對古代婦女傷害極大的陋習 [3] 

目錄

三寸金蓮發展歷史

宋朝之前無纏足
大量史料證據證明宋朝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
《周禮.天官冢宰》:“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屨、葛履。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 [4]  可見男女之屨形制是相同的。
《南唐書》上説,五代南唐李後主皇后小周後“手提金履,劃襪潛來”,手提鞋子,腳穿襪子而行,不是纏足。 [5] 
纏足不是源自五代南唐的窅娘。原因:一、在時間上是中斷的,因為窅娘是在五代,當時沒有引起人民效仿,北宋初年也沒有發生纏足現象;二、窅娘是供人玩樂的舞女,地位低下,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其所為不會被人效仿。《聞見近錄》雲:“宋神宗開穎邸,時近侍以弓樣靴進,韓維曰:王安用舞靴。”可見當時社會對於舞女的賤視。三、南唐是被北宋所滅,李後主降宋,後被宋太宗毒死。這樣一個身家性命都不能自保的亡國之君,其所為是北宋人不屑仿效的。四、窅娘纏足“屈上作新月狀”,這種形狀與宋代的“束足纖直”完全不同,又無史料説明兩者之間有嬗變關係。五、窅娘纏足,只是在歌舞時偶加勒束,並非從小如此的永久行為,而且真正的纏足與舞蹈之道是相違背的。張邦基《墨莊漫錄》中説“婦人纏足,始於近世。”從《墨莊漫錄》記載的內容看,可以確定張邦基是兩宋相交時期的人,書成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以後。 [6]  北宋建立於公元960年,《墨莊漫錄》成書年代在北宋成立後近二百年。因為尚無發現北宋初年有纏足,所以張邦基《墨莊漫錄》中説“婦人纏足,始於近世” 的近世是指北宋的某個時期,但不會是北宋之初。 [7]  五代窅娘不是纏足的起源。 [7] 
從古代詩文中也可看到當時是不纏足的。謝靈運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陶潛賦“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李白詩“一雙金齒履,兩足白如霜”,韓愈詩“一婢赤足老無齒”,説得都很明白。《唐詩紀事》説:段成式光風亭夜宴,妓有醉毆者,段成式賦詩紀事,有“擲履仙鳧起,扯衣胡(蝴)蝶飄”之句,脱下鞋履擲擊他人,不會是纏足。《郡閣雅談》引五代劉克明蒲鞋詩,“吳江江上白蒲春,越女初桃一樣新,才自繡簾離玉指,便隨羅襪步香塵。石榴裙下從容久,玳瑁宴前整頓頻。今日高樓鴛瓦上,不知拋擲是何人。”指出此詩通篇詠婦女蒲鞋,而從未涉及纖足之狀。 [8] 
起源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過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這樣做一般大都是在長輩的逼迫下進行的。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並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
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風俗開始於北宋,興起於南宋。 [9]  五代以及之前的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 [7]  宋代文人蘇軾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説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文人們甚至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這種審美心理事實上包含了濃厚的性意識,明末清初文人李漁在其《閒情偶寄》中甚至公然聲稱,纏足的最高目的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慾。由於小腳“香豔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他竟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如:聞、吸、舔、咬、搔、脱、捏、推等。可以説,在古代小腳是女人除陰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之類的説法。
纏足似乎還有另一個目的。由於腳小不便於行走,讓女人纏了足就可以防止“紅杏出牆”。就如同中世紀的歐洲男人為女人制作了貞操帶。而實際上,除了少數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數小腳女人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她們付出的艱辛,要遠遠超過一個天足的女人。也有人説纏足是為了使女人在行走時必須繃緊大腿根部的肌肉,於是保持陰道的緊窄,從而讓男人獲得更大性快感。
纏足作為一種習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習俗的形成,如賽足會,就是女人們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小腳,以博得好評為榮。
發展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説,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峯”,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 [1] 
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朝曾多次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佈過類似法令。但直到辛亥革命後,從城市到鄉村的纏足之風才逐漸被廢除。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有一雙被稱為“解放腳”或“半裹腳”的婦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蓮”已幾乎不見了。纏足的消亡,顯示了婦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標誌了中國已從傳統走向現代。

