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灘古鎮

(重慶市境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鎖定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地處酉陽縣、彭水縣和貴州省沿河縣三縣接合部,距離酉陽縣城70千米,彭水縣城60千米,貴州省沿河縣70千米(水路)。 [7] 
龔灘古鎮景區主要包括龔灘古鎮、烏江畫廊、千年金絲楠木羣等,是集自然山水、民俗風情於一體的旅遊風景區。龔灘古鎮現存有長約三公里的石板街、150餘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中國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羣。 [4] 
2010年9月,龔灘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  2019年1月,龔灘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3]  2020年11月18日,龔灘古鎮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稱號。 [4] 
中文名
龔灘古鎮
地理位置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304省道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2月18日—12月31日 08:00—22: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成人票15元/人 [11] 
佔地面積
133 km²
著名景點
西秦會館
川祖廟
冉家院子
三撫廟等

龔灘古鎮歷史沿革

漢復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西晉末廢。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 [10] 
唐武德二年(619年),析彭水,石城二縣,地置(洪杜縣),屬黔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洪杜縣於龔湍,即今龔灘。
唐貞觀三年(629年),北移於洪杜溪。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17張)
唐麟德二年(665年),移理龔灘,即今龔灘鎮。
宋嘉佑八年(1063年),廢為寨。
明萬曆元年(1573年),鳳凰山岩崩,巨石塞江,自然形成上下兩座碼頭,龔灘逐漸發展為借水陸邊寨優勢進行土特產貿易,靠商運求存。
清康熙年間,龔灘也是湖廣填四川由水路途徑的一個重要補給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後,以龔灘為中心的商貿市場逐漸完善,繁榮。
清乾隆元年(1736年),酉陽改直隸州,龔灘設巡檢司。
清末民初,龔灘設分縣(龔灘縣佐)。
民國期間,龔灘經濟文化逐漸繁榮,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油、鹽、山貨行。
1949年9月24日,龔灘解放,成立了區政權。同年,成立工商業聯合會。
1959年,龔灘經過航道整治,將險灘夷平,雖然不再搬灘轉運,但仍是川黔經濟文化的重要交通口岸。
2004年7月,烏江彭水電站項目獲得國務院總理辦公會審議通過。彭水電站的建設使烏江水位大幅提高,千年歷史重鎮全部淹沒。
2005年10月,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作正式啓動實施。
2006年,酉陽縣政府啓動了龔灘古鎮搬遷異地保護模式,根據“原生態,原風貌,原材質,原形制,原工藝,原住民”和保護歷史真實性的原則,將古鎮整體搬遷。
2007年4月,完成移民搬遷。
2008年4月,完成原樣復建。
2009年,搬遷復建工程總體上完成並舉行了開街儀式,烏江彭水電站的建設,使得烏江沿線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在龔灘新鎮,移民搬遷用房與古鎮和酉陽公路為界相對分離。
2009年5月1日,復建後的龔灘古鎮正式開放。 [9] 

龔灘古鎮自然資源

烏江畫廊指從龔灘至貴州沿河100餘千米的烏江河段,是烏江流域景色最為壯麗的一段。船行其中,水碧山青如水墨長卷,有“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之感,因此有“千里烏江,百里畫廊”之譽。
千年金絲楠木羣位於距離古鎮12千米處的兩罾鄉內口村楠木灣。楠木有“樹中之王”“國木”“貢木”之稱。其材質堅硬、色澤橙黃、紋理淡雅、質地柔和,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核心景區方圓1千米範圍內有大小楠木1000多株,其中直徑2米以上的20餘株,今存8株古樹(門神樹、夫妻樹、發財樹、保爺樹、送子樹、狀元樹、平安樹、千年金絲楠木王),樹高超過50米,樹冠各覆蓋約500平方米的地面面積。最大一株的樹幹至少需要8個成人合抱,樹齡在1500年以上。 [7] 

龔灘古鎮建築格局

古鎮老街 古鎮老街
龔灘古鎮源自蜀漢,建置於唐,距今1800年的歷史。古鎮街道歷代修葺,至2005年總長約3千米,皆以石板街、吊腳樓、坡屋面、小青瓦為風貌特徵。其中老街長1.5千米,存寺廟、祠堂、古碼頭、古纖道、古梯道、古橋樑、古牌坊、古樹、古井、古碑石等。青石板街將古鎮按照不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以商業業態形式佈局為五段,以榨油、織布為特色的“油坊路”,以背夫腳伕文化為主題的“背夫路”,以西秦會館為代表建築的“西秦路”,展示縴夫文化的“縴夫路”,以鹽商鹽號為特色的“老鹽路”。有50餘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中國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羣。 [7] 

