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震(拼音:zhè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據已有文獻資料,此字始收錄於《説文解字》,具體始見於何時不詳 [2]  。震本義是雷擊,一説本義指霹靂。引申為震動。從震動引申為情緒過分激動。震亦是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又為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震上。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16] 
中文名
拼    音
zhèn
部    首
五    筆
FDFE
倉    頡
MBMMV
鄭    碼
FVGH
筆    順
橫、點、橫鈎、豎、點、點、點、點、橫、撇、橫、橫、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3229) [1] 
平水韻
去聲第十二·震 [5] 
筆畫數
8+7(部首+部首外)
異    體
𩆉、𩇒
統一碼
9707
四角碼
1023₂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ㄓㄣˋ

文字溯源

“震”字產生於何時暫無考證。有人認為,甲組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今天的“震”字。上部是“”,下部是表示行動的“止”。卜辭中用作軍事行動。《説文解字》中收錄了一個籀文“𩇒”(乙組圖1),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解説:“從雨,從玄、從二爻、從鬲、從二火會意”。王筠認為“𩇒”從火表示雷出地時有火光,像鳥槍一樣。從鬲表示陽烝陰迫好像鼎沸騰了一樣。從爻表示霹靂所震物被其虐,離披散亂之狀。火爻皆二,取其整齊繁縟(參看《説文解字釋例》)。後來對字形進行了簡化,乙組圖3的小篆,以“雨”為形旁,“辰”為聲旁。雷和雨常常並作,因此“震”的形旁是“雨”。一説“辰”有震動的意思,在“震”字中也作形旁。 [2]  [6] 
《説文解字》説“震,劈歷,振物者”,“劈歷”,即霹靂,是雷的別名,是迅疾的雷,能夠使物體動盪。“震”的本義為疾雷或雷擊。“震”源於雨,雨即雷雨,所以“震”字有震動、顫動之意。用在人身上,“震”字則有驚恐、害怕的意思,如震驚,震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震”還是《周易》八卦之一,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古人認為,雷這種東西,是產生於地下的,冬蟄春醒。冬天不打雷,所以漢樂府把“冬雷震震,夏雨雪”作為男女盟誓的歌詞。而每當春雷來臨時,萬物復甦,草木萌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又以驚蟄為春耕的標誌。有鑑於此,“地震”一詞的由來,便不足為奇,古人看到山川動盪,自然會聯想到這是地雷在作怪。 [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èn
名詞
〈文言〉雷,響雷。
thunder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文言〉威勢;威嚴。
prestige;
dignity
《詩經·商頌·長髮》:“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文言〉指東方。古人以八卦配方位,震位於東方。

《周易·説卦傳》:“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沈約《梁明堂登歌·青帝》:“帝居在震,龍德司春。”

八卦之一。象徵雷震。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震上。參看“震卦”。

左傳·僖公十五年》:“《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

動詞
〈文言〉雷擊。

《春秋·僖公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杜預注:“震者,雷電擊之。”

劇烈地顫動。
shake;quake
《詩經·魯頌·閟宮》:“不虧不崩,不震不騰。”
震顫;震盪;震耳欲聾
特指地震
have an earthquake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宮極震。”
震級;震情;震源;餘震
情緒過分激動。

《國語·周語下》:“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
魯迅《·摩羅詩力説》:“書成行世,校長見之大震,終逐之;其父亦驚絕,使謝罪返校。”
震驚;震怒
〈文言〉振奮,振興。

《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久不震,生乃不殖。”

威懾,使人不平靜。
shake;fear;
dread;shock
《逸周書·作雒》:“二年,又作師旅,臨衞政殷,殷大震潰。”
曾鞏《福州鱔溪禱雨文》:“我畜以柔,亦震以威。”
震撼;震懾;震古爍今
shēn
動詞
〈文言〉通“”。 懷孕。

《詩經·大雅·生民》:“載震載夙,載生載育。”

(以上參考資料 [7-10] 

近字辨析

震、振
這兩個詞音相同義相近,都有搖動、抖動的意思。區別在於:
1、“震”比“”的程度劇烈,“震撼、震天動地、震耳欲聾”中的“震”不能寫成“振”。
2、“震動”與“振動”不同。前者指顫動或使顫動,並比喻重大事件、消息使人心不平靜;後者是物理學名詞,指物體通過一箇中心位置,不斷做往復運動。
3、“震”可以單用,“振”不能。如:火車轟隆隆開過,震得玻璃直響;震了一下就不震了。這時不能寫成“振”。
4、“振”有奮起義,如振奮、振作、振興。這時不能寫成“震”。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章刃切(zhèn)
劈歴,振物者。從雨辰聲。《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
𩇒,籀文震。
【註釋】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釋名·釋天》:“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日闢歷。闢,析也;所歷皆破析也。”存參。①《春秋傳》:指《左傳·僖公十五年》。 [12] 