三寸金蓮文化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繫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説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裏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窅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裏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窅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併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説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着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繫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所謂的“三寸金蓮”,是對婦女肉體的殘害! 所謂的“三寸金蓮”,是對婦女肉體的殘害!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説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羣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説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cm)。

三寸金蓮審美

錯誤的審美觀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屬於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於“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於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後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後的尖形小腳,但由於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複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蓮鞋”這一稱謂僅僅是現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並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並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這種鞋子的南北風格迥異,北方的鞋粗獷大方,以山西大同為代表;南方以浙江紹興為代表,工藝好,造型新穎,每個地方的鞋子式樣於繡花紋飾都有變化,但表現出來的民間情趣卻是相似的。凡是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地方,其繡花也必定精巧繁複,材質考究。

三寸金蓮纏足

三寸金蓮方法

準備
纏足前需要準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摺。
2.平底鞋五雙。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着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睡覺時穿着,可防裹布鬆開來。
4.針線。裹布纏妥後,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着,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纏足前用温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
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裏,將雙腳洗乾淨,乘腳尚温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儘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黴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後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後,往往會覺得腳掌發熱,有經驗的人不會一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着,讓兩隻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一次比一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着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摺,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着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裹腳趾)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後跟一一向後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後,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裏,然後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裏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着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着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現了就是挨一頓毒打,然後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牆壁上取一點涼,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後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脱臼,扭傷脱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一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着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帖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着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一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着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着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後兩隻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着,才能用腳後跟墊着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時是一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牀欄上壓着神經發麻才好受一點,天氣熱時足內發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一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着,勉強撕下來,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捱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後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脱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纏得一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於一切。
裹彎(裹腳面)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
腳掌裹瘦了以後,接着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着,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裏,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係,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後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釐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後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並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牀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後腳會變成向內鈎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纏腳纏裹的過程,簡單地説就是裹尖的時候將外側四個腳趾蜷握,並將腳掌上的外側縱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時候腳橫弓向下拗屈,並進一步對外側縱弓拗屈。裹彎的時候才將腳的內側縱弓拗屈,並進一步將外側縱弓拗得更徹底。腳裹好以後,腳掌上用於緩衝衝撞力量的腳弓消失了,走路時得用膝關節和踝關節做緩衝。因為腳掌裹瘦到僅剩大拇趾,走路時腳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腳跟着地,運用大腿的力量運步,小腿肌肉萎縮不發達,所以纏腳了以後小腿也跟着變細,大腿則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時用大拇趾球和腳跟一起着力的,這樣走路就變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腳常見的走路形態。
特殊裹法
纏足的過程,主要是把關節扭屈,並把腳上的橫弓和縱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標準的裹腳方法都是用布條纏裹扭曲,把關節屈到極限,扭傷、脱臼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等關節扭過去腳自然蜷曲弓小,這是正常的裹腳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幼女裹腳起步較晚,或是不瞭解纏腳的正確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別纖小的情況,這時候除了用裹布纏裹以外,也有很多是藉助其他方法的。
夾竹片
這是北方比較常用的方法,北方纏足較重纖瘦,因此,在裹瘦以後,腳趾全部蜷折到腳底,腳掌內外緣雖纖瘦卻有幾處關節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上,痛苦可知,往往在關節凸起的部位,由於摩擦的關係會導致潰爛化膿。雖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夾入行纏,目的除了把腳裹得特別纖瘦以外,還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細,腳跟也能一併裹得瘦窄,整隻腳裹出來又窄又直,纖如柳葉,細瘦可憐。所以雖然裹的時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晝夜哭泣,但是為了一雙瘦削正直、傲視眾人的小腳,還是吞下淚水忍痛力纏。與夾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約三公分寬的竹片,用布包着墊在腳跟兩側和後面,幫忙把腳跟束小,也有人用銅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壓在腳的內外踝纏裹,還有人怕腳裹彎的時候,腳面凸出太厲害形成鵝頭,就用一個銅錢壓在腳面上纏裹,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腳用堅硬的東西束上去,來改造不夠滿意的小腳腳形,姑不論效果如何,僅少女在纏束過程所經歷的那種刻骨銘心之痛,對現代人來説,可真是極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壓迫
舊時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頭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婦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於是腳纏得不稱心如意時,就有人拿石板去壓腳,石板壓腳最常用於腳向內歪、內拐的情況,正常裹腳裹彎的時候是直接往下彎曲,但外縱弓還沒裹彎,也就是還沒裹瘦的情況下就進行裹彎,大拇趾會向內側拗曲,這時候整隻腳就像鐮刀形內彎,改正的方法就是脱下弓鞋盤坐着讓腳心相對,雙腳置於硬木板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壓,剛壓上去,歪屈的腳掌受壓迫,當然十分痛苦,壓過一個小時以後兩腳從膝蓋以下就麻痹了,有時怕石板的重量不夠還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讓內拐的腳掌矯正回來,通常連續每天這樣壓上一兩個月,才能顯出效果,腳經過這樣壓迫以後,除了內彎的情況改善,腳掌變得較纖瘦,腳趾蜷彎的程度也較理想,同時腳變得兩側平直周正。
石板壓迫以後雙腿麻木,有人以為麻木是因血液循環不良,怕因腳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雙腳壞死,所以壓麻木了以後多會要求少女起來行走或是做灑掃的工作,可是雙腳麻木如何行走,有時還得用兩個人扶着到處走動活動血液循環。壓石板一般是坐着施壓,也有人睡覺時躺着施壓,腳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壓石板,壓石板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歪拐的腳形,也有人只是為了把腳裹瘦而用石板來壓迫。
標準與賽事
舊時的三寸金蓮美女 舊時的三寸金蓮美女
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故而以蓮花命名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
為什麼在“蓮”前加“金”字?這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金蓮”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小腳迷們往往根據大小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婦女纏足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纏足的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狹長的布帶,將婦女的足踝緊緊裹住,使肌骨變形。纏足後腳會變得纖細扭曲。纏腳前,小女孩先要泡腳。有的地區在為小女孩裹腳前,會將羊羔或雞開膛破肚,然後令女孩將腳伸入其內,浸兩腳黏糊糊的血。
為了讓皮膚縮緊,有人還會在女孩的腳趾間灑明礬。然後,除大腳趾外,4個小腳趾用力向腳心推進並壓在腳板下,再以一條長十尺、寬兩寸半至三寸半的藍布,從四趾,經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纏。
纏足時代,女子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後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帶。也有終身纏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兒從三四歲開始纏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清末山西大同還舉辦“亮腳會”。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婦女都坐在家門口,伸出小腳來供過往行人觀賞品評。腳最小、繡鞋最精緻的女性得到的好評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歡心。當地有些歌謠就描寫了男子挑選對象以腳小作為重要條件:“看我腿,是好腿,紅綢褲子綠穗穗。看我腳,是好腳,梅花高底菜碟擱。”