龔灘古鎮主要景點

龔灘古鎮吊腳樓

吊腳樓
吊腳樓(6張)
吊腳樓是源於古代的幹欄式建築,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依山而建,鑿石為基,壘石為礎,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階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意境。 [7] 

龔灘古鎮阿彌陀佛橋

阿彌陀佛橋是下街向上走的第一橋。橋跨大溝,弧形單拱,與石板街渾然一體,從側面看才能看出是橋。橋邊的圍牆裏有一尊石雕阿彌陀佛像。佛像建於清朝,大眼闊鼻,憨態可掬,五官精雕細琢而軀幹簡略。人們常來祭拜佛像,橋因此而得名。 [7] 

龔灘古鎮楊家行

楊家行距離阿彌陀佛橋50米左右。清末民初,外地客商大量湧入,楊家便將房屋租賃給外地商人作為商鋪。建築為帶有封火牆的主要為木質結構的住房,融合了徽派建築和土家建築風格。楊家行是民國年間聲名遠播的“大業鹽號”,連當時的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也參有股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家行老建築成為國營龔灘糧油轉運組的辦公地點。 [7] 

龔灘古鎮太平缸

太平缸位於大業鹽號門前,其作用主要是用來滅火。以前鎮上的居民每隔90米就會修建這樣的水缸,隨着歷史的變遷,古鎮上原有的太平缸只剩這一個。缸前石磚上刻有宣統元年的字樣。中間“洋洋得所”四個大字依稀可見。“洋洋得所”意為這裏充溢的水能用得恰到好處。 [7] 

龔灘古鎮半邊倉

半邊倉 半邊倉
半邊倉位於老鹽路,為一座吊腳樓倉庫。懸空25米,高兩層,因為房子依崖傍勢,一面臨水,所以叫半邊倉。半邊倉是楊家鹽商的鹽倉庫,為取鹽時省時省力,在半邊倉的右下角專門設計有一些大的橫木板。整個建築平面規整,築台平街;入口寬敞,兩入口成環路,方便進出,減少運輸次數;柱樑結構,形式簡潔,橫向木板方便拆卸與防洪,地面架板防潮。 [7] 

龔灘古鎮轉角店

轉角店也叫羅家店,與半邊倉相對,是古鎮上極少的一家門口正對長街、南北走向的店(龔灘幾乎所有的門面都是東西朝向)。選址於繁華地段,是整條街線性空間節點,合理利用地形,轉彎抹角,佈局緊湊,剛好呈現完整的“之”字形方拐,因而得名轉角店。建築物築台吊腳、懸挑支柱結合,地面平整,利於防潮;佈局連貫,立面簡潔,方便運送貨物,充分考慮安全防護;地勢高防災,西面臨江,採光良好,利用老街街道形成的風廊,通風良好,坡屋頂可遮陽。 [7] 

龔灘古鎮永定成規碑

永定成規碑 永定成規碑
永定成規碑位於古鎮小廣場左上方,刻於清光緒年間。碑高155釐米,寬83釐米,剝蝕較為嚴重,能辨認50餘字,意思完整。是為規範當時腳伕、力夫、夫頭的力錢分配,鹽夫、背夫登記造冊進行管理所立。碑文內容説明龔灘鎮是川鹽入黔的重要中轉站,所轉運之鹽稱“客鹽”。碑文還記載上下船搬運力價指定由何恆、鄭昌信等人負責監督執行,每包鹽上船艙的運費為5文錢,從船上卸下並抬至鹽倉則每包加6文,還規定所有腳伕須由鹽號驗保並登記造冊,以防止成規紊亂。石碑有“龔灘分司……凜之慎之,立碑成規毋違”等字樣。 [7] 

龔灘古鎮橋重橋

橋重橋
橋重橋(5張)
橋重橋位於老街至衙門口,小廣場正上方。清乾隆元年(1736年),酉陽改直隸州,因龔灘屬關隘要地,故設巡檢衙門於此。此橋分上下兩橋,同跨一溝,錯落有致。上橋為通往衙門的必經之路,故俗稱官橋;下橋為方便老百姓之過往,故稱民橋。古鎮上有“不知橋重橋,不是龔灘人”的説法。 [7] 

