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鎖定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闡明只要把握了空無宗旨,就能超越萬相,一體同觀。《金剛經》的中心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般若並不是斷見的空,並不是沒有。不可得者,不執着之意。
作品名稱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作    者
相傳為釋迦牟尼講述,阿難記錄
作品出處
金剛經
文學體裁
散文
譯    者
鳩摩羅什
玄奘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作品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肉眼(1)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2)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3)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4)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5)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説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説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説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註釋譯文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作品註釋

(1)肉眼: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  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個開關,所以心與眼關係非常密切。道教的《陰符經》就説:‘眼者心之機’,眼是心的開關,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關係;譬如孟子講到觀察人,特別要觀察眼睛。 [2] 
(2)天眼:普通人幾乎沒有。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譬如説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他的世界。現在人講的千里眼,是根據道家的傳説而翻譯的。天眼能夠看到欲界系統裏面的東西,包括太陽、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銀河系統外面的東西,這是屬於真正的天眼。 [3] 
(3)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4] 
(4)法眼: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裏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説,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裏來説,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5] 
(5)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佈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5]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作品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象的肉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象的肉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看見一切眾生心事的天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眾生心事的天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照見一切眾生根性的慧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眾生根性的慧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象的法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象的法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恆河中所有沙子,佛説它是沙子嗎?是的,世尊,如來説它是沙子。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一恆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麼多的恆河,又像那麼多恆河所有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你説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像那麼多國土中的所有眾生有很多種心,如來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種種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眾生固執泡沫為己心,與風作浪,生生滅滅的泡沫始終不離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見。為什麼呢?如來説一切眾生種種心都是虛妄心,只是循業所起的一種意識作用,但是眾生染着五欲,錯謬地以為意識作用為己心,比如與風作浪所起的泡沫,泡沫只是海水波動的現象,泡沫並不是海水的原狀,若知種種心是虛妄心,只是假名為心,則見無上正等正覺心,比方泡沫與海水,若知泡沫只是海水的波動現象,但沒有海水就沒有泡沫,見泡沫則見海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同這番道理,我們縮小心量以泡沫為己心,住心在泡沫上而見不到海水,若不住泡沫則見海水,不住妄想心則顯現無上正等正覺心。為什麼這樣説呢?須菩提,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意識現象,相繼不斷使我們錯謬地以為己心。諸君!若不住相,見諸心非心,現前便見無上正等正覺心。當知,泡沫雖不是海水的原關,卻也是海水啊!還不悟嗎? [1]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作品評析

這裏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辭代表形而上學的道體,一切眾生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 [2] 
佛説五眼,其旨云何?蓋借五眼以明佛見圓融也。此科文相最奇,突然而起,陡然而止。平敍五眼,此外不著一字,意義甚難領會。必合上科並讀之,乃知是令通達佛見。下文知字,是令開佛知。所以須判上科為總標也。 [6] 
舉一佛眼,便攝四眼。今乃一一遍舉四眼而問,皆答雲有者。正明不執一見也。若四眼皆答無,惟佛眼答有。是獨執一佛眼,豈佛之圓見乎!豈法無我乎!長老深解義趣,通達無我法,故不如是答也。約佛邊言,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殊勝,合此四眼,即是佛眼。乃復舉佛眼而問,亦答雲有者。正明非四眼外,別有佛眼。非佛眼外,別有四眼。非一一眼外,別有一一眼。然隨感斯應,亦何妨有一一眼。蓋遍舉五眼者,意顯不一而一,一而不一。見見皆圓,無所謂一見非一見也。然則謂之見而不見,可;謂之不見而見,亦無不可。亦即謂之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皆無不可。此不執一之極致也。故答辭皆先曰如是,後曰有。蓋明既見一如,則有見皆是矣。何以故?見見如故。 [6] 
問答皆言如來有者,總以明見性圓明,有如圓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初無容心。正所謂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譬如分一池為五池,池各現月。月隨池而成五,月無容心也。一而不一也。若通五池為一池,則現一月。月隨池而成一,月亦無容心也。不一而一也。佛眼五眼,如是如是。此正顯一切法無我之義。菩薩應開如是見,通達如是無我法也。云何通達。惟在不執己見,更不執一見而已。云何能不執,首當大開圓解,令其見地徹底,則執情自薄。即復力除習氣,離相離念,證得諸法一如,方為究竟耳。 [6] 
如來説是沙者,蓋明是沙之言,乃如來説。即是依如義而説,豈同凡夫説耶?何以故?凡夫説是沙,則執以為實。如來説是沙,乃是即非是,非是而是。此其所以不執異見,而説是沙耳。 [6] 
此不執一,不執異,兩科,含義淵微,須逐層披剝之,以此見不開,執情難遣。急當參究,令其通達,萬不容忽者也。 [6] 
當知不一不異之義,便是法法皆如,此正佛之所證所得。前於説法法皆如時,亦已廣談。既為佛之親證,即是佛之圓見。然而佛如是證得,由其在因地時已能開此圓見故也。開此圓見,乃能雖見而不立見,乃能於一切法不執而無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證得之耳。所以一切菩薩修因時,亦應如是開之。何以故?一異不執,是破除我見之慧劍故。 [6] 
當知我見難除,不外兩種理由:(一)見理不明。(二)自以為是。初因見理不明而自是,繼因自是而見愈不明。二者蓋互相資助,互相增長。然其病根,則惟一見理不明而已。自是則由不明而生者也。其互相助長,蓋後起之狀。故欲破我,首當明理。開佛圓見者,徹明其理之謂也。先説五眼以明不執一見者,為見理不明者説法也。繼説河沙以明不執異見者,為自以為是者説法也。 [6] 
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剛説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説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瞭解這個道理,拚命想在一個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許多學佛的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還是犯這個錯誤。 [7] 
有一般人解釋《金剛經》,説般若是講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觀。空,因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斷的來呀!所以佛説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實在。但是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所以我們想在有為法中,求無為之道,是背道而馳;因此一切修持都是無用。並不是把有為法切斷了以後,才能證道;有為法,本來都在無為中,所以無為之道,就在有為現象中觀察,觀察清楚才能見道。 [7] 
有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為不可限,生滅不可滅。如果認為把生滅心斷滅了就可以證道,那都是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是金剛經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這一點搞不清楚,往往把整個的佛法變成邪見,變成了斷見的空,就與唯物哲學的思想一樣,把空當成了沒有,那可不是佛法! [8]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9] 
參考資料
  • 1.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2-10-23]
  • 2.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16頁 .
  • 3.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17頁 .
  • 4.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18頁 .
  • 5.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19頁 .
  • 6.    江味農居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九)  .中華佛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6]
  • 7.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25頁 .
  • 8.    南懷瑾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説什麼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25-226頁 .
  • 9.    《金剛經》簡介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