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圖騰

(漢族圖騰文化)

鎖定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龍,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 [1] 
中文名
龍圖騰
作    用
民族標誌

龍圖騰圖騰來由

東方蒼龍 東方蒼龍
龍在我國不只是一種崇拜的標誌,而且還代表了我國古代對地球環境與資源的基本理解,特別是對我國環境與生產至關重要的雨水的來龍去脈的基本理解。中國以龍作為圖騰並不完全出自迷信,而是出自對資源的渴望與探索。龍在中國並不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民族標誌,而且還具有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6]  我國古人為觀測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組,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為一組:東方為蒼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東方蒼龍七宿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相互對應,古人認為是龍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決定着農耕收成,農耕的收成則決定着人們的生活水平,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神話中,龍是專管雨水的神。它的宮殿是在海洋深處。 [2]  [7]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伏羲氏以蛇為圖騰。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於成紀,徒治陳倉,都於陳,在位一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於成紀,發展壯大後,沿着渭河谷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後折向東南,最後都於陳。這一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分佈區相吻合。
龍圖騰的形成源於伏羲,除了聞一多先生論述外,還有其它證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説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説,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 [3]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説。黃帝在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誌兼取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的標誌性圖案。如鳥的標誌圖案、馬的標誌圖案、鹿的標誌圖案、蛇的標誌圖案、牛的標誌圖案、魚的標誌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了“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1] 

龍圖騰其它相關

圖騰傳説
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着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炎帝神農氏生活在早於“五帝”時期的“三皇”時期末世。炎帝神農氏部族在發展過程中,曾與黃帝部族發生了碰撞、衝突與融合,後來結成了更大的以黃帝為首的炎黃部落聯盟。而這位略早於黃帝時代的“神農氏,姜姓也”,正是其母“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的。而自炎帝開始,一直與古代文明進程相伴的龍,就成了炎黃世胄的象徵。 [4] 
星宿連線和甲骨文龍字對比 星宿連線和甲骨文龍字對比
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於它的來源有多種説法。從天文學角度上來看,在夜空中就有一條由星星組成的巨龍。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關於龍字的來源也有多種解讀。其中一種是從天文角度,把組成東方蒼龍的七個星宿中星星的連線組成的形象和甲骨文中的龍字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度非常高,龍字很可能就來源於天上的星象。古人對東方蒼龍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非常瞭解,也非常重視。《説文解字》是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書裏對龍字的解釋中有“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句子,就是對這個現象的形象描述。 [8-9] 
在文明國家形成的前夜,即我國古史傳説的“五帝”時期,那些推動文明因素積聚的“英雄們”——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帝等,無一不與龍有着這樣那樣的糾葛。請看下列史料:“五帝”之首帝黃帝,不僅長得“龍顏有聖德”(《易·繫辭下》正義引《世紀》),還“令應龍攻蚩尤”(《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山海經》)。黃帝不僅平時“乘龍扆雲”(《大戴禮記·五帝德》),就是在他辭世昇天時,也是“有龍垂鬍髯而下,迎黃帝”(《御覽》卷九二九引《帝王世紀》)的。
傳説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1987年於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六千多年前用蚌殼擺的龍,此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似騰飛,這是發現的最早的龍。
1987年於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六千多年前用蚌殼擺的龍,此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似騰飛,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 [2]  。1978—1980年,在相當於“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一座大墓中出了一件以紅彩、或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的珍貴龍盤。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內城外城遺蹟,被學者推斷為帝堯的“龍都”;而襄汾也成為舉世聞名的“龍鄉”;在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夏王朝都城遺址地河南偃師二里頭,也在一件殘陶器上發現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鱗的龍紋……自商周階級社會以後,龍的形象更是屢有出土,不勝枚舉了。 [4] 
近代流行一種説法,認為源自黃帝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蚩尤後,巡閲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伏羲與龍圖騰崇拜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皇羲、宓戲,是中華民族初祖,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人物。他所處時代應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河圖》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可見華胥氏與伏羲氏是母族與子族的關係。伏羲生於雷澤。《漢書·地理志》載:《禹貢》中的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雷澤又稱雷夏澤。唐《括地誌》曰:“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漢濟陰郡治定陶,隋改成陽縣曰雷澤縣。今鄄城東南境為古雷澤遺址,故此地應是傳説中的伏羲誕生地。華胥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個見諸史籍的始祖母。
距今7000年前後,華北氣候温濕,考古發現華北眾多古遺址中出土有鱷魚骨,可證當時鱷曾生存於華北。《山海經》雲:“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頰,鼓其腹則雷。”西晉郭璞注曰:“雷神即龍。”由此分析,古雷澤之中應有鱷魚生存,每遇雷雨,則仰天長吼。先民不知,故尊為雷神,對其既崇拜又畏懼,遂尊為圖騰。後鱷魚之龍圖騰又吸收了蛇的特點,故伏羲在古籍中的形象又是蛇身人首。
既然伏羲是龍所生,其氏族遂以龍為圖騰,後華夏子孫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宋代郭虛若説龍曰:“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反映出伏羲氏族先後吸納綜合眾多氏族的圖騰,而成為綜合圖騰“龍”。又一説,古人無衣蔽體,只能披樹葉或獸皮,形如龍之鱗身或花紋。這正是龍系氏族的族徽或圖騰標誌的早期反映。傳説伏羲部落傳15世,其後裔廣佈。
炎帝也是龍族,出生在羊裏水流域。《春秋元命苞》曰:“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於常羊,生神子,人面而龍顏,好耕,是為神農。”微山縣元伏羲廟碑文曰:“東遷少典君於顓臾,以奉伏羲之祀。”可知炎帝父少典是伏羲後裔。少典是伏羲之後,少典妃為何族?《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喬氏是太昊後裔,可知炎帝母為鳳族,父少典為龍族。傳説炎帝的出生地常羊之側有羊裏水。羊裏水即鄄城縣一段的瓠子河夏后氏也是龍族。《列子》記載:“夏后氏族,人面蛇身”,説明其圖騰也是“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