龔灘古鎮冉家院子

冉家院子
冉家院子(4張)
冉家院子為冉土司的住宅,右鄰西秦會館,處於街道轉折變化之處,是古鎮主要的建築之一。冉家院子是由土司冉三爺修建的,至今已有百多年曆史,一直由冉姓土司家族居住。佔地面積約為150平方米,總平面呈三合院。院子坐東朝西,側面進入院子,臨石板街的是吊腳樓的商鋪。冉家院子的建築結構與其他民居一樣是穿鬥結構,有三個開間,“五榨四掛”,青瓦屋面,室內花窗雕飾精美,建築材料主要是木材,左右兩側為磚砌築的封火牆。 [7] 

龔灘古鎮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4張)
西秦會館位於古鎮中心地段,佔地面積1046.87平方米。清光緒年間,陝西商人張朋久最先來龔灘開設鹽號,並於1806年修建“西秦會館”,作為同鄉人的聚會之所。因會館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寺觀廟宇大致相同,紅粉塗牆,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紅廟子”。會館四周有封火牆,外壁硃紅粉飾,館內地面以石板鋪就,大門臨街西開。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樑畫棟,筒瓦覆頂,古樸雅緻,是古鎮面積最大的古建築。200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 

龔灘古鎮川主廟

川主廟
川主廟(6張)
川主廟位於古鎮中部,修建於清代。建築面積約580平方米,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四合院佈局,分為正殿、偏殿、戲台等。川主廟是川渝地區特有的,李冰因為修建都江堰,善於治水,因此被人神化而奉為“川主”。烏江水急灘險,龔灘更是常有水患,修建川主廟是希望借李冰之神力變水患為水利。200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 

龔灘古鎮董家祠堂

董家祠堂 董家祠堂
董家祠堂與川主廟一牆之隔,修建於清嘉慶年間,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為董氏宗族合資修建的一所祠堂。很高的石門檻,裏面為四合天井,正對面為正殿,均為古老木質框架。董家祠堂以前是董氏家族最高權威的凝聚地,比如是犯族規人的受罰地、商議大事的議事堂、歷代族長的靈位供奉地。 [7] 

龔灘古鎮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
離董家祠堂不遠處的鯉魚跳龍門是一塊天然巨石,鑲嵌於古牆之中,半邊露出牆外,魚的嘴、腮、鰭、尾都系天然形成,猶如一條正側身躍龍門的鯉魚。靠水而居的人們認為這是老天的恩賜,認為這條石鯉具有靈性。古鎮流傳:摸摸鯉魚頭,福氣跟着走;拍拍鯉魚背,長命又百歲;碰碰鯉魚尾,好運長相隨。很多要駕船出行的人都會到鯉魚跳龍門處祈求一路順風。 [7] 

龔灘古鎮夏家院子

夏家院子
夏家院子(7張)
夏家院子位於靠近古鎮南門處。台階陡長,庭院深深,隱秘通幽。背山面水,坐東朝西,視野開闊。屋基高於院壩0.8米,比廂房高,顯尊卑有序。門前曾懸大匾,贊夏家人才俊美。建築整體風格樸素自然,是龔灘“院子”的典型代表。夏家有特色美食“夏家鰱魚”,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播出。 [7] 

龔灘古鎮第一關

第一關位於油坊路路口,關門內側有一碩大的刻石,上鐫雙鈎陰刻楷書“第一關”三字,是明代萬曆癸丑年(1613年)李德谷所題。當地佐縣衙門為了加強鹽業的管理,打壓私鹽的流通,在險要的地方用條石壘砌兩層石門,均設有厚大木門,白天憑牌出入,晚上有宵禁限時出入,在晚上只有更夫能自由進出。至今每天晚上,古鎮仍有更夫來來回回地打更,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7] 

龔灘古鎮三撫廟

三撫廟
三撫廟(4張)
三撫廟修建於清代,是為祭祀酉陽土司冉守忠以及同樣有德於民的思、播二州早先的田土司、楊土司而建。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小院,坐東朝西,留存有正殿、過廳、廂房。正殿為木結構,面闊三間10.5米、進深三間7.2米、通高6米;殿前踏道5級,懸山頂,抬梁式樑架。201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 

