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二郎

鎖定
《魏二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民間文學、長篇民間敍事山歌,被列為“江南十大民歌”之一,入選江蘇省南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理論權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姜彬先生讚譽《魏二郎》是“一座琳琅滿目的藝術寶庫”、東海邊上土生土長的一朵奇葩。
這部山歌中充滿了曲折離奇的神話,主要描述海邊貧苦的小夥魏二郎憑其優美動人的山歌,博得東海龍王三小姐的愛慕,在共同的勞動和抗爭中,相愛情侶終成眷屬的故事。山歌《魏二郎》的形成時間在明代中葉至清代乾隆年間。流傳地域在石港為中心的古通州地區。山歌《魏二郎》,規模宏大。“四句頭”山歌原本為吳歌的通常格式,稍長者也只有二三十句。而《魏二郎》長達二千多句,能唱三天三夜,韻律音韻延伸回旋,變化多端,可謂“集山歌大成”之作。除此,山歌《魏二郎》的寫情、繪景、狀物也達到了較高的文學水平,體現了民歌手深入生活實際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1-2]  [4] 
中文名
魏二郎
遺產級別
市級 [1] 
遺產編號
Ⅰ-2 [1] 
申報地區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 [1] 
地    位
“江南十大民歌”之一
性    質
民間文學、長篇民間敍事山歌