説文解字注

劈歷振物者。
注: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靁為霆。《倉頡篇》曰: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僖十五年皆言震。振與震曡(疊)韻。《春秋正義》引作震物為長,以能震物而謂之震也。引申之凡動謂之震。辰下曰:震也。
《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
注:左氏僖十五年經,傳皆有之。必引此者,以為劈歷震物之證也。《史記·殷》:武乙暴靁(雷)震死,神道設敎之至顯者也。 [13] 

廣韻

章刃切,去震章 ‖辰聲文1部(zhèn)
震,雷震也。又動也,懼也,起也,威也。章刃切。十一。 [14]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字部】震
古文:𩆉
(zhèn)《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竝音振。《説文》:劈歷振物者。從雨辰聲。注: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易·説卦》:震為雷。《詩·小雅》:㷸(燁)㷸震電。傳: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疏:雷之甚者為震。《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又卦名。《易·説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又《易·説卦》:震,動也。《書·舜典》:震驚朕師。《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𤴁(疊)。《春秋·文九年》:地震。疏:公羊傳曰:震者何,動地也。《周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𤇏(烝),於是有地震。
又《爾雅·釋詁》:震,懼也。《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廣韻》:威也。《易·未濟》:震用伐鬼方。《詩·大雅》: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又《廣韻》:起也。《易·雜卦傳》:震,起也。
又《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驚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又《爾雅·釋詁》:娠,震動也。注:娠,猶震也。疏:《大雅·生民》雲:載震載夙。昭元年《左傳》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傳》曰:後緡方震。皆謂有身為震,故云娠猶震也。
又《書·禹貢》:震澤底定。傳:震澤,吳南太湖名。
(shēn)又《集韻》升人切,音申。與娠同。女姙(妊)身動也。《左傳》:震動。《釋文》:震又音申,懷姙也。《集韻》:通作㑗。
又《集韻》:一曰官婢女隷(隸)謂之娠。
(zhēn)又《韻會》《正韻》竝之人切,音真。怒也。班固《東都賦》:赫然發憤,應者雲興。霆擊昆陽,憑怒雷震。《前漢·敍傳》: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注:師古曰:震音之人反。
又《字彙補》:震旦,中國也。《梁書》:盤盤國稱梁主為震旦天子。從之人切。 [15]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6]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❶“雨”頭的第二筆豎改點,第三筆㇆改㇖。❷“雨”頭扁、窄,“辰”大、寬。❸“雨”頭,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❹“辰”,首筆橫在橫中線;第二筆撇從橫中線起筆向左下撇出;㇙(豎提)在豎中線左方,提尖抵豎線;捺筆從㇙(豎提)上端起筆;左撇、右捺收筆都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7]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ən
先秦
王力系統
ȶ
ǐ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ȶ
j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ji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jiənh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ĕn
隋唐
王力系統

ǐě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je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iɪ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ĕ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開口呼
全清
章刃切
tɕjen
集韻
平聲
十八真
開口呼
次清
升人切
ɕien
去聲
二十一震
開口呼
全清
之刃切
ʨien
禮部韻略

去聲





之刃切

增韻

平聲





之人切


去聲





之刃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tʂ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葉真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之人切
tʃiən

去聲
八震


全清
之刃切
tʃi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ə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ən
42
上聲
舊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ən
42
上聲
俗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tʂ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ən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ən
412
陰去
文讀
吳語
蘇州
tsin
412
陰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ts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ən
45
陰去

湘語
長沙
tʰən
41
上聲
俗讀
湘語
雙峯
t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ə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ə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ɐ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ɐn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n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ŋ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ei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4]  、《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3]
  • 2.    孫中運 著.漢字雜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44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0
  • 4.    音韻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5]
  • 5.    十二震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13]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23
  • 7.    陳至立,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2423頁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56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91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29
  • 1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5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17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2286-2287
  • 14.    蔡夢麒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64
  • 16.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11]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11]
  • 18.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05:207-208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