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國勝利論

鎖定
一國勝利論是列寧主義的精髓。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曾對資本主義發展成熟的程度做了過高估計,他們對社會主義變革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判斷未能成為現實。而將社會主義理想變為現實的卻是在資本主義落後的國家,在新一代偉人列寧的領導下實現的。 [1] 
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各資本主義列強的實際情況,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思想,概括為不平衡規律,並據此得出了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絕不會在所有國家同時爆發並取得勝利的結論。
“一國勝利論”認為:只要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裏,擁有強大的無產階級力量,再加上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和科學的革命理論的指導,便可以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
中文名
一國勝利論
提出者
列寧
意    義
革命的勝利做了理論準備
提出時間
1915年

一國勝利論提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明確提出“一國勝利”論。1915年8月,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7頁)1916年9月,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中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8頁)這是列寧基於蘇俄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得出的新的認識和判斷,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學説創立早期所講過“同時勝利”論。 [2] 

一國勝利論實踐

同時,列寧還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時機最成熟的地方是矛盾最尖鋭、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革命力量最強大的地方,資本主義將會首先在這裏被沖垮。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列寧領導俄國的工人階級和廣大勞苦大眾,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帝國主義國家疲於應對戰爭的機遇,成功地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起全球第一個社會主義蘇維埃國家政權。  [1] 
列寧的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理論準備。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後中國等一系列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證明了一國勝利論的正確性。

一國勝利論與馬恩的異同

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對社會主義革命進程的設想是以一國首先勝利為起點的同時發生和勝利論,或者也可以是以同時發生和勝利為必要條件的一國首先勝利論。這個理論與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的一國勝利論有所不同:(1)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是從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特定情況出發,以同時發生和勝利為必要條件,而列寧的設想則是從帝國主義時代特別是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特定情況出發,以“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期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者資產階級以前時期的國家”為前提,包含了奪得一國政權的無產階級能夠在“一段時期”內堅持下去的新思想。(2)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對象國被嚴格地限制在某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列寧則沒有做這樣的限制。
與此同時,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同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也有相同之處:(1)列寧得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者數國勝利的結論所依據的規律同馬克思恩格斯一樣,都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一般規律;列寧只是在提出奪得一國政權的無產階級可以在一般時間內堅持下去的新思想時,才依據了這個一般規律在帝國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條件下的特殊表現。(2)列寧的結論並沒有完全撇開同時發生和勝利這個必要條件,甚至到1917年初,他仍然認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只是未來歐洲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