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舟賽

鎖定
龍舟賽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1-4]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5-6] 
民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北方河流少),據專家考證,它最早起源是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活動 [1]  [7]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安徽陝西湖北湖南江西重慶四川福建廣東香港等地 [11-23]  。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
中文名
龍舟賽
紀    念
屈原
體    現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定    義
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

龍舟賽歷史淵源

龍舟賽前的儀式。
龍舟賽前的儀式。(2張)
龍舟賽,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説,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6] 
龍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漢族的民族圖騰,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黃帝在統一中原後,把自己部落的標誌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誌性圖案,最後拼合成漢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成為了漢族的標誌。目前,龍舟的起源有伏羲乘龍舟浮渡崑崙、江浙地區等説法。 [52-53] 
伏羲説
五月端午文化來源於華夏人文始祖伏羲乘龍舟浮渡崑崙,肇始太極八卦原始文明。遷徙到四方的華夏民族,自上古時期以來就有在夏至、端午時節以龍舟祭祀伏羲的民俗傳承,又以太極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區最為流行。
上古時期,隨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斷繁衍發展,居住中原南部的華夏先民逐漸向南部方位的淮河、漢水、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春秋時期之前,便已形成了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習俗。龍舟競渡文化的本質,是上古時期發生了毀滅性的大洪水,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以葫蘆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崑崙山成婚,使人類生存繁衍下來。
至於端午節是祭祀春秋時期蘇州的伍子胥、戰國時期汨羅的屈原、或是東漢時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過是借上古時期華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龍舟競渡民風傳承,祭祀不同地區的人文英烈而已。 [53] 
江浙説
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一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8]  。《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9]  。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 [10] 
唐宋龍舟爭標
《金明池爭標圖》宋·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宋·張擇端
龍舟競渡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古人們非常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但這一古老的活動在唐代以前僅為划船活動,並無“奪標”這一環節。到了唐代賽龍舟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在於爭奪第一名。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面的終點插上一根長竿,竿上纏上五顏六色的錦布,鮮豔奪目,稱之“錦標”,也叫“彩標”。競渡船隻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標”成了冠軍的代名詞。宋代以後,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則,一直沿用到明清兩代。 [49]  在古代繪畫中,端午節相關題材的作品也並不鮮見,目前最早看到的書畫作品可算是唐代畫家李昭道的《龍舟競渡圖》,畫中所描繪的情景當為宮廷中歡度端午的場面,所繪龍舟亦生動可掬,靈動飄逸。 [50-51] 
北宋時期,龍舟爭標比賽在汴梁城(今開封)的金明池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都會舉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朝廷會預先在二月末,由御史台貼出黃榜預告,號召京城百姓們前來觀賞。比賽當日,汴梁城的百姓們都趕着來看龍舟賽。一時間,金明池畔熱鬧非凡,也吸引了北宋詞人黃裳。置身在歡騰雀躍的人羣中,他感受到現場“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龍舟上的健兒們士氣高漲,越比越勇,龍舟如離弦一般飛快地劃開水面,氣勢磅礴驚人,引得圍觀羣眾發出陣陣震天動地的歡呼聲。如此振奮人心的競賽場面便被大詞人黃裳永恆地定格在《減字木蘭花·競渡》當中。 [48] 

