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風鸌

鎖定
黑風鸌(學名:Procellaria parkinsoni)是鸌科、風鸌屬的海洋鳥類。體長46釐米,翼展115釐米,體重680-720克。是一種大而黑色的海鳥,隨着年齡的增長,羽毛顏色會變得更加棕色。全身羽毛呈煤黑色,但頭部和頸部的顏色通常較深。初級和次級覆羽的底面顏色略淺、略灰。原色的底面可能呈銀色。虹膜呈黑褐色,喙呈象牙黃色,但喙尖和尖端或多或少呈灰色。腿黑色。兩性相同,但雄性的翼展稍發達,喙稍長。
是海洋和中上層鳥類,經常在距離海岸很遠的地方看到。主要以頭足類動物為食,也食用少量小魚和貝類。這些鳥在山區森林覆蓋的山脊頂部築巢。生活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水域。具有遷徙性。這些鳥從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向東北部遷徙到墨西哥(格雷羅)和秘魯北部之間的中美洲和南美洲海岸。
中文名
黑風鸌
拉丁學名
Procellaria parkinsoni
外文名
Black Petrel, Black (Parkinson's) Petrel, Black Petrel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風鸌屬
黑風鸌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62

黑風鸌動物學史

1862年,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在新西蘭鳥類名錄中正式描述了黑風鸌。他創造了二項式名稱"Procellaria parkinsoni"。該屬名來自拉丁語"procella",意思是“風暴”或“大風”。選擇特定的種名加詞"parkinsoni"是為了紀念藝術家和收藏家西德尼·帕金森(Sydney Parkinson)。該物種被認為是單一型的:沒有識別出任何亞種。 [4-5] 

黑風鸌形態特徵

黑風鸌體長46釐米,翼展115釐米,體重680-720克。全身羽毛呈煤黑色,但頭部和頸部的顏色通常較深。初級和次級覆羽的底面顏色略淺、略灰。虹膜呈黑褐色,喙呈象牙黃色,但喙尖和尖端或多或少呈灰色。腿黑色。兩性相同,但雄性的翼展稍發達,喙稍長。 [3] 
幼鳥和成鳥羽色相同,但在5-8月期間它們的羽毛是新鮮的,而與此同時,它們的父母的羽毛因磨損而明顯惡化。身體羽毛和飛羽在第一年不會蜕換,它們的喙上的黃色斑點往往會減少。另一方面,它有時帶有灰色、粉色或藍色。 [3] 

黑風鸌近種區別

黑風鸌可能與白頦風鸌大黑風鸌混淆,儘管它們在體型和喙構造上存在顯著差異。儘管它是該屬中最小的,但它也可能與鸌屬的顏色一致的物種混淆,包括楔尾鸌淡足鸌 [3] 
黑風鸌 黑風鸌
白頦風鸌 白頦風鸌
大黑風鸌 大黑風鸌
楔尾鸌 楔尾鸌
淡足鸌 淡足鸌

黑風鸌棲息環境

黑風鸌是海洋和中上層鳥類,經常在距離海岸很遠的地方看到。它們避開位於內陸的水體,除非這些水體位於靠近或距繁殖地合理距離的地方。這些鳥在山區森林覆蓋的山脊頂部築巢。 [3] 

黑風鸌生活習性

黑風鸌行為

黑風鸌具有遷徙性。這些鳥從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向東北部遷徙到墨西哥(格雷羅)和秘魯北部之間的中美洲和南美洲海岸。3月至4月至10月期間,它們在厄瓜多爾、秘魯和中美洲海岸非常常見。2月和10月,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士州)出現少量種羣。在繁殖季節,這些鳥類在新西蘭東北部附近的亞熱帶水域非常常見。 [3] 
黑風鸌在夜間覓食,有時單獨進食,有時成羣結隊,最多集300只的大羣。獵物在水面被捕獲,但它們也會進行淺潛和追逐,通常持續長達20秒。它們有時會與其他種類的海鳥聯合捕魚。會聚集在拖網漁船附近進行重大清潔,並且經常跟隨船隻。它們經常與鯨類動物交往,尤其是在築巢季節之外。它們有時會尋找陪伴偽虎鯨的周圍,在一些研究中,76%的案例顯示這些鳥類和虎鯨之間存在合作捕食。 [3] 

黑風鸌聲音

黑風鸌只在羣體內部和天黑後發聲。可以識別3種主要叫聲:最常見、最具特徵的是由一系列遠距離音符組成的咔噠聲。斷奏音符是由居住在陸地或隧道中的鳥類發出的。爭論時會發出高亢的喉音。空中也能聽到尖叫聲。在海上時,黑風鸌相當安靜。 [3] 

黑風鸌食性

主要以頭足類動物為食,至少在築巢期間是這樣。也食用一小部分小魚和貝類。 [3] 

黑風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澳大利亞、斐濟、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和湯加;
非繁殖地:哥倫比亞、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島)、法屬波利尼西亞、墨西哥、尼加拉瓜、紐埃、巴拿馬和秘魯;
遊蕩(非繁殖地):危地馬拉;
來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薩爾瓦多、法屬南部領地和基里巴斯。 [1] 
黑風鸌分佈圖 黑風鸌分佈圖 [1]

黑風鸌繁殖方式

黑風鸌繁殖季節從11月開始,繁殖期產卵之前遷徙,從10月10日開始返回族羣。孵化由雌雄雙方共同進行,持續23天。幼鳥從4月中旬到7月底長出羽毛。當黑風鸌在築巢地點內時,它們只在夜間進行活動。 [3] 
該物種實行一雄一雌制,建立長期的配偶關係。它們的領地權力是在洞穴周圍的狹小而有限的空間內行使的。略多於20%的鳥類可以跳過築巢季節,或者可以在任何特定時間根據當地資源和要求調整其繁殖方法。在大堡礁羣島,65%的隧道用於產卵,20%-25%被非繁殖鳥類佔據,其餘的洞穴無人居住。黑風鸌以羣居方式築巢,它們自己挖掘1-3米長的洞穴。也可以使用根部之間的天然空腔或中空空間,並內襯少量植被。每窩產一枚白色的卵,大小為70×50毫米,孵化56天。剛出生時,雛鳥的絨毛是黑色的。它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照顧有限,餵食時間雖少但充足(平均每次餵食121克食物)。100-120天之間,當幼鳥體重達到大約800克時,就會開始飛行。但具備此能力體重要達到1千克。育雛成功率為84%。幼鳥在6-8.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儘管有時會更早。成鳥死亡率很低,壽命只有17歲。 [3] 

黑風鸌保護現狀

黑風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易危(VU)種。 [1] 

黑風鸌種羣現狀

研究結論:黑風鸌在大屏障島35公頃面積內約有880對,小屏障島有620對(2016年)。2015年對漁業兼捕捕獲的整個種羣進行了評估,估計有2,750個繁殖對(相當於5,500只成熟個體)和11,000只個體。 [1] 
趨勢理由:根據大堡礁島物種數量普查網格數據得出的趨勢估計,每年的數量增長率在-2.3%-2.5%之間,具體取決於亞成鳥的年生存率。假設幼體年存活率為88%,則數量增長率估計為每年-1.1%(Bell等人,2014年)。然而,該模型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闡明種羣數量趨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