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黨同伐異

(漢語成語)

鎖定
黨同伐異,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 [1] 
這則成語意思是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其本身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書面語。 [1] 
中文名
黨同伐異
拼    音
dǎng tóng fá yì
近義詞
結黨營私誅除異己朋比為奸
反義詞
無偏無袒、公正無私不偏不倚
注    音
ㄉㄤˇ ㄊㄨㄙˊ ㄈㄚˊ ㄧˋ
出    處
《後漢書·黨錮傳序》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定語

黨同伐異成語出處

“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説。”(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 [1] 
後人據此提煉出“黨同伐異”這則成語。 [1] 

黨同伐異成語故事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漢朝的前幾代統治者都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德法兼施,文武並用,並推黃老之術,繼而奉行儒家學説,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之後,漢朝迅速恢復和發展。
到了漢武帝時代,經過“文景之治”,積累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和軍事力量,疆土得到了擴展,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大一統的局面。
漢武帝當政的第二年,下詔書向天下廣納賢才。各地諸侯王、郡守、大臣短時間內推薦了一百多人,名單送至漢武帝那裏。漢武帝親自命題,要他們寫一篇治理國家的文章。漢武帝親自批閲。
漢武帝非常賞識董仲舒的觀點和文筆,董仲舒的文章名列前茅。董仲舒被皇上親自召見了兩次,回答了皇帝的許多提問。回去後,董仲舒根據皇上所問,寫就了兩篇文章。與前一篇文章,合稱《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
在這三篇文章中,董仲舒提出了影響中國,特別是漢代意識形態演變的理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主張被漢武帝採用並頒佈天下。從此,諸子百家的學説被看成邪説而遭禁止,儒學成了統一思想的指導。
漢武帝還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的建議,特別設立了五經博士,形成了以讀經、通經為仕途的時尚。學者以儒經為教條,爭相“皓首窮經”。因為只要學通一經,就可以做官,如考試成績好,還可以做大官。以至形成了博士弟子不斷增加的局面,最多時,弟子達三千人。
經過漢武帝的一番統治,到劉詢當政時,也就是漢宣帝時代儒家學説更加盛行。但是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見解,為統一認識,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責成名儒、時任太子老師的蕭望之主持皇家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討論。
在這次討論中,沒有真正平等地進行討論,而是形成了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一起攻擊和討與自己觀點不一樣人的派系鬥爭局面。 [2] 

黨同伐異成語寓意

黨同伐異這則典故表明那種跟自己觀點意見相同的就結成一夥,跟自己觀點意見不同的就攻擊排斥,甚至各自分立門户派別,打擊異己的做法可能造成社會共識的撕裂、隔閡對立的形成,對自由的危害很大。正確的做法是直面不同意見,打破一切形而上學同一性的政治學圭臬,走出理想主義和教條主義偏執,以現實、感性、多樣和差異性的事實為基礎,實現包容性,培植共存兼容的複雜性、複合型、協調性思維模式。 [3-4] 

黨同伐異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黨同伐異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書面語,泛指一切集團之間的鬥爭。 [1] 
運用示例
宋·周邦彥《汴都賦》:黨同伐異,此姘彼醜。 [1] 
清·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緒言》:讀者幸勿比例惴測,謂此事為某人寫照,此名為某人化身,致生種種黨同伐異意見。 [1] 
參考資料
  • 1.    黨同伐異的解釋|黨同伐異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8-03-02]
  • 2.    崔鍾雷主編.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83-84
  • 3.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179
  • 4.    謝揚舉. 中西哲學家論同異及其啓示[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6(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