三寸金蓮原因

為什麼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讚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 [2]  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鶴林玉露》記載: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這是宋朝皇室、宮中女子纏足的例證。蘇軾《菩薩蠻 詠足》稱女子小腳為“宮樣”,曹元寵在一首詞中稱小腳為“官樣兒”,這也足見纏足起自宋朝官僚貴族階層等宋朝上層社會。 [10]  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有關係,這也説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裏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讚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鈎”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讚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説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尖、彎、香、軟、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三寸金蓮樣式

【式樣】: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
【季節】:棉金蓮、夾金蓮、涼鞋。
【鞋飾】:繡花金蓮、素色金蓮。
【鞋底】: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
【款式及走路姿勢】:並蒂金蓮、並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台金蓮,鵝頭金蓮、棉邊金蓮等。
“三寸金蓮”鞋是中國的特產,從宋朝開始 [9]  ,歷經一千餘年,中國婦女都是纏足穿小鞋。1911年以後,清朝覆滅,婦女不再裹足,然而長年的積習使一些人還不願意改,因此解放後仍有很大一批“小腳女人”。為了滿足這一羣體的需求,有的地方組織了“三寸金蓮”鞋的批量生產。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三寸金蓮”鞋的特定消費羣體人數越來越少,“三寸金蓮”鞋也就逐漸失去了市場,所以近幾年“三寸金蓮”鞋開始嚴重積壓,鞋廠被迫停產。
1999年,哈爾濱最後一家生產“三寸金蓮”鞋的工廠主人,將“金蓮”鞋楦送進了博物館永久保藏。