龍舟賽全國賽事

江蘇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漢代趙曄《吳越春秋》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在胥江河。《吳縣誌》:“端午為龍舟競渡,遊船聚集,男女喧譁,管絃雜沓。投鴨於河,龍舟之人爭入水相奪,以為娛樂。”如今,古城蘇州的端午龍舟競渡依然延續,農曆五月初五,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24] 
據東南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陶思炎著作《南京民俗》,晚清,南京坊間有首民謠:“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那時,中午全家團聚,飯後大都去夫子廟看秦淮河上賽龍舟。劃龍船被老南京視為端午重頭戲。據夏仁虎《歲華憶語》記述,南京的端午龍舟會有“三幫”之分,並有“奪標”之戲。所謂“三幫”,指河幫、江幫和木幫。 [25] 
浙江
寧波是中國端午節龍舟競渡習俗的發祥地之一,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獨木舟和木槳。鄞州雲龍鎮石禿山曾出土過一個戰國時期的“羽人競渡”斧形銅鉞。器物上刻雙龍,下刻龍舟,四人成一排,雙手持槳,奮力划船。這足以説明,2000多年前的雲龍先民已有賽龍舟的活動。這也是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 [26] 
明萬曆《温州府志》對温州境內龍舟之俗有過描寫,稱:“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年)賽(願)”。可見温州的龍舟競渡之源起,與聞一多的考證結果相吻合——“祈年賽願從其俗”(葉適詩語),是古代民眾對龍圖騰的一場祭祀活動,主要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蒼南縣的沿浦,是省內最南端的划龍舟之地。在當地坊間,大家都認為,划龍舟是為了消災保太平。 [27] 
上海
羅店龍船始於明、盛於清,400年前,當羅店的商鋪多起來時,有位商人將當時流行於江南的龍船搬過來,引來眾多船家觀看。後來,幾家商鋪合夥請來龍船表演。當地船匠也開始造龍船,憑着豐富經驗,造出的龍船更勝一籌,加上本地善划船者多,表演技巧與其他地方相比,有過之無不及,逐漸便有了名氣。羅店各個碼頭有“七色龍”之説,“韓家灣有大青龍和小青龍,大通橋有白龍,新橋有綠龍,西巷街有玉龍,北街有黃龍,三年橋有紫金龍,後來閘北的鄉長又投資造了一條烏龍。”每逢端午等節慶,地方商會便會出資組織龍船會。一連幾天的龍船會上,各“龍”裝扮一新依次前行,進行各種表演。商店趁機促銷,小商小販聚集,熱鬧空前。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羅店龍船一度隱退。直到2003年,羅店鎮決定每年端午恢復舉辦龍船節,支持龍船製作和展演,羅店龍船還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8] 
安徽
安徽當塗縣的龍舟比賽有1700多年的歷史,處在水鄉的當塗,世世代代,環水而居,靠水而生,依水而存。六月六這天是為了紀念大禹的生日,這裏的划龍舟比賽要比紀念屈原要早上幾百年 [29-30]  。蕪湖龍舟節在每年端午前後舉行,迄今已有上百年曆史,是當地人慶祝插秧完工和預祝五穀豐登的特色民俗活動。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是裕溪河兩岸民眾最傳統最熱鬧的節日民俗——賽龍舟。當天,在外的人也都會不遠萬里的趕回家來,共襄盛事。清晨五六點,一個個龍舟隊伍便在號子聲中將刷了桐油的龍舟抬下水 [31]  。宣城桃花潭賽龍舟活動可追溯至明朝,相傳當年漢王陳友諒與朱元璋在江西鄱陽湖戰敗後,陳部太尉張定邊攜遺侄張佑保避難到涇縣桃花潭畔,將遺侄過繼給當地翟姓改名翟敬六,招兵買馬後以賽龍舟的形式掩人耳目以達到訓練水兵的目的。 [32] 
陝西
安康地處中國四大母親河“江河淮漢”之漢水上游。千年前,親水樂船的安康先民在漢江駕舟破浪、生活繁衍,於是安康龍舟在安康人民樂山好水的習性與生產勞動結合下誕生。安康龍舟習俗由集資、祭龍舟、龍舟下水、吃漢江排子宴、賽龍舟劃對頭、龍舟製作、吃百鴨宴慶勝利等內容構成,主要分佈在安康市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嵐皋縣、旬陽縣、白河縣、漢濱區沿漢江各集鎮。其中漢濱區是安康龍舟習俗的集中地,是安康龍舟習俗的經典代表。據1932年石泉縣《續修石泉縣誌·風俗志節九·民俗》記載:“漢水上制龍舟數艘,舟約載二三十人,揮旗擊鼓,各抓木橈齊劃,狀如矢飛。上下競渡,投鴨奪標,喝彩之聲不絕……” [33] 
湖北
屈原的故鄉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秭歸人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民俗就是賽龍舟、辦詩會、公祭屈原三件大事。秭歸划龍舟,除場面壯觀、競爭激烈外,特別之處是競渡前還要舉行遊江招魂,顏色各異的龍舟均豎起“魂兮歸來”的招魂幡,以白龍為首的龍舟在江中緩行環遊,峽谷中則迴響起蕩氣迴腸的《招魂曲》。公祭屈原的活動從南北朝時流傳至今。 [34] 
荊州龍舟競渡在《隋書·地理志》上有記載,其中還説道了划龍舟的風俗在“南郡尤盛”。著名的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就寫過在荊州觀看龍舟賽的詩篇:《午日沙市看龍舟》。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鳥,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着眼,看取一舟先。 [35] 
湖南
