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迷,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mí,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2]  。本義為迷惑;引申為迷路;又引申為失誤、遮住、使人入迷,或指沉醉於某一事物、昏迷等。迷或用同“謎”,即謎語;又或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opi(86版&98版)
倉    頡
yfd
鄭    碼
ufw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 [1] 
平水韻
八齊 平聲 [4] 
注    音
ㄇㄧˊ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6
四角號碼
39309
筆順編號
431234454
統一碼
基本區 U+8FF7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迷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辵、米聲。“米”,甲骨文像米粒之形。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米”為聲符,沒有兼義功能。 [2] 
迷本義為迷惑。《説文》:“迷,或也。”小徐本作“惑”。或、惑為古今字。《詩·小雅·節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鄭玄箋:“言尹氏作大師之官,為周之桎鋸,持國政之平,維制四方,上輔天子,下教化天下,使天下無迷惑之憂。”引申為迷路。《左傳·哀公二年》:“晉趙鞅納衞大子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又引申為失誤、遮住、使人入迷,或指沉醉於某一事物、昏迷等。迷或用同“謎”,即謎語。又或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迷路;分辨不清。
be lost
烈風雷雨弗迷。——《書·舜典》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則為迷。——《韓非子·解老》
及行迷之未遠。——《離騷
迷不知寵之門。——《楚辭·惜誦》
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楚辭·九章·涉江》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遂迷,不復得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迷離徜彷;迷罔;迷岸
迷惑,使……辨不清。
delude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迷魂;迷網;迷奪時明;迷眩纏陷;迷途
迷戀。
be addicted to
迷花倚石忽已暝。——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昏迷。
fall into a stupor
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列子·湯問》

名詞
狂熱愛好者,通常是作為觀眾而非直接參加者。
enthusiast

棒球迷;芭蕾舞迷;壘球迷;驚險小説迷;數學迷
同“謎”,即謎語。
riddle


形容詞
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
full

[3]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或也。從辵米聲。莫兮切 [5] 

説文解字注

迷,惑也。見釋言。惑、宋本作或。心部曰。惑亂也。從辵。米聲。莫兮切。十五部。 [5] 

康熙字典

《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𠀤音麛。《説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ər
先秦
王力系統
m
i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i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id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e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ie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iɛ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ɛ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ie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iei [7-8]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次濁
莫兮切
miɛi
集韻

次濁
民卑切
mjɛ

次濁
緜批切
m••ɛi
韻略






緜批切

增韻






緜批切


陽平
齊微



次濁

m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明非切




次濁
綿兮切
mi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