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月記

鎖定
《觀月記》是南宋文學家張孝祥創作的一篇遊記。這篇文章寫作者罷官北歸,途徑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觀月所見。作者開篇先不寫觀月,而是以議論的方式層層遞進,提出觀月“四美”之説,體現了不同凡俗的審美趣味。後半部分敍寫觀月經過,先寫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寫金沙堆空曠幽遠的環境,再寫孤舟停泊,獨身而登,恰好滿足“四美”的條件,表現了作者金沙堆觀月時的舒暢心情,也透露出罷官後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以排遣煩惱的心態。全篇將議論、敍述、描寫、抒情熔於一爐,筆法多樣,見解獨到,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頗見作者匠心。
作品名稱
觀月記
作    者
張孝祥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於湖居士文集
作品體裁
遊記

觀月記作品原文

觀月記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1;臨水之觀2,宜獨往3;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4。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5,安得皆臨水6?蓋有之矣7;若夫遠去人跡8,則必空曠幽絕之地9,誠有好奇之士10,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11,蘄頃刻之玩也哉12!今餘之遊金沙堆13,其具是四美者與14
蓋餘以八月之望過洞庭15,天無纖雲16,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17,其高十仞18,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餘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19。沙之色正黃20,與月相奪21;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22,體寒目眩23,閬風、瑤台、廣寒之宮24,雖未嘗身至其地25,當亦如是而止耳26。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為備27。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28 [1] 

觀月記註釋譯文

觀月記詞句註釋

  1. 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最好。勝,勝過。這裏是更好、最好的意思。
  2. 觀:觀賞。
  3. 宜:適宜,應當。
  4. 去:距離,離開。
  5. 城郭:內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6. 安得:哪裏能。
  7. 蓋:句首語氣詞,表示假設。之:代詞,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宮室。
  8. 若夫(fú):句首語氣詞,表示另提一事。可譯為“至於”。
  9. 必:一定。幽絕:幽靜僻遠。絕,極遠。
  10. 誠:果真,如果。
  11. 獨行以夜:在夜裏獨行。以,相當於“於”。之:到。
  12. 蘄(qí):同“祈”,求。頃刻:片刻。玩:欣賞。
  13. 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島,由黃色泥沙淤積而成。
  14. 其具:大概具備。其,副詞,表示推測,估計。可譯為“大概”“或許”。是:這。四美:指上文所説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中秋之月、臨水之觀、一人獨往、遠離人境。與(yú):同“歟”(yú),用於句末,表示疑問。
  15. 蓋: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農曆的每月十五日。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
  16. 纖雲:微雲。
  17. 沙:指金沙堆。當……之中:處在……之間。青草:青草湖,唐宋時在洞庭湖東南,北有沙洲與洞庭湖相隔,漲水時則相連。
  18. 仞(rèn):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9. 卻:使退去。童隸:書童僕役。
  20. 正黃:純黃,指沒有雜色。正,純正。
  21. 相奪:相映爭輝。
  22. 光采:光輝,光芒。採,同“彩”。激射:原指水流猛烈噴射衝擊,這裏形容光芒強烈。
  23. 目眩(xuàn):眼花。
  24. 閬(làng)風、瑤台、廣寒之宮:均是傳説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閬風位於崑崙山巔,傳説是仙界崑崙山所謂“三山”之一;瑤台亦位於崑崙山上,以五色玉為台基;廣寒之宮,即廣寒宮,月中仙宮。
  25. 未嘗:不曾。身:親自。
  26. 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7. 於是:在這裏。備:齊全,完備。
  28. 書:寫。以為:作為。 [4-7] 

觀月記白話譯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為明亮,在中秋那天賞月,以靠近水的地方為最佳;到水邊去賞月,應當單獨一人前往;獨身前去的地點,離開眾人越遠就越好。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城邑和房屋又哪裏能都建在水邊呢?中秋有月亮而城邑房屋又在水邊,如果要選擇遠離人跡的去處,那一定是空曠幽靜、人跡罕至的地方;果真有喜愛獵奇的人,又哪裏有人能夠在夜間單獨行走去到空曠幽靜、人跡罕至的地方,求得片刻之間賞月的樂趣呢?現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賞月,豈不是中秋有月、臨水賞月、獨身前往、遠離眾人這四個好條件全都具備了嗎?
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經過洞庭湖,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月光皎潔如同白晝。金沙堆處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間,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環繞的水面,距陸地最近的都有幾百裏遠。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書童和僕役全都留在船上,獨自一人登上金沙堆。這小島上湖沙的顏色是一片純正的金黃,和潔白的月光爭相輝映;湖水好像一隻巨大的白玉盤,湖沙好像是黃金堆積,湖水和沙灘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發寒,雙眼發花,仙界的閬風山、瑤台和廣寒宮,我雖然不曾親身到過那些地方,想必應當也如同這裏的境界而已。總之,中秋的明月,臨水賞月、獨自前往和遠離眾人,在這裏全都齊備。於是寫下這篇文章作為金沙堆觀月的記載。 [3] 

