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鎖定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是波蘭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弗裏德里克·肖邦1844年巴黎創作的一部鋼琴曲,也是他現存全部奏鳴曲中的最終一部。
中文名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外文名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作    者
弗裏德里克·肖邦
創作時間
1844年
出    處
《肖邦作品集》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作品簡介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英語: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德語:Klaviersonate Nr.3 op.58 h-Moll)是弗裏德里克·肖邦奏鳴曲名作,在其身後被眾多鋼琴家不斷重新演繹,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作 [1]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被收入《肖邦作品集》(德語:Friedrich Chopin's Werke),編入第8卷·奏鳴曲(德語:Band VIII. Sonaten),編號Op.58 [2] 
全曲分為4個樂章:
  1. 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2. 諧謔曲(很活潑的)‖Scherzo: Molto vivace
  3. 廣板‖Largo
  4. 終曲(不過分的急板)‖Finale: Presto non tanto; Agitato [3]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創作背景

本曲作於1844年夏天,是肖邦喬治·桑一起在諾安時創作的。正值華沙起義肖邦流亡巴黎時期,作曲家把對祖國淪亡的極度悲痛、對侵略者的極度憎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部傾入作品中,音樂成為表現其愛國主義情感的核心。 [4]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音樂特點

基本情調是明朗的抒情,其發展的結果是歡樂的、樂觀的和肯定生活的。獻給波爾德伯爵。它也包括4個樂章:
1. 莊嚴的快板。第一主題開始時進行曲風格,但不久便霧氣茫芒,加入了悲嘆,美麗崇高的第二主題衝破悲嘆,又誘導出如歌的旋律。哈聶卡懷這個旋律有“早晨的清香”,它擴大後,變成“玫瑰花園”。
2.諧謔曲,極快板,優雅而輕快。主旋律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有關聯性,中間部為主要部分的應答。哈聶卡形容這個樂章“猶如被微風吹着的山茱萸,急躁、可憐,又輕快地搖擺”。
3. 最緩板,具有夜曲特徵,尤其中段,冗長而甜美。尼克斯説,“這中段令人想起,在很長的美麗的夢中某處,忽然覺醒,有作者自己恍惚的容貌。與其説這是作曲,不如説它是幻想。”
4. 極急板。終樂章不但華麗而且充滿熱情,與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奏鳴曲與第二號相隔5年,結構同樣非常宏偉。肖邦用浪漫派自由的手法來處理迴旋曲的古典結構。
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傳統的曲式原則得到完美、有序地發展,通過靈活、規律化的調性佈局,以織體形態、隱伏旋律線條、和聲色彩等多維性音樂要素,烘托出兩個感情強烈、對比鮮明的主題,激發起人們的豐富想象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