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SS-N-3反艦導彈

鎖定
SS-N-3 “沙道克””(SHADDOCK)是前蘇聯早期反艦巡航導彈,1951年研製,1961-1970年分別在海軍W級、J級和E級常規潛艇上裝備300多枚,在巡洋艦和驅逐艦上裝備48枚,後逐步為SS-N-12導彈取代。共有陸射反艦型、潛射型、艦射型、戰略型4種型號,採用渦噴發動機和助推火箭。無線電指令制導或慣性制導加紅外或雷達末制導系統。
中文名
SS-N-3C
外文名
P-5
研製時間
1951年
服役時間
1959年
北約代號
SS-N-3 “沙道克””(SHADDOCK)
所屬國家
蘇聯

SS-N-3反艦導彈發展沿革

SS-N-3反艦導彈研製背景

蘇聯巡航導彈的起步與美國相同,也是從二戰末期開始的。從發展時間上看,可與美國TM-61相比的只有P-5K對陸攻擊型巡航導彈(北約代號SS-N-3C,綽號“柚子”)。由於蘇聯長期採取嚴格的保密制度,因此外界一直難以知曉這種巡航導彈的詳細情況。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是三緘其口,使SS-N-3C始終蒙着一層神秘的面紗。
SS-N-3四視圖 SS-N-3四視圖 [1]
1944年6月中旬,德國用V1巡航導彈襲擊英國幾天後,蘇聯準備仿製V1巡航導彈。9月17日(也有資料説9月19日),切洛梅伊擔任新成立的51工廠的總設計師。10月,英國人將一枚未爆炸、彈體很完整的V1巡航導彈提供給蘇聯。第二年,切洛梅伊即成功仿製出V1導彈,並命名為10Kh。但該巡航導彈性能不穩定,沒有投入批量生產。繼10Kh之後,切洛梅伊又向蘇聯空軍推薦其研製的新型雙發、三尾翼14Kh和雙發、雙尾翼16Kh等巡航導彈,供Pe-8或圖-4重型轟炸機從中空發射,但是這些導彈在飛行控制方面都存在問題。
1953年,蘇軍對巡航導彈失去興趣,就在此時,米格設計局(OKB-155)的首席設計師阿爾季姆·米高揚也提出要發展巡航導彈。1953年2月,斯大林簽署命令,將第51工廠併入米格設計局,切洛梅伊失去了首席設計師的資格。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去世,馬林科夫掌握了蘇聯最高權力,重新啓用切洛梅伊,併為他再建了設計局。切洛梅伊開始為蘇聯海軍設計新型巡航導彈,工程型號為P-5(P-5實際指整個導彈系統,導彈本身的代號為4K-95)。

SS-N-3反艦導彈建造沿革

1955年七八月間,蘇聯政府下令將SKG-10改組為第52聯合實驗設計局,簡稱OKB-52,地址設在莫斯科東郊的若圖夫鎮。蘇聯對它進行了嚴格保密,對外名稱是“若圖夫化工廠”。OKB-52初建時期條件極為簡陋,但最大的問題是要與米高揚、伊柳辛、別裏耶夫等著名的航空設計局競爭巡航導彈項目,其中別裏耶夫設計局的P-10巡航導彈是P-5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也許是蘇聯高層的眷愛,也許是切洛梅伊的過人幹勁使然,蘇聯海軍相中了P-5。
1957年,P-5進行了首次試射。1959年6月,第一枚導彈交付蘇聯海軍,部署在改裝過的613型(W級)柴電潛艇上。1961年,切洛梅伊推出了P-5的改進型P-5D(加裝了雷達高度表),稍後又在P-5D基礎上推出了改進的P-5K(SS-N-3C)。1962年,對陸攻擊型P-5K開始裝備5艘回聲級I型(E-I)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艇部署有6具SPU-35B導彈發射筒。
OKB-52除研製了對陸攻擊型外,還從P-5發展出了岸基反艦型P-5S(SSC-1A)、艦射反艦型P-35(SS-N-3B)、潛射反艦型P-6(SS-N-3A) [2]  巡航導彈。P-35和P-6分別在1959年10月和12月進行了試射,並在60年代初開始服役,成為當時蘇聯海軍最重要的反艦武器。其中P-35裝備了4艘“肯達”級和4艘“克列斯塔”Ⅰ級巡洋艦(每艘裝4枚)。P-6則裝備了16艘“朱麗葉”級柴電潛艇(每艘裝4枚)和29艘“回聲”Ⅱ(E-Ⅱ)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艇佈置有6具SPU-35V導彈發射筒,共裝6枚導彈)。其中P-6導彈明顯地有一些侷限性,體積相對較大,雷達橫截面就如同一架噴氣式戰鬥機,另一個侷限性是必須在水面發射,所以比較笨重,需要耗時準備。此外,如果目標在超視距雷達之外,則需要另一個平台的合作,用於更新目標數據併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這個任務一般由飛機擔任,這是其另一個重要的侷限 [2] 

