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猖會

(魯迅1926年著散文)

鎖定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裏的熱鬧賽會,接着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然而,接着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鬱悶至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作品名稱
五猖會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
作品出處
朝花夕拾
文學體裁
散文
發表時間
1926年6月10日

五猖會作品原文

五猖會1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着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着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於是,完了。
我常存着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隻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籤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
現在看看《陶庵夢憶》2,覺得那時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雖然明人的文章,怕難免有些誇大。因為禱雨而迎龍王,現在也還有的,但辦法卻已經很簡單,不過是十多人盤旋着一條龍,以及村童們扮些海鬼。那時卻還要扮故事,而且實在奇拔3得可觀。他記扮《水滸傳》中人物雲:“……於是分頭四出,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4,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5,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鬚。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6,人馬稱娖7而行……”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可惜這種盛舉,早已和明社8一同消滅了。
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9,北京的談國事10,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只有遊手好閒的閒人,這才跑到廟前或衙門前去看熱鬧;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敍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11。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12;過了許久,“高照”13到了,長竹竿揭起一條很長的旗,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用兩手託着;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於鼻尖。其次是所謂“高蹺”14、“抬閣”15、“馬頭”16了;還有扮犯人17的,紅衣枷鎖,內中也有孩子。我那時覺得這些都是有光榮的事業,與聞其事的即全是大有運氣的人,——大概羨慕他們的出風頭罷。我想,我為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裏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的呢?……然而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關係過。
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裏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就是《聊齋志異》18所記,室女守節,死後成神,卻篡取別人的丈夫的;現在神座上確塑着一對少年男女,眉開眼笑,殊與“禮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廟了,名目就奇特。據有考據癖的人説: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並無確據。神像是五個男人,也不見有什麼猖獗19之狀;後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卻並不“分坐”,遠不及北京戲園裏界限之謹嚴。其實呢,這也是殊與“禮教”有妨的,但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20,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説。
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鑑略》21。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裏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着,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着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説:——“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説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裏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
粵自盤古,生於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裏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説,讀《鑑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着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着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裏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着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他們都等候着;太陽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罷。”父親點着頭,説。
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鑑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五月二十五日。 [1] 

五猖會詞語註釋

  1. 五猖(chāng)會:舊時南方鄉村為五猖所作的迎神賽會活動。各地形式不一。五猖,也叫五通神、五郎神等,是舊時江南民間供奉的邪神,相傳為兄弟五人。
  2. 《陶庵夢憶》:明代張岱所作的筆記散文集。共8卷。書中雜記他往日的生活和種種見聞。
  3. 奇拔:奇特出眾。
  4. 頭陀:梵語音譯,指行腳乞食的和尚。
  5. 髯(rán):兩腮的鬍子,也泛指鬍子。 [2] 
  6. 臻(zhēn)臻至至:應有盡有,十分齊備的樣子。
  7. 稱娖(chuò):行列整齊的樣子。
  8. 明社:即明王朝。社,指社稷。
  9. 上海的旗袍:當時盤踞江浙一帶的北洋軍閥孫傳芳認為婦女穿旗袍有傷風化。曾下令禁止。
  10. 北京的談國事:當時北京的軍閥禁止人民談論國事,因此酒肆茶館等公共場所多貼有“莫談國事”的紙條。
  11. 眼學:意思是寫文章做學問所用材料必須親眼看過。
  12. 塘報:即驛報,原指古代驛站快馬投遞的緊急公文。浙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化裝的男孩騎馬先行。告知路旁的觀眾賽會隊伍即將到來,也叫塘報。
  13. 高照:指懸掛在長竹竿上的通告。
  14. 高蹺:中國民間遊藝的一種。表演者裝扮成戲劇中的人物,踩着有腳蹯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15. 抬閣:中國舊時迎神賽會中常見的一種遊藝。在一個木帝的四方形的小台閹裏,兩三個扮着戲裏角色的弦子站在方桌一樣大小的小戲台上表演,由成年人抬着遊行。
  16. 馬頭:中國舊時迎神賽會的一種遊藝。讓孩子們暮扮着戲裏兩角色,騎馬遊行。
  17. 扮犯人:舊時紹興人迷信認為,生病是由於觸犯了鬼神,到廟裏向神許願病好以後在賽會中扮演犯人,以贖罪謝神,這樣病才會好。
  18. 聊齋志異》:清代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説集。
  19. 猖獗(jué):兇猛而放肆的樣子。
  20. 三道明瓦窗的大船:舊時紹興一帶一種較大的烏篷船。篷壁上有三道鑲着明瓦的窗子。明瓦,指用蠣殼磨成的半透明的薄片。
  21. 鑑略》:清代王仕雲著,是舊時啓蒙用的一種歷史讀物。 [3] 

五猖會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準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脱孔孟之道的束縛。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天經地義”的。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鑑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裏,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着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4] 

五猖會作品鑑賞

五猖會主題思想

《五猖會》記述的是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情緒,而這種少年的歡快心情卻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而沖淡,從而展示了舊式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五猖會”既是大人們祈福的節日,也是孩子們率性玩樂的日子,但作者並沒有感到高興,這種沉重感深刻地壓在作者的記憶中,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教育對兒童心理摧殘的譴責。 [3]  [7] 

五猖會藝術特色

這篇敍事性散文,雖只寫一件事,但這件事寫得集中、單純而又豐富。作者善於運用氣氛渲染,鋪陳對比的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多方面的描述,寫出了兒時對迎神賽會的嚮往,期待、失望和不滿。這一切描述都為第二部分開首節日般的高興心情做鋪墊。由於以往的屢次失望,自然會對即將到來的盛會充滿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歡呼雀躍的時候,父親出現在眼前:“去拿你的書來",宛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作者正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我”的情緒的對比,激發人們對孩子的同情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惡,進而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的嚴重關注。作品的語言簡潔而富於表現力,如文章的第一節結尾一句只有“於是,完了”四個字,一語雙關,把所見賽會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滿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現出來了。而寫到準備去看五猖會時的歡樂情緒時:“我笑着跳着,催他們要搬得快“一句,真有畫龍點睛之妙。至於題為《五猖會》,所記述的卻都是五猖會之前的事情,並沒有正面寫到五猖會的盛況,這種剪裁體現了作者獨到的藝術匠心,有助於主題思想的表達。魯迅去看五猖會的心情,早被“背書"的事衝得蕩然無存,開船以後的一切活動於他全然無味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樂道“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那就會大大沖淡主題,失去應有的藝術效果。 [4] 

五猖會名家點評

作家王景山:此文題為《五猖會》,但未寫五猖會,卻對東關的兩座廟,即五猖廟和另一梅姑廟,以幽默、調侃以至嘲諷的口吻和筆調作了介紹,順便對所謂“禮教”給予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刺,使此篇反封建的意味更加濃厚了一些。 [5] 

五猖會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6] 
參考資料
  • 1.    五猖會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7-03-29]
  • 2.    髯的解釋|髯的意思|漢典“髯”字的基本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05]
  • 3.    劉小田.中國現代優秀作品選讀: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28-32
  • 4.    廈門大學中文系.《朝花夕拾》淺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63-65
  • 5.    王景山.青葱可愛的水橫枝:《朝花夕拾》心讀: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39
  • 6.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182
  • 7.    魯迅著. 朝花夕拾[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