三寸金蓮研究

擁有三寸金蓮的女人 擁有三寸金蓮的女人
一、樣式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按種類分有: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節分有:棉金蓮、夾金蓮、涼鞋。按鞋飾分有: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纏足後的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稱為“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願和鞋主人的夢想,一雙金蓮同時亦代表着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着紅色等鮮豔多彩的金蓮,老年婦女着黑色及深色金蓮。
二、學術及文學研究
《三寸金蓮》在現代是由馮驥才開始關注,並引起社會關注的。但在此後,沒有一本準確翔實記載《三寸金蓮》的文章。2002年以後,《大眾攝影》記者李楠以圖文形式出版《絕世金蓮》,雲南作家楊揚出版《搖晃的靈魂》。但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判斷,這兩者的作品均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而且對“三寸金蓮”的發展形式並未做出記載。但據蘭州晚報文化藝術報、讀者等刊物發佈的相關文學作品來看,甘肅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孫杰曾歷時8年,尋訪了全國在世的所有小腳老人,將於2012年出版《最後的金蓮》。蘭州晚報、讀者雜誌關於孫杰先生的三寸金蓮的文章、圖片反響較大。
客家女人的特點之一是“不纏足”。在清代之前,婦女纏足是普遍現象,但在客家地區卻難得一見,連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纏足往往被視為婚嫁的障礙。究其原因:一是地處山區,出門遠走不便;二是有礙於上山下田幹活。由於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婦女能幹與否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乾脆把兒媳婦稱為“薪臼”,表示既要會砍柴,又要會椿米。
有關客家婦女不纏足的記載,屢見諸於文獻史籍。如《清稗類鈔·風俗類》中説: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客家婦女不纏足,以“天足”為美,樂於做“大腳蠻婆”,若有極個別纏足者,反倒會嫁不出去,終身要做“老姑婆”。雙足解放了,行動操作矯健靈活,所以客家地方向來很少有固守閨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鐵漢”的健婦,這亦其獨特的民俗特色。

三寸金蓮小説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三寸金蓮》 作者:馮驥才
簡介:
人説,小腳裏頭,藏着一部中國歷史,這話玄了!三寸大小腳丫子,比煙捲長點有限,成年論輩子,給裹腳布裹得不透氣,除去那股子味兒,裏頭還能有嘛?歷史一段一段。一朝興,一朝亡,亡中興,興中亡。興興亡亡,擾得小百姓不得安生,礙吃礙喝,礙穿礙戴,可就礙不着小腳的事兒。打李後主到宣統爺,女人裹腳興了一千年,中間換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號,小腳不一直裹?歷史幹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漁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紅玉,誰不裹?猴不裹,我信。大清入關時,下一道令,旗人不準裹腳,還要漢人放足。那陣子大清正凶,可兇也兇不過小腳。再説兇不兇,不看一時。到頭來,漢人照裹不誤,旗人女子反瞞爹瞞媽。拿布悄悄打起“瓜條兒”來。這一説,小腳裏別有魔法吧!魔不魔,且不説。……
參考資料
  • 1.    古代女性的三寸金蓮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09-18]
  • 2.    高洪興 .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6
  • 3.    高洪興.纏足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
  • 4.    《周禮.天官冢宰·典婦功/夏採》:“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屨、葛履。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
  • 5.    高洪興 .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13-14
  • 6.    張邦基《墨莊漫錄》:自稱宣和癸卯在吳中見朱勔所採太湖黿山石,又稱紹興十八年見趙不棄除侍郎。
  • 7.    高洪興.纏足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12-13
  • 8.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14
  • 9.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6-20
  • 10.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8
  • 11.    揭秘“三寸金蓮”背後秘密  .搜狐[引用日期2022-04-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