SS-N-3反艦導彈技術特點

SS-N-3C“柚子”彈長11.75米,彈徑0.98米,翼展5.0米,彈重5 400千克,巡航速度0.9馬赫,最大射程750千米。
SS-N-3導彈實體圖 SS-N-3導彈實體圖
與大多數第一代巡航導彈一樣,SS-N-3C也採用了飛機式的氣動佈局,但未設垂尾,只有一片很大的腹鰭,外形很像一架倒扣的飛機。為了減小飛行中的氣動阻力,SS-N-3C採用流線型圓柱形彈體,頭部為尖錐形,以保證末端高速突防。中部佈置有兩片面積較大的上單翼(翼展比美國的TM-61巡航導彈小得多)。由於潛艇的寬度有限,不能佈置體積很大的發射筒,所以將SS-N-3C的彈翼設計為摺疊式來減小橫向寬度。彈翼內側設有副翼,用於導彈的橫向控制。彈體後部上方有兩小片豎起來的擾流片,起一定的垂尾作用。彈體後部兩側下方設有面積很小的全動平尾,正下方設有噴氣發動機進氣口。彈體尾部正下方裝有一片腹鰭(外側有一個用於航向配平和阻尼的活動面) [1] 
兩種型號的P-5導彈的側視圖 兩種型號的P-5導彈的側視圖
SS-N-3C的動力裝置為一台KDR-26渦噴發動機和兩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吊掛於彈尾兩側下方)。渦噴發動機提供巡航飛行時的動力,火箭助推器用於導彈發射時的初始加速,燃燒完後即被拋掉。SS-N-3C雖能在100~400米高度以0.9馬赫的高亞音速巡航飛行,但為保持較遠射程,通常都在3 000~6 000米高度上巡航(耗油最少、射程最遠的最佳巡航高度約為10 000米),只有到距目標80~100千米以內時才採用低空飛行。
SS-N-3C的制導方式為無 [1]  線電指令制導或慣性+主動雷達(或紅外)末制導。前一種制導方式需要地面或海面雷達提供製導信息。但SS-N-3C是海上發射,不可能像TM-61那樣依靠地面雷達站來提供製導。海上雷達(不管是潛艇所載還是水面艦艇所載)不可能提供遠達400千米以上的制導信息,而直升機中繼制導當時還沒有發展成熟。
不難看出,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不能發揮SS-N-3C的遠射程優勢,使得搭載平台——E-Ⅰ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必須在美國沿岸發射才能對預定的美國本土淺近縱深目標進行有效攻擊。很顯然,這會極大地降低潛艇的生存能力,所以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的SS-N-3C估計只是試驗過,但未實際部署,真正裝備於E-Ⅰ級核潛艇的可能是採用慣性+主動雷達(或紅外)末制導的SS-N-3C巡航導彈。但早期的慣導誤差很大,據稱SS-N-3C的圓概率誤差達3 000米,遠超過美國的TM-61。
有關SS-N-3C採用何種戰鬥部的報道比較混亂,有20萬噸、30萬噸、35萬噸、80萬噸TNT當量數種説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認為SS-N-3C採用的是熱核彈頭。哪種説法更真實呢?這就要將前述説法與蘇聯50年代中期前發展的核彈頭情況結合起來分析。不少資料稱SS-N-3C戰鬥部採用的是930千克重的RDS-4核彈頭,當量20萬噸,很顯然這是不對的。因為50年代初發展的RDS-4是增強型裂變彈,爆炸當量不過3萬噸TNT,根本不能滿足蘇聯對美核打擊需要。而80萬噸TNT當量的説法也不太可信,因為當時的蘇聯核彈頭中沒有這種當量級別的型號。由此看來,SS-N-3C最有可能採用的是與RDS-4同時發展的RDS-6熱核彈頭。而且由於RDS-6的當量在20~40萬噸TNT之間,也驗證了20、30、35萬噸當量的説法都有可能。
SS-N-3C的作戰過程相對比較簡單:當巡邏在海上的E-Ⅰ級核潛艇接到上級指令後,迅速到距美國海岸較近的海域上浮到水面佔位(裝有SS-N-3C的潛艇只能從水面上發射),核准目標和自身位置後,為導彈裝定諸元,然後發射。助推器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升空並加速至一定速度後脱落,然後由渦噴發動機將導彈推至中高空並維持巡航飛行。為加大對方的攔截難度,SS-N-3C在逼近目標時,會降低高度到100~400米。進入主動雷達導引頭自導距離後,導彈會將速度增大到1.4馬赫,以超音速俯衝攻擊目標。