觀月記創作背景

張孝祥是南宋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知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乾道二年(1166)六月,張孝祥因言事被罷官,自桂林北上,八月途經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時當中秋之夜,作者登上金沙堆,獨自登臨賞月,寫下這篇遊記。 [8]  [9] 

觀月記作品鑑賞

觀月記文學賞析

金沙堆是一個“堆阜隆起”的沙洲,位於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夏秋水漲,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沙洲隆起部分顯露水面,高達數丈。其上寬衍,有青草廟。張孝祥雖是罷官而歸,但他登洲祭廟、賞月,飽覽湖上風光,遊興濃厚,接連寫了《金沙堆賦》《念奴嬌·過洞庭》以及《觀月記》等紀遊之作。
文章題為《觀月記》,對於觀月經過、月下景象卻記得很少,重點是寫作者觀月所產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強調金沙堆觀月機會的難得,表現的是作者這次觀月的滿足心情。從表現藝術的角度看,這對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種襯托作用。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觀月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趣味。他認為觀月有四種境界,即看中秋極明之月、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離人遠處臨水觀中秋明月,而以後者為高,且最難實現。敍述中,句子由短而長,句式富於變化,或直言,或反問,或慨嘆,一任情感流瀉,顯現出作者審美經驗的個性色彩。而後續上一句:“今餘之遊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既點出作者此番觀月達到最高境界的特點和得意心理,又對下文寫觀月起到引帶作用。
作者寫洞庭觀月所見,文字較為簡略,僅言“天無纖雲,月白如晝”“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及“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而已,可謂點到即止。但讀後卻能進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種回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則是作者寫其所見,取材典型,縱然一點兩點,卻能構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畫面;再則是作者寫景是和抒發領略景物之美的強烈感受聯繫在一起的,他的寫景是在抒發感受時帶出來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議論是寫作者觀月感受,在寫景之中也有之。如寫沙上觀湖上月,即“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這類文字,既以想象之詞拓寬美的境界,又抒寫作者賞心悦目之感,映現出神思飛越之態,自有感發作用。
全篇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光、色可見的圖畫。文中提出觀月“四美”之説,“獨往”“去人遠”云云,其實與作者罷官後的心情不無關係。這篇遊記有議論、敍述、描寫、抒情,意到筆隨,揮灑自如地運用多樣化的寫作手法,與蘇軾的散文風格頗為相近。 [7]  [8] 

觀月記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馬德富:觀月第一須月色好,其次還須一定的環境和心境。文章首先就此進行議論,提出觀月的四個最佳條件,指出四個條件很難齊備,旨在強調金沙堆觀月的不易,為下文作好鋪墊。然後具體描述金沙堆觀月之勝絕,表現出一種超塵出俗的幽趣。議論別緻,描寫生動,文筆清新自然,有空靈雋永的意味。(《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10] 

觀月記作者簡介

張孝祥 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屬安徽和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第一。曾任中書舍人、顯謨閣直學士,又任建康留守,因贊助張浚北伐而被免職。後知荊南兼湖北路安撫使,治有政績,遭罷。乾道三年(1167)起知潭州(今長沙),後致仕歸蕪湖,卒葬建康。他的詞作既有深厚的愛國思想內容,又有寫景抒情、揮灑自如的作品。詞風接近蘇軾,氣勢豪邁,境界闊大。著有《於湖居士文集》和《於湖詞》。 [2] 
參考資料
  • 1.    (宋)張孝祥著;徐鵬校點.於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9
  • 2.    唐圭璋,鍾振振主編.唐宋詞鑑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811
  • 3.    鄭春山主編.千古絕唱 中國古典文學賞析 卷4.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9:3389-3390
  • 4.    鄧紹基等選注.中國古典文學精華.大連:大連出版社,1999:223
  • 5.    子夜,煒平譯註.古代遊記精品 文白對照.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1993:123-124
  • 6.    王深根編著.初中文言文學習一本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56
  • 7.    董選輝編.語文精品誦讀 上 八年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 8.    臧維熙主編.中國遊記鑑賞辭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318-319
  • 9.    張志江編著.中國古代遊記名篇選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57-58
  • 10.    王筱雲,韋風娟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11 散文卷 5.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