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

鎖定
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I型新德里金屬卜內酰胺酶)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對大多數抗菌藥物包括β一內酰胺類、碳青黴烯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具有廣泛耐藥性,僅對多勃菌素和替加環素敏感,給臨牀感染治療帶來很大困難。 [1] 
含NDM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個案最先發現於一名來自印度的瑞典病人。
NDM是一種,可以使碳青黴烯類和其他β-內酰胺抗生素如青黴素失去功效。含有NDM基因的細菌通常會對多種抗菌藥物呈抗藥性,限制治療方法,並導致嚴重的臨牀感染,難以治理。 [2] 
別    名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I型新德里金屬卜內酰胺酶
中文學名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
細菌界
分佈區域
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比利時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髮現

含NDM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個案最先發現於一名來自印度的瑞典病人,他於2008年曾前往印度新德里。首宗死亡個案則於2010年確認,病人在返回比利時前,曾於巴基斯坦接受治療。 [2]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傳播機制

Yong [3]  等最早於2008年1月在一位印度裔瑞典尿路感染患者中發現產NDM-1腸桿菌科細菌,該菌株對包括碳青黴烯類的所有β一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研究發現這株細菌攜帶可產生一種新型金屬β一內酰酞胺酶基因blaNDM-1。
美國CDC在2010年7月宣佈,在美國3個州發現了3例產NDM-1的菌株,分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 [4]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結構特點

產NDM-1的主要菌種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其他細菌還有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變形菌、弗氏檸檬酸菌、產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羅威登菌等。NDM-1由blaNDM-1基因轉錄翻譯形成,可水解碳青黴烯類,屬於金屬β一內酞胺酶。碳青黴烯酶指能水解碳青黴烯類導致其MIC值升高耐藥的β一內酰胺酶,包括A,B, D 這3類。 [5] 
其中A類和D類活性位點含絲氨酸,稱為絲氨酸酶,A類包括SME 1-3, IMI 1-2,NMC-A,KPC 1-4及GES2-6等,主要介導高水平耐藥,但可被克拉維酸和三哇巴坦抑制; [6]  主要存在於腸桿菌科,少數存在於銅綠假單胞菌(GES-2)。 [7-8] 
D類包括OXA-23-27, OXA-40, OXA-48,OXA-50-51、OXA-55、OXA-58, OXA-60, OXA-62等,主要存在於鮑曼不動桿菌,通常介導低水平耐藥,對碳青黴烯類和超廣譜頭孢菌素類水解能力較弱,大部分不能被克拉維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抑制,其中OXA-48水解能力最強。B類活性位點依靠Zn2+,稱為金屬β一內酰胺酶 [6] 
該類酶水解能力較強但可被EDTA抑制且不能水解氨曲南。基於結構與Znz+親和力、水解活性等特點,可把金屬β-內酰胺酶進一步分為B1, B2, B3三亞類。 [5] 
其中,IMP, VIM, GIM, SPM-1等屬於金屬β一內酰胺酶B1類,因NDM-1具有獨特的HXHXD基序,屬於金屬β-內酰胺酶B2類。 [6] 
NDM-1與這些可轉移金屬β一內酰胺酶B1類相似性較少,與其相關性最好的是VIM1 /VIM2,而同源性僅有32.4%。通過對NDM-1結構進行分析,推算出NDM-1由269個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約27500,其活性狀態為單體,成熟多膚等電點為6.9 0酶動力學結果顯示:與IMP-1和VIM-2比較,NDM-1與青黴素、頭抱吠辛及頭抱咪肪具有緊密的結合力,但與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結合力不如IMP-1和VIM-2。 [3]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耐藥性

Yong [3]  等的研究顯示:K. pneumoniae OS-560重組菌上的blaNDM-1位於一個180kb的質粒上,該質粒同時攜帶有ara-2、 ereC、 aadAl、cmlA7和blaCM等45個耐藥基因,分別介導對利福平、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及頭抱菌素的耐藥。轉移結合實驗證實了該質粒轉移至受體菌E. coli J53。 [9]  由於從同一患者分離的大腸埃希菌中也檢測出了bIaNDM-1,所以推測該基因能在不同菌屬中傳遞(從肺炎克雷伯菌到大腸埃希菌)。 [3]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臨牀特點

NDM-1細菌感染的易感人羣包括:入住重症監護室、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插管、機械通氣等人羣。主要感染類型包括泌尿道感染、醫院肺炎、呼吸機相關肺炎、血流感染、導管相關感染等。感染患者抗菌治療無效,特別是碳青黴烯類治療無效,需要考慮產NDM-1細菌感染的可能,應及時採集臨牀樣本進行細菌檢測。衞生部推薦產NDM-1酶細菌的病原學診斷包括表型篩查、表型確認和基因確證3個步驟。 [10]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分佈範圍

含NDM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個案已在多個國家及地區呈報,包括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比利時、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挪威、阿曼、瑞典、新加坡、台灣、英國及美國。大多數病人染病前曾到過印度次大陸的醫院。 [2]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症狀