龔灘古鎮文昌閣

文昌閣
文昌閣(2張)
緊鄰三撫廟的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説,文昌帝君有兩位陪祀神“天聾、地啞”,代表“天機不可泄露,文人須謙卑少言”。文昌閣系木結構的三層六角式建築,穿鬥煩瑣縝密。有特色的是每層閣檐均有8條鯉魚,總共24條,代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靠水而居的龔灘人信奉魚神,認為是魚神的庇佑才有平順、温飽的生活,魚躍龍門也是寒門學子最大的期望。 [7] 

龔灘古鎮蠻王洞

蠻王洞 蠻王洞
蠻王洞位於龔灘烏江對岸的懸崖峭壁上,菱形溶洞,洞口有兩座古式木質建築樓閣,一半在洞外,一半在洞內。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洞口,洞內一邊樓閣依形貼壁而建。洞內有清末龔灘詩人楊芝田寫的一首詩:“洞口森森樹色青,洞中樓閣半藏形。樓下大江東逝水,浪花翻處白如銀。”“蠻王”是古代巴國的一個部落酋長。公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滅掉巴國,巴子酋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巴子酋率殘部逆烏江而上,到達龔灘後,遭到當地土著的強烈抗擊,巴子酋屢戰屢敗,被迫退守“蠻王洞”內,休養生息,並想方設法與土著接觸,將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土著,巴子酋最終成為土家族的酋領。 [7] 

龔灘古鎮開發建設

龔灘古鎮基礎建設

2016年和2017年,累計投資8億元,對景區的環境、設施、道路、遊船、民宿以及廁所等進行全方位改造。投資3600餘萬元建設景區南門停車場連接304省道、藝術廣場至消防通道、小銀村至龔灘派出所等通景路;投資1億元啓動龔灘隧道至馬鞍城道路建設項目,確保在酉彭高速完工之際貫通景區內外交通網絡。打造特色民宿,建成開業小橋流水、龔灘六號客棧、夏家院子、五哥客棧等民宿。投入1200餘萬元新建、改擴建6座生態旅遊公廁。 [7] 

龔灘古鎮品牌建設

2002年,龔灘古鎮被命名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 [7] 
2010年9月,龔灘古鎮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 
2016年,龔灘古鎮被授牌重慶市文明旅遊風景區。 [7] 
2017年11月17日,龔灘古鎮獲評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 [2] 
2019年1月,龔灘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3] 
2020年11月18日,龔灘古鎮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4] 
2021年5月31日,龔灘古鎮被列入建黨百年紅色旅遊“旅遊扶貧·渝鄉成就”精品線路。 [8] 
2022年4月,龔灘古鎮被列入重慶第二批市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擬命名名單。 [5] 

龔灘古鎮歷史文化

龔灘古鎮傳説故事

  • 錦樓的傳説
在川主廟附近有一座錦樓,意為織錦的房屋。在很久以前這裏面住着一個土家族的惹巴涅(女孩),名叫昔比。她心靈手巧,善織“西蘭卡普”(土家語,即織錦、土花被面),她織的花香飄千里,能招蜂引蝶。她聽説世上最美的花是白果花,就決心將白果花給織出來。可是白果花是寅裏開花卯時謝。她去白果樹下等了兩晚,都因白天太累,結果在白果花開時睡着了。嫂嫂便在爹爹面前搬弄是非,説:“小姑私會情郎。”到了第三天晚上,當昔比手捧白果花回來,被躲在門後的爹爹一棒打死,死時紅光一閃,化作鳥兒,飛去門前的樹上不住地叫:“我看白果開花,嫂嫂是非小話,爹爹錯把我殺,尼過奪岔了,尼過奪岔了(你被她騙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看見過白果花開了,至今也沒有人織出白果花的織錦了。 [7] 
  • 蠻王洞的傳説
蠻王洞內有一個梭米孔。傳説當年巴子酋退守在這山洞內,糧草漸少,土著又奮力抵抗,眼看着士兵們要捱餓了。一天晚上,巴子酋做了一個夢,夢到一位神仙,神仙對他説:“巴子酋啊巴子酋,不要重馬不重牛。若與土著重修好,五溪山水任你遊。”還告訴他,每到寅卯時分,可跪在那個小石孔前,小孔會流出米來。巴子酋蠻王醒來,依囑行事,果然從小石孔裏源源不斷地流出米來,這個小孔就是梭米孔。巴子酋又在神仙的指點下,與當地土著居民和好,派出人員幫助他們耕耘種植,傳授耕作技術。從此,巴蠻與當地百姓互通往來,和睦相處,互相通婚,融合在一起了。 [7] 

