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灘鎮

鎖定
龔灘鎮,隸屬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東與天館鄉廟溪鄉接壤,南連兩罾鄉,西與貴州沿河縣洪渡鎮相鄰,北接彭水縣善感鄉,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政府駐地66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33平方千米。 [2] 
龔灘是一個千年古鎮,興於唐、明兩代,為渝川湘黔的物資集散地,故又有“錢龔灘”之譽。2001年8月,由原龔灘鄉、沿巖鄉和罾潭鄉部分村落合併為龔灘鎮。 [1]  截至2018年末,龔灘鎮户籍人口為22695人。 [2]  截至2020年6月,龔灘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新華社區。 [1] 
龔灘鎮經濟以烤煙、林業、畜牧業、旅遊服務業、民營經濟、個體工商業為主導產業。龔灘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 [1]  2018年,龔灘鎮有工業企業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4個。 [2] 
中文名
龔灘鎮
外文名
Gongtan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
面    積
133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新華社區
電話區號
023
郵政編碼
40981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川主廟
三教寺
車牌代碼
渝H
人    口
22695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龔灘鎮建置沿革

三國蜀建興元年(223年),蜀漢置復縣於今龔灘,屬涪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稱洪杜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龔淮置鎮。
1952年6月,龔灘鎮改為龔灘鄉。
1958年8月,龔灘鄉改為龔灘公社。
1983年,龔灘公社改為龔灘鄉。
2001年8月,由原龔灘鄉、沿巖鄉和罾潭鄉部分村落合併為龔灘鎮。 [1] 

龔灘鎮行政區劃

2011年,龔灘鎮下轄新華1個社區,小銀、楊柳、馬鞍城、罾潭、紅花、大理、艾壩7個行政村;下設6個居民小組、51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龔灘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新華社區、罾潭村、小銀村、紅花村、馬鞍城村、楊柳村、大理村、艾壩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新華社區。 [1] 

龔灘鎮地理環境

龔灘鎮位置境域

龔灘鎮地處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東與天館鄉廟溪鄉接壤,南連兩罾鄉,西與貴州沿河縣洪渡鎮相鄰,北接彭水縣善感鄉,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政府駐地66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33平方千米。 [2] 

龔灘鎮地形地貌

龔灘鎮地形分為山脈和溝谷;主要山脈有武陵山脈,境內最高峯涼風埡位於馬槽壩,海拔1450米;最低點水文站位於龔灘鎮,海拔283米。 [1] 

龔灘鎮氣候

龔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温20℃,1月平均氣温4℃,極端最低氣温-10℃(2007年1月15日);極端最高氣温41℃(1960年8月29日);最低月均氣温-5℃(2007年1月);年平均降水量1239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月最多。 [1] 

龔灘鎮水文

龔灘鎮境內河道屬長江上游右岸支流,轄區內有兩江(烏江、阿蓬江),八溪溝(姜家溝、龍凼溝、王家溝、九條溝、豬牙溪、乾溪溝、紙家溝、魚梁溪);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烏江,從貴州省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至重慶市涪陵區,流經龔灘境內,全長1037千米,流域面積8.8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1.2萬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阿蓬江等。 [1] 

龔灘鎮自然資源

龔灘鎮境內已探明礦藏有煤、鐵、大理石、石灰石等,有藴藏量在300萬噸以上的烏江黑大理石;林木種類以松樹、柏香樹、杉樹為主,有泡桐、楠木等珍貴樹,另有青岡樹、斑竹、楊山竹;經濟林木類有油桐、漆樹、油茶、棕樹等;中藥材有黃柏、杜仲、天麻、白朮、半夏、白果、青蒿、百合、龍膽草、厚朴、白芍、山茱萸、防風等;野生動物有岩羊、靈貓、水獺、雲豹、獼猴、紅腹部錦雞、穿山甲、大鯢(娃娃魚)等。 [1] 

龔灘鎮人口

2011年,龔灘鎮總人口2329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67人,城鎮化率19.6%;總人口中,男性12089人,佔51.9%;女性11024人,佔48.1%;18歲以下5583人,佔23.97%;19—60歲14162人,佔60.80%;61歲以上3548人,佔15.23%;總人口中,土家、苗族達16561人,佔71.1%;漢族佔8.9%。2011年,龔灘鎮人口出生率11.4‰,人口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長率5.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5人。 [1] 
2017年末,龔灘鎮常住人口為17725人。 [4] 
截至2018年末,龔灘鎮户籍人口為22695人。 [2] 