漵浦是屈原流放的定居地,當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的消息傳來後,他悲憤的離開漵浦,去洞庭湖畔的汨羅,臨行時人們含着熱淚送他上船。當屈原懷石沉入汨羅江的消息傳到漵浦,人們悲痛欲絕,爭先恐後划船去營救這位和他們朝暮相處的三閭大夫。相傳,這就是漵浦龍舟競渡的起源。漵浦龍舟競渡分兩地進行,沅水一帶稱“大河龍舟”,漵水一帶稱“小河龍舟”。 [36] 
湘潭賽龍舟的傳統,在歷史上便早有明確記載。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許渾在《送客南歸有懷》中,寫下了“綠水暖青萍,湘潭萬里春。瓦樽迎海客,銅鼓賽江神”的詩句。在水運興盛的年代,各個碼頭為彰顯實力,祈求地區昌盛,每年都會組織龍舟競渡。 [37] 
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屈原懷沙自沉汨羅江之後,沅陵一帶就有劃龍船的習俗。沅陵溪流縱橫交錯,人稱山國水都,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競爭這些競爭長期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沅水文化相結合,就形成了沅陵特有的傳統龍舟賽和傳統龍舟文化。 [52] 
江西
贛中一帶是我國最早時興龍舟的地區之一。唐代贛江或袁河的龍舟競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則有《競渡》詩描述錦江之中“中旆迎風”,“長鯨破浪”,“少年爭作弄潮遊”的壯觀畫面。紀實性地描述錦江兩岸羣眾端午節觀看龍舟競渡盛況的古籍,莫過於清人朱航的《錦江脞記》了。“筠俗五日,錦江競渡,兩岸婦女,觀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詞雲:好是日高風定後,香薰兩岸活芙蓉。蓋紀實也。”連婦女也傾城而出,何況男人!江深水闊的豐城,民間歷來酷愛划龍舟。 [38] 
重慶
重慶市巴南區地處長江之濱,歷來有端午賽龍舟的傳統。木洞龍舟歷史悠久,是重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碧波盪漾,伴隨着川渝特色的龍舟號子,數十人同心協力,在江上奮勇爭先。其間,還會穿插水上搶鴨子或旗幟等遊戲 [39]  。歷史上,重慶端午節舉辦劃龍船兒比賽大多由各碼頭幫和船幫操辦,有幫會單獨參賽的,也有兩三個幫會聯合參賽的,按各自的主營業務取名,炭碼頭稱烏龍,米幫為“黃頭”,酒幫叫“白龍”……龍頭、幫旗、服裝也做成烏黃白的顏色。清代,重慶城洪崖洞下面有個鎮江寺紙碼頭幫,因紙遇水必爛,不可能取名“紙龍”,便聯合旁邊碼頭的鹽幫,鹽也怕水,就按地名鎮江寺取了個威風的名字:鎮江龍,船身塗為代表天子的黃色。 [40] 
四川
新津龍舟賽是成都特色民俗活動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新津河流縱橫,是名副其實的水鄉,縣境內有幾十個擺渡的渡口。在水上運輸的年代,河流多,木船自然就多。每年端午節,新津人總是熱衷於舉辦龍舟會。清道光七年(1827年)版的《新津縣誌》載:“五月五日包角黍,懸蒲劍艾虎於門,飲雄黃酒,城南競渡。” [41-42]  眉山市青神縣瑞峯端午龍舟節起源於北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定期舉辦的瑞峯端午龍舟節是當地固定的民俗文化活動,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2018年已舉辦了31屆。 [43] 
福建
福州自唐宋以來,就有龍舟競賽的記載。928年至935年,閩王王延鈞倡導“龍舟競渡”,當時的福州,龍舟比賽多在西湖舉行。據《福州市志》介紹,福州龍舟競渡五代時即有記載。閩王王延鈞曾於端午日“浮採舫數百於西湖,每船載宮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爭先,而自乘大龍舟以觀”。據當地居民説,奪錦標的地名,從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就有了。以前的龍舟賽中,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面上插上一根長竿,纏錦掛彩,鮮豔奪目,當時稱之“錦標”,亦名“彩標”。競渡船隻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錦標”。 [44-45] 
廣東
廣州扒龍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庭活動,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而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羣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46] 
香港
在香港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依然保留着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如舉行龍舟競渡、“放紙龍”儀式、用龍舟進行祭祀、游龍舟水及吃粽子等。香港人將划龍舟稱為“扒龍舟”,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最早有記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1919年在港島東區北角舉行的,隨後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競渡大賽,近些年還會舉辦國際性的龍舟賽事。人們普遍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後會身體健康、全年順景。在每次龍舟賽前,人們還會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放紙龍”祈福儀式。紙龍身上印有“一帆風順”等標語,祈求賽事順利、風調雨順。 [47] 