龔灘古鎮文化活動

2016年6月18日,“父愛深深·夢迴龔灘” 父親節旅遊文化活動在龔灘古鎮文化廣場舉行。 [13] 
2022年3月,第六屆全國高校師生龔灘古鎮寫生藝術季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藝術家、高校師生走進龔灘古鎮,用畫筆勾勒“詩與遠方”,盛邀遊客前往打卡畫布上的古鎮麗景。 [14] 
2022年6月2日,龔灘景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誓師大會在龔灘古鎮北門廣場舉行。 [12] 

龔灘古鎮特產美食

龔灘古鎮特產
名稱
介紹
龔灘香菌
龔灘夏季暴雨多,氣候較濕潤,一到夏季,山上的野生大腳菌瘋長,大腳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龔灘綠豆粉
純天然無添加的綠色食品,主要原料為大米、綠豆、青菜,講究泡、磨、烙、燙四道工藝。2016年,綠豆粉製作工序被列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龔灘紅薯粉
傳統手工製作,紅薯粉晶瑩剔透,口感好,易於保存,可燉菜、燙火鍋。
酥食
酥食是一種傳統小糕點。把糯米和大米經炒制磨成粉放入特定的磨具中製作而成。成品需要放在青菜葉裏,讓其吸收青菜葉的香氣,吃起來綿軟不黏牙。
麻餅
類似於宮廷小吃沙琪瑪,做法講究,口感酥脆。先將餈粑切至條形曬乾(這需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再翻炒核桃、花生、芝麻至香味溢出後盛起,將曬乾的餈粑條用滾油炸酥,盛起備用,大火將鍋燒乾後加入適量的水,加入白糖翻炒,當鍋中飄起陣陣糖香時加入餈粑條與炒好的核桃、花生、芝麻等反覆翻炒,讓糖均勻地裹住食材,然後盛起放入模具中成型,最後切片打包。
注:以上內容來源 [7] 
龔灘古鎮美食
名稱
介紹
土家八大碗
八碗菜是燒白、風蘿蔔豬蹄、烏江魚、香菌丸子、粉蒸排骨、紅薯粉燉土雞、夾沙肉、灌海椒。以前土家人辦酒席請客一般都是安排八人一桌,一桌八樣菜,所有菜品均用大土碗盛裝,土家八大碗由此得名。
烏江豆腐魚
原料最初以烏江野生河魚為主,後加入烏江豆腐。魚肉鮮美清香,豆腐雪白滑嫩,久煮不老,食之無渣,入口即化。
特色滷豆乾
特色滷豆乾是古鎮家家户户都會製作和售賣的豆乾,製作需要九道工序。豆乾口感綿密、軟硬適中。
鹽菜面
鹽菜(將青菜加入鹽後晾曬,曬乾後放入土罈子密封好,可以存放一年,是佐菜佳品)加上臊子(豬肉製成,肥瘦比例搭配,加入作料炒制而成),調製成麪湯湯底,是古鎮比較經典的麪食。
注:以上內容來源 [7] 

龔灘古鎮旅遊信息

龔灘古鎮開放時間

2月18日—12月31日08:00—22:00,詳情以景區實際公示為準。 [1] 

龔灘古鎮門票價格

景區門票:成人票15元/張。
龔灘烏江畫廊遊船票:成人票150元/張。 [11] 

龔灘古鎮地理位置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304省道。

龔灘古鎮交通線路

龔灘沿二級路距重慶主城400千米,沿烏江水路距重慶主城250千米,距酉陽縣城65千米。
路線一:從重慶主城出發,可自駕經彭水直達酉陽縣龔灘鎮,也可以經彭水、黔江到龔灘,時間約需5小時。
路線二:可以先到彭水,然後從彭水乘船或快艇到龔灘。其中坐船約1個小時,快艇約需40分鐘,這條路線可欣賞如畫的烏江峽谷。
路線三:坐火車或在重慶菜園壩汽車站乘坐發往酉陽的班車,然後從酉陽乘車到龔灘。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