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091年

鎖定
1091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辛未年(羊年);遼大安七年;北宋元祐六年;西夏天祐民安二年;越南廣祐七年;日本寬治五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二開始。
中文名
1091年
生    肖
羊年
農    曆
辛未年 [1] 
北    宋
元祐六年 [1] 

目錄

1091年大事記

韃靼國伐西夏
天祐民安元年(1090)九月,韃靼國(今青海西北)聽説梁乙逋主力軍隊進入河東地區,與宋朝對抗。於是率領本國人馬偷襲賀蘭山,攻入羅博監軍,劫殺西夏一千餘户人口,擄掠牛羊數以萬計。梁乙逋知道這一消息後,急忙從前線退師,救援為韃靼國所圍困之地方。但當他率軍快要到達目的地時,韃靼早已主動退兵。
劉摯罷相
元祐六年(1091)十月,御使中丞鄭雍殿中侍御史楊畏太皇太后所召見,他們與太皇太后密謀了很長時間,其談論的主要對象是宰相劉摯,其次是尚書右丞蘇轍。鄭雍彈劾劉摯久居要職,擔任過三省各省的長官,他是從台諫官升為宰相的,他上台執政以後,黨同伐異,凡是擁護自己的人,都可以青雲直上,凡是意見不合的,一律斥退,他的許多心腹安排在政府的各個至關重要的部門任職。同時,劉摯任宰相以來,專門任命趙君錫御史中丞,凡是劉摯不願接見的官僚士大夫一律由趙君錫以各種藉口拒之門外。劉摯還拉攏同黨葉伸,任命他為台諫官,葉伸與賈易相互勾結,對劉摯所不喜歡的官僚士大夫大肆攻擊,直到排擠出京城為止。尤其嚴蘇州。但貶黜曾肇賈易的詔書很長時間都未傳達,於是侍御使楊畏、監察御使來之邵立即上書彈劾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蘇頌,説他滯留皇帝詔令二十多天,庇護其黨羽。蘇頌上書辯護,提出了辭職的要求。但他認為賈易任御史時,敢言直諫,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因而太皇太后特意下詔讓執政大臣對賈易、曾肇的任命重新進行討論。而楊畏來之邵等人立即上書彈劾宰相蘇頌藏匿皇帝詔書,不傳達下去。於是蘇頌被任命為集禧觀使,解除了宰相職務。曾肇知蘇州,賈易知徐州。緊接着,監察御史黃慶基又上書彈劾中書侍郎範百祿,説蘇頌稽留詔書,袒護同黨,肯定與範百祿進行過討論,既然蘇頌已罷相,範百祿的罪責也是不能擺脱的;監察御史來之邵也附和黃慶基,認為範百祿明知蘇頌所作所為是違法的,卻不加以制止,這是明哲保身的態度。結果,範百祿也被貶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解除了執政大臣的職務。
蘇軾知潁州
蘇軾 蘇軾
元祐八年(1091)三月,蘇軾杭州知州離任赴京,剛到京城開封 報到,洛黨分子賈易便升任侍御使。蘇軾鑑於從前與程頤的糾葛,便立即上書説賈易是程頤的死黨,曾多次公報私仇,尤其怨恨我們蘇氏兄弟,怕留在京城遭殃,懇求太皇太后賜予自己一郡職務,以免遭人暗算。此種內容的奏札一共七次,但宣仁太后堅決不同意蘇軾的要求。蘇軾上書論及浙西地區災荒情況,但侍御史賈易楊畏、安鼎立即聯名上書加以反駁,説蘇軾彙報情況不實,要求重新調查核實。初四日,蘇軾上章為自己辯護,同日執政大臣討論賈易彈劾蘇軾文字,都説賈易奏章前後矛盾,漏洞百出,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動搖執政大臣,發泄其私憤而已。呂大防迫於輿論壓力,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蘇軾、賈易一起解職,太皇太后批准了這一建議。於是侍御使賈易守本官知廬州(今安徽合肥),改知宜州;翰林學士承旨蘇軾知潁州(今安徽阜陽)。

1091年去世

常聰法師逝世
東林常聰和尚(1025~1091年),四川人,俗姓施,又作常總,臨濟宗黃龍派。十一歲依於寶雲寺文兆出家,經過八年落髮,拜謁四川大中寺契恩律師而受具。初至江西禾山,依於禪知才公。曾聞黃龍的禪風,即到江西廬山歸宗寺,追隨黃龍二十年,久而未悟,即辭去;其後歸宗寺火災,慧南遷移湖南石門南EuE塔寺,又往從之。慧南自石門移住黃檗、積翠乃至黃龍之間,常聰皆在焉,二十年之間,凡七往返,遂得密受大法。熙寧二年(一〇六九)慧南圓寂,第二年,洪州太守,請住泐潭,道俗爭先請謁,謂為馬祖再來也。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年)移住江西江州東林寺,該寺本來是律院,該年敕改為禪剎。南昌太守,將請寶覺心和尚為主持,寶覺舉常聰代之,其後敕住大相國知海禪院,固辭不受,賜紫衣,號“廣慧禪師”。元祐三年(一〇八八年),敕賜“照覺禪師”號;元祐六年,六十七歲圓寂。會下經常七百眾,唱導最為隆盛。法嗣以應幹、行璞、可仙、有瑞、東坡等有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