龔灘鎮經濟

龔灘鎮綜述

2011年,龔灘鎮財政總收入743.1萬元,比2010年增長13.3%;人均財政收入318.9元,比2010年增長13.3%。2011年,龔灘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804元,比2010年增長24.3%。 [1] 
2018年,龔灘鎮有工業企業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4個。 [2] 

龔灘鎮農業

2011年,龔灘鎮有耕地面積2.3萬畝,人均1畝;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1.2%,農業增加值5900萬元。龔灘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龔灘鎮生產糧食8148噸,人均699千克。龔灘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青蒿等。2011年,龔灘鎮烤煙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1500噸;青花椒種植面積0.2萬畝,產量500噸;中藥材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2375噸。龔灘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龔灘鎮生產肉類300噸;畜牧業總產值900萬元。 [1] 

龔灘鎮工業

2011年,龔灘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0.2億元。2011年,龔灘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3%。2011年,龔灘鎮引進了兩家大理石企業,總投資分別為2000萬元和3000萬元,佔地面積分別為60畝和64畝,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800萬元和2605萬元,已部分投產;引進一家紅苕澱粉加工廠,投入資金500萬元,佔地面積30畝,已投入生產,年產值達600萬元。 [1] 

龔灘鎮商貿

2011年末,龔灘鎮有商業網點739個,職工1675人。2011年,龔灘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7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6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 [1] 

龔灘鎮金融

2011年末,龔灘鎮有3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存款餘額為2.5億元,比2010年增長18%;各項貸款餘額1.9億元,比2010年增長22%。 [1] 

龔灘鎮社會事業

龔灘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龔灘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422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1所,在校生315人,專任教師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1所,在校生720人,專任教師68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龔灘鎮教育經費達12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200萬元。 [1] 

龔灘鎮科技事業

2011年末,龔灘鎮有科技人才83人,其中專業技術才43人,經營管理人才8人,技能人才5人,農村實用人才27人。 [1] 

龔灘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龔灘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8個;有圖書室10個,藏書5萬餘冊。2011年末,龔灘鎮學校有體育場8個;1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5.4%。2011年末,龔灘鎮有廣播喇叭5500只,入户率65.2%,通響率65.0%;廣播綜合覆蓋率69%;有60多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户。2011年末,龔灘鎮有線電視用户數為2600户,電視綜合覆蓋率99%。 [1] 

龔灘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龔灘鎮有醫院1所,病牀24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張;專業衞生人員1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5人。2011年,龔灘鎮完成診療6890人次,出院病人1694人次。2011年,龔灘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1.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6.7%,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75.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3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為30/10萬。 [1] 

龔灘鎮社會保障

2011年,龔灘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為86户,人數81人,支出27萬元,月人均18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12户,人數512人,支出71萬元,比2010年增長299%,月人均115元,比2010年增長30%;有敬老院1家,牀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4人。 [1] 

龔灘鎮交通

龔灘鎮有酉龔公路、龔彭路縣道2條,境內總長15千米;有通航河道2條,境內總長36千米,其中烏江為四級航道,最大通航能力為1000噸級船舶。 [1] 

龔灘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明代萬曆年間,山洪暴發,垮塌的岩石填塞烏江而成灘,上下過往船隻不能通行,逐漸形成古鎮,鎮中居民龔姓眾多,龔灘由此得名。 [1] 

龔灘鎮風景名勝

龔灘鎮境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龔灘古鎮1處 [5]  ;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有阿蓬江風景區、烏江畫廊2處。 [1] 
  •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主要景點有“大業鹽號”老屋、石柱風景區、土家吊腳樓羣、三教寺川主廟、楊家行、古代巴人文化遺址蠻王洞、東漢僰人懸葬、烏江纖道、鐵圍城遺址。“大業鹽號”老屋是龔灘代表性的民居建築。20世紀初,“大業鹽號”老屋在烏江洪水沖毀後重建;自建成後近100年間,歷經多次洪水沖刷仍能結實如故。土家吊腳樓羣臨江而立,吊腳樓全系木料支撐、穿鬥而成的樑架結構,屋高三五丈許,二至三層。

龔灘鎮榮譽稱號

2019年1月,龔灘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