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嬰(拼音:yī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嬰”本義是婦女頸飾,類似於現代的項鍊。作動詞,意思是系在頸上,再引申為纏繞、遭受。又假借為“攖”,指觸犯。“嬰”又表示剛出生不久的小孩。 [12] 
中文名
拼    音
yī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MMVF [3] 
倉    頡
BOV [3] 
鄭    碼
LOLZ [3] 
筆    順
豎、橫折、撇、點、豎、橫折、撇、點、撇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301) [1] 
平水韻
下平聲八庚 [4] 
總筆畫
11(部首3,部首外8)
四角號碼
7740₄
統一碼
5A74 [3]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注音字母
ㄧㄥ
異體字
孾、孆、𦦿

字源演變

“嬰”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嬰”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嬰”本為會意字。在圖1的戰國文字中,上部是“”,下部是“”,表示女子頸上掛着由貝做成的裝飾品。在圖2的戰國文字中,上從二“貝”,其表義功能不變。漢代文字“嬰”所從的“賏”或省作“䀠”(圖8)。 “貝”簡化作“貝”。繁體“嬰”類推簡化作“嬰”。
嬰的本義不是“幼兒”,而是古代一種頸項的裝飾物,類似於今日的項鍊,但是是用貝串聯而成。“賏”,《説文》訓為“頸飾也”,是將貝組串起來後系在頸上,以貝為裝飾品,是因為貝堅硬而美麗。這已被大量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嬰有系在頸子上、戴等義,又有環繞、遭受、觸犯等義。晉代陸機《赴洛中道作》詩云:“世網嬰我身。”這是説世事纏繞着我身。這裏的“嬰”是圍繞、纏繞的意思。《荀子·強國》:“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這裏的“嬰”作碰撞、觸犯解釋。再比如,“嬰心”就是掛心,“嬰丁”就是遭受,“嬰病”就是有了疾病,“嬰罪”指獲罪,等等。
嬰的上述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在語言交際中,“嬰”最常見的義項還是其“嬰兒”義,即初生的小孩。《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兒。”《老子》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晉代郭璞《遊仙詩》其六:“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也有人認為,“嬰”本指女孩,如《玉篇》雲“男曰兒,女曰嬰”,後來才泛指初生兒。 [12-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頸飾。
necklace
《説文·女部》:“嬰,頸飾也。”

初生的小孩
infant;
baby
晉·郭璞《遊仙詩》其六:“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
嬰兒;嬰孩;婦嬰
通“纓”。 古時套在馬、犬頸上或胸前的一種飾物

《國語·晉語二》:“亡人之所懷挾嬰瓖,以望君之塵垢者。”

通“纓”。 系冠的帶子
《禮記·內則》:“衿嬰綦屨。”
通“罌”。古代一種口小腹大的瓶子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乃賜之黃金之嬰三六。”

姓氏用字



動詞
系在頸上;穿戴
wear
《後漢書·虞延傳》:“王莽末,天下大亂,延常嬰甲冑,擁衞親族,扞禦鈔盜,賴其全者甚眾。”

環繞;纏繞
twine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
《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宋·蘇軾《厲法禁策》:“其罪至於除名,而其官不足以贖,則至於嬰木索受笞棰,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嬰疾
遭受
suffer
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今我元元,嬰此饑饉。”
唐·王維《李陵詠》:“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明·宋濂《懷遠大將軍於君墓誌銘》:“君以一書生,嬰亂世,乃能倡義旅以捍鄉邦。”

接觸;觸犯
toch;
harass;
offend
《荀子·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兑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韓非子·説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施加

《漢書·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羣臣自喜;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於盈切(yīng)
頸飾也。從女賏。賏,其連也。 [5] 

説文解字注

“繞也”注:各本作頸飾也,今正。貝部賏,頸飾也。嬰與賏非一字,則解不應同。孫綽《天台山賦》:“方解纓絡。”李引《説文》:“嬰,繞也。”纓與嬰通。陸機《赴洛中道作詩》:“世綱嬰我身。”李引《説文》:“嬰,繞也。”唐初本可據。繞者,纏也。一切纏繞如賏之纏頸,故其字從賏。《越絕書》:“嬰榮楯以白璧。”《司馬法》:“大夫嬰弓。”《山海經》“嬰以百圭百璧”,謂陳之以環祭也。又“燕山多嬰石”,言石似玉,有符采嬰帶也。凡史言嬰城自守,皆謂以城圍繞而守也。凡言嬰兒,則嫛婗之轉語。
“從女賏。賏,貝連也,頸飾”注:各本作其連也,今正,又移頸飾二字於此。此六字,釋以賏會意之恉。於盈切,十一部。 [6] 

康熙字典

【醜集下】【女部】 嬰;部外筆畫:14
廣韻》於盈切。《集韻》伊盈切。《正韻》於京切。並音纓。《釋名》:人始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乳養之,故曰嬰。一曰女曰嬰,男曰孩。
又《六書故》:女首飾也。嬰所以飾也。《荀子·富國篇》:處女嬰寶珠。別作瓔。
又加也。賈誼《治安策》:嬰之以芒刃。
又觸也。《韓非子·説難》:龍喉下逆鱗,嬰之則殺人。
又繞也。《後漢·卓茂傳》:嬰城者相望。
又縈也,絆也。陸機詩:世網嬰吾身。張九齡詩:形隨世網嬰。
又山名。《隋圖經》:嬰山,幷州之主山。
又《山海經》: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
又九嬰,水火之怪。《淮南子·本經訓》:堯使誅九嬰於兇水之上。
又盂也。與罌通。《穆天子傳》:黃金之嬰之屬。
又姓。晉季膺之後。別作賏。
又《集韻》於慶切。音映。關中謂孩子曰嬰。
又於正切。音郢。嬰累,弱也。一曰絆也。 [3]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A74,下:U+5B30) 字形對比(上:U+5A74,下:U+5B30)

書寫提示

“嬰”的筆順演示 “嬰”的筆順演示
【規範提示】“女”畫,人一筆寫成。
【寫法】“〔⿰貝貝〕”窄“女”寬。“〔⿰貝貝〕”,主體居上半格,兩“貝”分寫豎中線左右;兩撇筆都伸向橫中線下側,兩個點都在橫中線上。“女”,居下居中;人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短點長,撇筆與人在豎中線相交,末筆橫長而平,兩端都超出上部。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於盈切
ʔ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伊盈切
ʔjæ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清
於慶切
ʔia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全清
於政切
ʔj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伊盈切

增韻

平聲





伊盈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衣京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ɛ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ɛ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ɛ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æ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ä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ɛŋ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ɪŋ
55
陰平
文讀
55
陰平
白讀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44
陰平
文讀
ei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9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八庚 嬰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5]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75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063
  • 7.    嬰-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70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162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9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06:358
  • 12.    劉悦,古敬恆著.漢字中的生活百態[M].濟南:齊魯書社,2018.12:301-302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320-13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