龍舟賽相關比賽

2010-2019蘇州金雞湖端午龍舟賽
在蘇州工業園區這片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土地上,金雞湖端午龍舟賽已經舉辦了10個賽季。金雞湖端午龍舟賽作為“同樂江蘇”系列活動之一,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賽事影響力。
三十年來,金雞湖端午龍舟賽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從2010年蹣跚起步、首屆創辦,到2012年省級規模,再到2013年奠定國際交流的基調,再到2016、2017年的質的飛躍,十年傳承創新,十年開放融合,十年鑄造品牌,十年間金雞湖端午龍舟賽從最初的300餘名運動員,觀眾8千人次規模,發展到瞭如今運動員1300餘名,觀眾人次幾何式增長至5萬餘人次。
十年來,金雞湖端午龍舟賽集聚了廣泛的羣眾基礎,形成了有效的辦賽機制,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了蘇州工業園區乃至全市範圍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旅融合品牌活動之一,十年一路承襲着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的龍舟精神,始終秉持着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傳承與創新的互通,對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城市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9“同樂江蘇”中國電信“hello 5G”杯金雞湖端午龍舟賽共有66支參賽隊伍,分為三大組別,12人小龍舟300米直道競速男子組34支,12人小龍舟300米直道競速女子組16支,22人大龍舟300米直道競速公開組16支,總參賽人數1348人,其中外籍隊伍11支,外籍人士238人,分別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8-2019蘇州相城漕湖金秋龍舟賽
70載櫛風沐雨,70載春華秋實,金秋十月,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2019漕湖金秋龍舟賽拉開帷幕。
傳承中華文明,夯實文化根基,漕湖金秋龍舟賽,在相城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經開區文旅融合的發展進程中,逐漸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日益成為具有當地特色和文化影響的文體品牌活動,全面展現相城區乃至全社會為譜寫中國夢新篇章齊心協力、團結奮進的精氣神。
從2018年賽事的一炮打響,到如今的賽事升級 ,漕湖金秋龍舟賽,在去年半天活動的基礎上,增加下午半天的配套活動時長,給觀賽羣眾創造更好的體驗感。同時新增22人大龍舟公開組,豐富賽事組別,提升賽事觀賞度,以更強的視覺衝擊力,呈現龍舟賽的速度與激情。
2019漕湖金秋龍舟賽共有34支參賽隊伍,分為三大組別,12人小龍舟300米直道競速男子組21支,12人小龍舟300米直道競速女子組7支,22人大龍舟300米直道競速公開組6支,總參賽人數800人。
這個金秋,他們相聚在美麗的漕湖,用汗水和吶喊,詮釋團結一致的精神,演繹傳統文化的精彩。
2019蘇州運河名城水上運動公開賽
“天堂蘇州、東方水城”,蘇州自古人傑地靈,韻味悠長。中國·蘇州運河名城水上運動公開賽正是運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旨在打造出一項獨具“水文化”特色的大型旅遊賽事節慶活動。
2019運河名城水上運動公開賽共分為賽艇、龍舟、皮划艇三大賽事,賽艇500米直道競速雙人雙槳邀請賽、賽艇500米直道競速四人雙槳邀請賽、聯賽公開組大龍舟200米直道競速、運河特邀組大龍舟200米直道競速、親子雙人皮划艇200米直道競速五大組別,共計50支隊伍,總參賽人數近400人,吸引了蘇州本地乃至周邊城市的水上運動愛好者,他們或以企業、學校為單位,或以俱樂部、家庭為單位參賽,展現着水上運動的巨大魅力。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