魏二郎非遺介紹

通州成陸以來,生活在這片沙洲上的勞動大眾便開始用歌聲來抒發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傾訴他們對痛苦的呼喊、對歡愉的慰藉,對愛情的嚮往,對別離的愁嘆,對幸福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下田唱的田禾歌,出門唱的即景歌,排憂解忿唱的是勸世歌,卧病在牀唱的是消愁歌;山歌成了人民羣眾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長歌《魏二郎》產生的羣眾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孕育這朵奇葩的“沃土”——石港歌墟。
石港又名賣魚灣,乃千年古鎮,每年農曆六月十九賽山歌,東山與大慈閣上的歌手遙相對歌,人們將此稱作“歌墟”。東山雖不高大,但樓閣壯觀,樹木葱鬱。每逢廟會,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雲集,香客眾多,香煙繚繞,紅燭高燒,盛極一時。趕集的農民或去大慈閣,或到東山休息納涼,聽歌賽歌。山頂上青松翠柏,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在此唱山歌,具有空谷傳聲的效果。歌墟上,新手向老手拜師稱徒,高手樂於指點,聽眾參與評説。在友誼比歌之中,短小山歌不能折服對方,便拿出長篇山歌。長山歌大都情節離奇,曲折動人。其演唱方法有兩種:一是靜場唱山歌,由一人或多人來單唱或合唱故事情節。二是表白唱長山歌。一篇長歌分主歌和出角兩部分。主歌由一人到底,負責歌頭、歌尾、過場説明,講解和敍述的部分,出角則由故事中人物而定。無論主角配角,男則男唱,女則女唱,甚至雞鳴犬吠,虎嘯狼嗥,娃娃啼哭,外地方言,都能做到純真畢肖,繪聲繪形。這種表白唱,不僅闢開了靜場唱的許多弱點,且能將歌墟上的聽眾全部爭奪過來,使自己歌壇萬目共注,別人歌壇清靜冷落。後人有詩曰:“六月十九觀音會,木客瓷商趕集來,更有年年山歌賽,農民高唱樂開懷。”
長歌《魏二郎》故事所述的一些地名,都是通州古代的真實地名:魏家住南布洲橫江口的祥符湖邊;龍女住江海之匯料角嘴;龍女二次化身家住海門島;石大老爺住在石港塞,它的範圍包括了現在的啓東海門如東通州和南通地區。從歌墟石港的興衰、南通山歌史的考證、山歌片斷的流行情況來看,長山歌《魏二郎》的流傳範圍,也是“山歌之鄉”石港為中心的上述古通州地區。它的形成時期,根據各個古代地名和橫江、祥符湖的淤塞,海門島淹沒,海門縣漲坍情況來考證,大約於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乾隆以前。
長歌《魏二郎》描述的是海邊窮小夥魏二郎打柴時,優美動聽的歌聲使龍宮三小姐傾倒,相思成疾。龍王請其入宮治病,留其長住,許以金銀財寶,並願招其為婿。魏以瞎母在家為由,堅辭不允。後龍宮三小姐幻化成漁女,在患難之中與魏二郎結下深厚情誼。龍女在新婚之前治癒婆母的眼疾,並在當地圍堤築壩,為民造福。最後狠鬥京官石大老爺,除去當地一霸,和當地人民共同過着美滿的生活。
《魏二郎》全篇有許多自然段落。每個段落的開頭都以梔子花起始,既是給一個段落定韻,也是一種比興手法,而每段的結尾,都以排句式的急口令作結,句式統一、音韻順口、比興得當。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間文學的理論權威姜彬先生在他的長篇論文中稱長歌《魏二郎》“有一種明顯的新的社會關係的折光。”它“鋪陳藻飾,迴環曲折”,是“一大篇富麗的詩篇佳章”。長歌“重疊起伏,變化多端,構成了感情的跌宕、音律和韻味的延伸回旋,讀之聽之令人迴腸蕩氣,軟糯纏綿。”“長歌從頭到尾瀰漫着一股深沉美麗的詩情。”
過去在石港歌墟比賽後,無論勝負,山歌手回去後,都會刻苦地學唱新歌,以期在下次賽歌時保持榮譽或勝過對方。頻繁的比賽,不斷的競爭,給通州造就了眾多的歌手和一個長歌羣。湯文英就是在石港歌墟上演唱長山歌《魏二郎》而一舉聞名的代表性人物。
湯文英1896年出生於唐洪灶華王廟內,該地今為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街道(原屬金沙鎮唐洪村附近。兄弟姐妹五人,上代以販私鹽、做長工為生。由於母親早亡,家境困苦,十三歲時,她被賣給石港南門一户姓戴的人家做小媳婦。二十七歲時丈夫身亡。一年後,又被賣給一個姓湯的種田人做老婆,二年後生下一女。
湯文英一生都與山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從懂事起,就跟着奶奶學山歌、唱兒,出去討飯時,婆孫倆一路推車,一路喊山歌。到了戴家後,她的太婆也是個老歌手,因而對這個心靈手巧、嗓子甜亮的孫媳婦特別喜歡,又傳授了她不少山歌、唱兒和故事。十六歲時,據説她在石港歌墟上一登台,唱了幾天幾夜不歇勁。眾歌手輪番對歌比試,都不是她的對手,一時名聲大噪。據一些老歌手們回憶時評説,湯文英唱歌時放一聲長聲,能震得屋裏的銅鑼起嗡聲,杯裏的水酒蕩圈圈,三里路外聽得分分清。