60年代初,裝載SS-N-3C巡航導彈的E-Ⅰ級核潛艇曾經遊弋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偶爾也停靠於古巴港口。美國對蘇聯這種帶有核彈頭、可攻擊陸上目標的中程巡航導彈充滿了擔心,而且由於蘇聯的嚴格保密,外界無法知曉SS-N-3C的詳細性能,更加劇了美國的憂慮。為應對SS-N-3C巡航導彈的威脅,美國一方面大力發展反潛能力,一方面加速在歐洲部署TM-76A/B巡航導彈。然而,令美國意想不到的是,SS-N-3C巡航導彈及其搭載平台E-Ⅰ級核潛艇竟然在1966年全部退役,前後服役時間只有短暫的4年。
其實SS-N-3C的早早退役並不奇怪。在60年代以前,蘇聯苦於缺乏打擊美國本土的核運載工具,才將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作為重要的核運載工具發展。但蘇聯早期的巡航導彈體積、重量都很大(美國早期的巡航導彈同樣存在這個缺點),而且沒有合適的高效發動機,所以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以下。對於蘇聯來説,這種射程的陸基巡航導彈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有效的核威懾,因此蘇聯重點發展了潛射巡航導彈SS-N-3C,並獨創出了巡航導彈潛艇這種新艇種。但是,潛射巡航導彈雖然理論上能對美國本土構成有效威脅,但是其射程較小的缺點相比於當時的陸射型巡航導彈並未得到根本改觀。如SS-N-3C要打擊美國本土目標,E-Ⅰ級核潛艇就必須進入距離美國本土500千米內的海域。要想打擊美國本土縱深目標,就更要縮短與美國海岸的距離。美國估計,E-Ⅰ級核潛艇只有在距離美國本土176~230千米的海域發射SS-N-3C,才可以威脅美國居住於沿海的50%居民和工業城市。面對美國優勢的海空反潛力量,E-Ⅰ級核潛艇如果採取這種攻擊戰術無異於自殺。與此相類似,“高爾夫”級(G級)和“旅館”(H級)潛艇也因為其上搭載的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SS-N-4射程太近(只有584千米),而不具備真正的核威懾能力。由此可見,SS-N-3C是蘇聯在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出來之前的過渡型號。隨着60年代中期SS-N-5潛射中程彈道導彈和SS-7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逐漸增多,加上同期出現的AS-3和AS-4空地導彈(射程均在450千米以上,都可以攜帶熱核彈頭),使蘇聯對於核打擊工具的緊迫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緩解,實際作戰能力不佳的SS-N-3C自然只有退役一條路可走了。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SSC-1a/SS-N-3的數據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SSC-1a/SS-N-3的數據

SS-N-3反艦導彈服役事件

SS-N-3 [3]  陸射反艦型又被稱為SSC-1a ,載車是8×8輪式車輛,越南曾購進該型導彈。
越南軍隊正在對SS-N-3反艦導彈系統檢修 越南軍隊正在對SS-N-3反艦導彈系統檢修
越南軍隊正在對SS-N-3反艦導彈發射筒檢修 越南軍隊正在對SS-N-3反艦導彈發射筒檢修

SS-N-3反艦導彈總體評價

SS-N-3是二戰後蘇聯研製的第一代巡航導彈,主要作戰目標是使用核彈頭攻擊敵國沿海城市,作為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出來之前的過渡型號。因為實戰能力不佳,隨着60年代中期蘇聯後續彈道導彈和空地導彈的完善,很快退出現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