NDM是一種,可以使碳青黴烯類和其他β-內酰胺抗生素如青黴素失去功效。含有NDM基因的細菌通常會對多種抗菌藥物呈抗藥性,限制治療方法,並導致嚴重的臨牀感染,難以治理。大部分含有NDM 的細菌可用多粘菌素和替加環素兩種抗生素治療。
病人感染後可能沒有病徵,但亦可能危及生命甚至致命,風險程度視乎身體哪一部分受感染,以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2]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案例

2010年8月在安大略省發現第一株菌,其攜帶者在印度接受過醫療護理。荷蘭於剛從印度歸來的兩名患者中發現2株產NDM-1的肺炎克雷伯菌。
澳大利亞也發現一名剛從孟加拉進行肺炎治療者攜帶產NDM-1大腸埃希菌。
2013年10月16日,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證實一名25歲男子含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 2013年10月7日去世。
該名病人居於香港,本身健康良好。他於2013年9月21日到訪廣東省,在2013年9月27日因交通意外導致頭部重傷,入住當地醫院,其後於10月4日轉送香港韋爾斯親王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病人於10月7日逝世。
病人的肛門採樣樣本經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證實,含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
他的同行者及家居接觸者均沒有出現感染病徵。個案已交由死因裁判官跟進調查。這是香港發現的第34宗NDM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個案。 [2]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治療研究

NDM-1細菌同時具有多種耐藥機制,對青黴素類、頭抱菌素類、碳青黴烯類、氨基糖普類、氟喳諾酮類等廣泛耐藥,因此抗菌藥物的治療選擇非常有限,有關感染治療的臨牀研究非常缺乏,尚無設計良好的前瞻性臨牀研究結果,且無療效肯定的治療方案。2010年9月中國頒佈了《產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診療指南》,對該類細菌感染的診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0] 
《產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診療指南》指出:
對輕至中度感染者,一般情況下僅單用如氨基糖普類、氟哇諾酮類、磷黴素等敏感抗菌藥物即可;必要時也可聯合應用兩種抗菌藥物,如氨基糖普類聯合環丙沙星、磷黴素聯合環丙沙星等; [10] 
對於經上述治療仍無效者可選用替加環素、多戮菌素;對重度與嚴重的感染,需根據藥敏測試結果,選擇敏感或相對敏感的抗菌藥物聯合用藥,如替加環素聯合多勃菌素、或聯合磷黴素、或聯合氨基糖昔類,碳青黴烯類( MIC <4mg/L)聯合氨基糖普類、或聯合多豁菌素、或聯合氟哇諾酮類等。 [10] 
除積極抗菌治療外,還需要去除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如及時拔出導管、引流膿腫、協助排痰、治療糖尿病、糾正粒細胞減少、提高患者免疫力等,上述手段對感染治療均具有重要作用。治療期間尚需嚴密觀察患者治療反應,並及時根據藥物敏試結果及臨牀治療反應調整治療方案。 [10] 

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預防措施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正確使用抗生素及注意個人衞生,尤其是手部衞生,對預防NDM類細菌株的出現和交叉傳播至為重要。 [2] 
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需高度重視細菌耐藥與院內感染防控工作,提高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加強產NDM-1細菌的監測工作,及早發現產DM-1細菌感染並及時加以控制,同時醫務人員嚴格執行手衞生規範,隔離疑似或確診產NDM-1細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以預防耐藥菌傳播。 [11] 
參考資料
  • 1.    中國抗生素雜誌,陳科帆、呂曉菊,產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研究進展,2013年4月,第38卷第4期
  • 2.    香港一男子感染"超級細菌"死亡 生前曾去過廣東  .中國文化傳媒網[引用日期2013-10-16]
  • 3.    Yong D, Toleman M A, Giske C G, et al. Characterizationof a new metallo-}i-lactamase gene, bla}M_l, and a novelerythromycin esterase gene carried on a unique genetic structure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quence type 14 from India[J].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 2009, 53(12): 5046-5054.
  •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Detec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s carrying metallo-p-lactamase-United States, 2010.Rep, 2010, 59(24): 750.Morb Mortal Wkly
  • 5.    Queenan A M, Bush K. Carbapenemases: the versatile betalactamases[J]. Clin Microbiol Rev, 2007, 20: 440-458.
  • 6.    Walsh T R, Toleman M A, Poirel L, et al. Metallo-beta-lactamase: the quiet before the storm[J]? Clin Microbiol Rev, 2005, 18: 306-325.
  • 7.    Poirel L, Weldhagen G F, Naas T, et al. GES-2, a class A beta-lactamase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ith increased hydrolysis of imipenem[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1, 45: 2598-2603.
  • 8.    Poirel L, Weldhagen G F, De Champs C, et al. A nosocomial outbreak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expressing the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GES-2 in South Africa[J]. JAntimicrob Chemother, 2002, 49: 561-565.
  • 9.    Kumarasamy K K, Toleman M A, Walsh T R, et al.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 Pakistan, and the UK: a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0, 10(9):597-602.
  •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產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診療指南(試行版).2010.
  • 1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ancefor control of infections with carbapenem-resistent o':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 acute carefacilities[J].MMWR, 2009, 58(10):256-2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