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黑風鸌

鎖定
大黑風鸌(學名:Procellaria westlandica)是鸌科、風鸌屬的海洋鳥類。體長55釐米,翼展135-140釐米,體重1100-1200克。是一種又大又黑的海鳥。原色的底面可能呈銀色。淡黃色的喙,幼鳥的喙更白,尖端黑色。腿黑,腳黑。隨着年齡的增長,顏色會變深,體形變小,尤其是喙。
生活在新西蘭南島西北部沿海森林的山腳下。繁殖季節主要出沒於新西蘭附近海域。在繁殖地是夜間活動的物種。在海上,它們在白天很活躍,是跟隨漁船的物種之一。捕食各種小型海洋動物,繁殖發生在南方冬季,雌性在5月產1枚白色的卵。捕食各種小型海洋動物,主要捕食魚類和一些魷魚及少量甲殼類動物。分佈於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和阿根廷。 [1] 
中文名
大黑風鸌
拉丁學名
Procellaria westlandica
別    名
韋斯特蘭海燕
西地風鸌
外文名
Westland Petrel, Westland Black Petrel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風鸌屬
大黑風鸌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Falla, 1946

大黑風鸌動物學史

新西蘭鳥類學家羅伯特·法拉(Robert Falla)於1946年首次描述了大黑風鸌,其名稱為"Procellana parkinsoni westlandica"。1945年,巴里敦學校(Barrytown School)的學生寫信給時任坎特伯雷博物館館長的法拉(Falla),之後,大黑風鸌 (Westland petrel)被確認。他們在廣播中聽説過剪水鸌屬或圓尾鸌,但注意到他們所在地區的“鸌鳥”的行為截然不同。最初發現於西海岸的鳥類大黑風鸌被認為是黑風鸌的一個亞種,但很快它就被歸類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大黑風鸌的雄鳥模標本於1946年4月29日在巴里敦 (Barrytown)採集,現藏於坎特伯雷博物館。 [4-5] 

大黑風鸌形態特徵

大黑風鸌體長55釐米,翼展135-140釐米,體重1100-1200克。在海上,大黑風鸌看起來像一隻巨大的、全黑的海鳥,羽色幾乎是黑色的。近距離觀察,顏色實際上是非常深的巧克力棕色。腿黑色。喙呈象牙白色,尖端或多或少呈黑色。構成喙的不同板之間也可以看到黑線。兩性相似,亞成鳥和成鳥都一樣。 [3] 
大黑風鸌

大黑風鸌近種區別

要將大黑風鸌與經常出沒於同一水域的白頦風鸌區分開來絕非易事。在後一種物種中,體型明顯更大,喙下白色的範圍是可變的,並且在自然界中很少可見。另一方面,喙永遠不會是黑色的。黑風鸌也存在混淆的風險,它的大小大致相同,但在飛行時看起來要輕得多。在這個物種中,喙也有一個黑色的尖端,但它的堅固程度要低得多。此外,與前兩種海鳥相比,大黑風鸌通常更頻繁地出現在北部水域,但有時仍能在同一地點觀察到個體。在海上,可能無法做出決定。 [3] 
黑風鸌 黑風鸌
白頦風鸌 白頦風鸌
大黑風鸌 大黑風鸌

大黑風鸌棲息環境

大黑風鸌是新西蘭特有的物種,生活在南島西北部沿海森林的山腳下。繁殖季節主要出沒於新西蘭附近海域。在東海岸的凱庫拉附近可見成羣結隊的大黑風鸌,距離港口乘船不到一個小時。12月至翌年3月,在交配期間,大黑風鸌遷徙到太平洋中部和東南部,最遠可達秘魯和智利。有些正前往澳大利亞東部附近海域。 [3] 
該物種在新西蘭南島普納凱基附近森林茂密的沿海山麓繁殖。它們在夏季遷徙到太平洋中部和新西蘭東部水域、澳大利亞東海岸和南美洲附近,並定期在智利海岸延伸至南大西洋以至火地島東部。 [1] 

大黑風鸌生活習性

大黑風鸌行為

大黑風鸌在繁殖地是夜間活動的。另一方面,在海上,它在白天很活躍。它們是跟隨漁船的物種之一,有時數量很大。飛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氣條件,尤其是風力。如果這種能力很弱,那麼飛行就會由長時間的滑行、翅膀伸展且僵硬組成,並穿插着罕見的翅膀划動。在強風中,該物種在空氣中呈現出寬闊的鐘形曲線,並且翅膀的拍動始終很小。 [3] 

大黑風鸌食性

捕食各種小型海洋動物,主要捕食魚類和一些魷魚,較少捕食甲殼類動物。它們會在繁殖季節與捕魚季節重疊時,從漁業船上丟棄的廢物中機會主義地拾取魚類,並在其他時間轉回自然覓食。它們通過從水面潛水捕獲,並在水下用翅膀游泳追捕獵物。該物種也非常喜歡漁船留下的廢物。在凱庫拉海岸附近,可以看到它們為爭奪魚片而激烈爭鬥。這些廢物似乎佔該物種飲食的一半。 [3] 

大黑風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新西蘭;
非繁殖地:智利;
遊蕩(非繁殖地):澳大利亞;
遊蕩:阿根廷。 [1] 
大黑風鸌分佈圖 大黑風鸌分佈圖 [1]

大黑風鸌繁殖方式

繁殖地位於新西蘭,位於南島西海岸巴里敦和普納凱基之間的一小片森林覆蓋的沿海山麓地區。 這些鳥在山坡和斜坡上挖的洞穴中築巢,並表現出出生時的親情,即它們返回出生地進行繁殖。繁殖發生在南方冬季。雌性在5月產卵,巢穴位於岩石或樹根下的洞穴中。孵化和雛鳥餵養時間較長,幼鳥要到12月才會離開巢穴。如果未成熟的大黑風鸌在5歲左右開始頻繁聚集,那麼大黑風鸌要到12歲才會繁殖。 [3] 

大黑風鸌保護現狀

大黑風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20日——瀕危(EN)種。 [1] 

大黑風鸌種羣現狀

大黑風鸌種羣規模的最新估計是每年繁殖2,954-5,137對(2013年),但考慮到並非所有個體每年都會繁殖,這可能低估了成熟個體的數量。假設25%的繁殖年齡鳥類可能在任何一年中跳過繁殖(源自類似物種的長期數據集)(B.Bakerin litt. 2012年),種羣規模估計為 7,877-13,698只成熟個體,此處四捨五入為7,900-13,700只成熟個體。 [1] 
2014年熱帶風暴伊塔(Ita)過後,繁殖區遭受了相當大的破壞,主要羣落損失或損壞高達50%,其中包含高達75%的繁殖種羣(Waugh等人,2015年)。幸運的是,風暴發生在產卵期之前,因此成鳥可能不會在巢中被殺死,除非它們在繁殖前來訪(據報道有些鳥類會這樣做)(S. Waughinlitt. 2016年),並且一些鳥類在受影響的羣體之間遷徙(S.Waugh in litt. 2016年)。因此,破壞程度可能並不等於物種數量下降,儘管還在進行調查,但尚無風暴後的種羣數量數據(S.Waugh in litt. 2016年)。 [1] 
趨勢理由:據估計,1970年至2012年間,大黑風鸌以每年1.8%的速度緩慢增長(Waugh等人,2015年)。然而,早期的計數被認為不可靠(S.Waughinlitt. 2017年),因此物種數量趨勢不確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