湯文英不但記住了上輩傳給她的老山歌,而且還能即興編詞,出口成歌,所以她能將婆婆那裏學到的“魏二郎”片斷,聯綴、充實,重新編進新的詞兒,並且廣採博取眾家所長,這才逐漸形成了二千多句的長山歌《魏二郎》。通州的山歌,從內容上看有農歌、船歌、漁歌、鹽歌、祭祀歌和勸世歌等。從形式上看,除一人乘涼,走路或單個勞動時,為解悶提神而獨唱外,大多數情況是由幾個人、十幾個人乃至幾十人在一起唱。他們的演唱形式有領唱、輪唱、齊和,有急口歌,轉腔歌,對答歌等。其高聲如空中鶴鳴,響遏行雲;其低音似山間溪水,舒緩悠揚;唱急口歌時,象珠落銀盆,一口氣唱一、二百個字,不許有一點含糊;唱對答歌時,則詼諧俏皮,妙趣橫生。演唱的內容可長可短,比較自由。演唱者情緒激奮時,一句山歌二句唱,還可即興加上幾十句;情緒不高時,可一筆帶過,僅作扼要交代,急口也可不唱,改作數板交代。其音調,粗獷中不乏悠揚,舒緩中時有顫音,令周圍觀眾如醉如痴。湯文英將民歌中的這些特點,有機地溶合進長歌《魏二郎》中,頗受專家們稱道。
湯文英成名以後,成了山歌班的“元頭”。通州的山歌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脾氣相投、住得較近的歌手的自由組合;另一種是家傳班。以一個家族內的歌手為主組成的,如陳家山歌班,以陳達氏為首,傳人有她的兒子陳山川,兒媳陳雨姑娘,長孫陳金山,孫媳婦陳金姑娘,次孫“山歌畫眉”陳桂林,曾孫陳惠明,曾孫媳婦趙雲芳等。解放後又傳給了玄孫女陳燕,是名符其實的“山歌世家”。每個山歌班都要選一個最好的歌手作為班主,通常叫“元頭”。這個人不僅歌喉好、悟性好,歌語兒多,而且能隨機應變,看雞作籠,即興編歌。為了對歌勝過對手,為山歌班爭光,元頭們除了能唱大量的短歌外,都有自己的拿手歌,不少元頭能唱一、二部長歌,比誰唱得長、唱得好。湯文英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最好的“元頭”。通州農忙季節鄉下勞動力緊張,請人很難,而山歌班的元頭大都是勞動好手,只要請到元頭,山歌班的人馬都全跟隨而來。有些歌手來時會隨身攜帶一件寶物——鋤頭洞簫,據説這鋤頭洞簫大約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清道光咸豐年間一個名叫朱扣的農民歌手所首創,是勞動工具與民間樂器的合二為一。
此後,一代代歌手們又匠心各運,製成了“龍鳳鋤頭簫”、“八仙鋤頭簫”等等鋤簫合一的“寶物”,還有的為了攜帶方便,將鋤頭分成幾截,用螺絲裝接。也有人在鋤柄上刻上“削草快如飛,簫聲震九州”等詞語,使鋤頭洞簫越發精巧了。十年浩劫期間,民歌禁絕,洞簫遭毀。幸得顧福保老爹的精心收藏,一九八四年,龍鳳鋤頭簫在上海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受到專家們的關注。已被南通博物苑徵集收藏。據一些老歌手回憶,當年田頭賽歌的風氣很濃,歌手也多,單是石港鎮及其四鄉的山歌能手,數得上名的尖子就不下五十人。例如東鄉十總灣子(今十總鎮附近)的張坤,西鄉屯天河畔的黃普泉和義金渡的曹長,北鄉戴家灣子的楊和尚,馬橋北的楊有泉夫婦,逢會都要雙雙出來唱山歌。當然最吃香最難請的元頭首推湯文英了。解放後湯文英參加了文娛隊的山歌演唱組,多次到區、鄉各地參加山歌演唱會。一九五四年春,五十四歲的湯文英來到文化站,説她從小學了一個長山歌,名叫《魏二郎》,是她參加石港山歌會的“絕招”、“撒手鐧”,她怕失傳,要當時的文化站長吳周翔幫她記下來。吳周翔先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筆錄了這首敍事長歌,一直作為資料保藏下來。十年動亂中藏在牆洞裏,才倖免遭劫。湯文英於20世紀70年代病逝。
第二位傳承人為石港鎮的山歌手張步餘,他學唱的長山歌《魏小二》,情節與湯文英唱的基本相同,老人於20世紀80年代病逝。
此外的傳承人還有石港鎮的歌手劉志龍、易南,騎岸鎮的歌手劉子龍等少數幾位。
1984年11月,長歌《魏二郎》經沈志衝、吳周翔整理發表於《民間文藝集刊》第六集,整理本刊於《江南十大民間敍事詩》,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文學報》《新民晚報》《採風》《鄉土》《民間文藝季刊》等十多家報刊相繼作了報導,北京上海等民間文學專家和領導多次前來採風、視察,美、日、法、西德等七個國家的留學生也聞訊而來考察。見諸報刊論文已有數十篇之多。
此後,1987年5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康先生在上海及江蘇民研專家陪同下來通州考察,歌手劉志龍、易南為客人演唱了長歌《魏二郎》,得到大木康先生的稱讚。他在觀看東山歌墟遺址後説:“這樣的歌墟,到目前為止,其它地方還沒有發現過。”回國後,大木康先生將《魏二郎》長歌和歌手演唱的照片介紹給日本民眾。
綜觀許多專家學者的述評,長歌《魏二郎》可以指認為東海邊上的一朵奇葩,是南通民間文藝中一顆閃光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一塊迸發異彩的瑰寶。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傳承研究價值和民間文藝國際交流價值。(來自南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3] 

魏二郎保護級別

2019年11月12日,由通州區申報的魏二郎經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批准列入南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2。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