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體化戰略

鎖定
一體化戰略是指企業充分利用自己在產品技術市場上的優勢,根據物資流動的方向,使企業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一種戰略。 [1] 
中文名
一體化戰略
目    的
使企業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屬    性
戰略類型
依託優勢
產品技術市場

一體化戰略簡介

一體化戰略含義

一體化戰略是指企業有目的的將互相聯繫密切的經營活動納入企業體系之中,組成一個統一經濟實體的控制和支配過程

一體化戰略組成

一體化戰略是由若干關聯單位組合在一起形成的經營聯合體,主要包括垂直一體化(生產企業同供應商、銷售商串聯)、前向一體化(生產企業同銷售商聯合)、後向一體化(生產商同原料供應商聯合)、橫向一體化(同行業企業之間的聯合)。

一體化戰略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也稱為垂直一體化,是指生產或經營過程相互銜接、緊密聯繫的企業之間實現一體化,按物質流動的方向又可以劃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

一體化戰略前向一體化

指企業獲得對分銷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推動前向一體化戰略的有效形式是特許經營(franchising)。
有效的前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6項基本準則
①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大可靠,或者不能及時滿足企業分銷產品的要求;
② 企業可以利用的合格分銷商非常有限,以至於進行前向一體化的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③ 企業當前參與競爭的產業增長迅速,或者可以預期獲得快速增長。因為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所在的產業增長乏力,那麼,前向一體化只會降低企業多元化的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新的獨自銷售自身產品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生產高穩定性的優勢。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更好地預測產品的未來需求,減少產品生產的波動;
⑥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或零售商獲利豐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在銷售自身產品的過程中獲得豐厚利潤,同時給出自身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2] 

一體化戰略後向一體化

指企業獲得對供應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
有效的後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7個基本準則:
①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可靠,或不能滿足企業對零件、部件、組裝件或原材料等的需求;
② 供應商數量少而企業的競爭者數量卻很多;
③ 企業參與競爭產業正在高速增長,一個基本事實是,如果產業處於衰退中,一體化戰略會削弱企業的多元化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獨自從事生產自身需要的原材料這一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保持價格穩定的優勢。一個基本事實是,企業可以通過後向一體化穩定原材料的成本,進而達到穩定產品價格的目的;
⑥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利潤空間很大;
⑦ 企業需要儘快獲取所需資源。 [2] 
好處:
① 有利於節約與上、下游企業在市場上進行購買或銷售的交易成本;
② 控制稀缺資源;
③ 保證關鍵投入的質量;
④ 獲得新客户
弊端:可能增加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
企業採用縱向一體化戰略的主要風險包括:
① 不熟悉新業務領域所帶來的風險;
② 縱向一體化,尤其是後向一體化,一般涉及的投資數額較大且資產專用性較強,加大了企業在該產業的退出成本

一體化戰略橫向一體化

橫向一體化也稱為水平一體化,是指與處於相同行業、生產同類產品或工藝相近的企業實現聯合,實質是資本在同一產業和部門內的集中,目的是實現擴大規模、降低產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

一體化戰略主要目的

① 減少競爭壓力
② 實現規模經濟
③ 增強自身實力以獲取競爭優勢

一體化戰略基本準則

① 企業可以在特定的地區或領域獲得壟斷,同時又不會被聯邦政府指控為對於削弱競爭有“實質性的影響”;
② 企業在一個呈增長態勢的產業中競爭;
③ 可以由此藉助規模經濟效應的提高為企業帶來較大的競爭優勢;
④ 企業擁有成功管理業務規模得到擴大的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競爭者因缺乏管理人才,或者因為需要獲得其他企業擁有的某些特殊資源而陷入經營困境之中。如果競爭者效益不佳是整個產業的銷售總量下降造成的,則企業不應選擇水平一體化。 [2] 

一體化戰略混合一體化

混合一體化指處於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市場且相互之間沒有特別的生產技術聯繫的企業之間的聯合。
包括三種形態:

一體化戰略產品擴張型

即與生產和經營相關產品的企業聯合;

一體化戰略市場擴張型

即一個企業為了擴大競爭地盤而與其他地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進行聯合;

一體化戰略毫無關聯型

即生產和經營彼此之間毫無聯繫的產品或服務的若干企業之間的聯合。

一體化戰略意義

一體化戰略有利於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提升控制力或獲得某種程度的壟斷。
但也存在脱離行業困難、管理複雜、可能產生能力不平衡,不利於技術和產品研發風險。
參考資料
  • 1.    馮俊華.企業管理概論: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
  • 2.    (美)弗雷德·R·大衞.戰略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03: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