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峪口

鎖定
黑峪口渡位於興縣城西25公里處,距古縣治白家崖僅3公里。在最繁盛的時候,全村的人口達到2000多人,而人口的組成則十分駁雜,有晉中的商家,有北路的船家,還有來自南方的行商,甚至北京人、內蒙古人、山東人也穿過呂梁大山的崎嶇山路來。中共早期的共產黨員,著名士紳劉少白先生就是出生於此。
中文名
黑峪口
所屬地區
興縣城
著名景點
國民女子學校
作    用
古渡口

黑峪口峪口簡介

聲琅琅古渡頭——興縣黑峪口渡
黃河出天橋,過馬家灘,出保德,一直到山西省興縣,三里一渡,五里一口,眾多的古渡口使得黃河頓時像一條喧鬧的集市那樣熱鬧起來,這時候,黃河遠離了長城,同時也遠離了刀槍劍戟的鏘鏗之聲,明清兩代,這一段黃河河道雖然偶有戰亂,但相對而言還是要平和許多,黃河流經興縣有82公里,沿途就有九大渡口,它們分別是南會渡、裴家川口渡、黑峪口渡、巡檢司渡、羅峪口渡、石灰溝渡、牛家川渡、李家畔渡和大峪口渡,這些渡口大都興起於明代,在清代中葉達到盛期,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晉陝兩省物資流通的重要通道

黑峪口位置

黑峪口渡位於興縣城西25公里處,距古縣治白家崖僅3公里。清末民初,因晉陝兩省許多重要物資在此集散,糧食、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運來渡口,又源源不斷地運往他處,故設税卡,同時常駐軍警,並築有碉堡炮樓等軍事設施,1936年春,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此強渡入晉,1940年,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0師進駐興縣,興縣成為晉綏邊區的軍事、政治心臟,抗戰期間,黑峪口自然成為溝通晉綏與陝甘寧邊區往來和儲運戰略物資的重要渡口

黑峪口歷史特點

與其他渡口不同的是,船工們喊着號子將船靠近岸來,灌進耳朵裏的,除了商家吆五喝六的喧鬧之外,還有學子們琅琅的書聲
興縣的渡口不僅以物資流通而聞名遠近,而且因為興學辦學而名垂後世。幾個渡口各有千秋,其中以黑峪口為最

黑峪口晉陝兩岸遠近聞名的大集市

據黑峪口的老人們回憶説,當年的黑峪口,在最繁盛的時候,全村的人口達到2000多人,而人口的組成則十分駁雜,有晉中的商家,有北路的船家,還有來自南方的行商,甚至北京人、內蒙古人、山東人也穿過呂梁大山的崎嶇山路來
到這裏,五方雜處,方言不同,碼頭上天天有渡口船往來晉陝之間,天天有長船從上游下游運來貨物,南來北往的商客絡繹不絕,鎮子上沿河有兩條街,店鋪林立,光大的藥鋪還開下三家,另外飯店、商鋪有一二百家,渡口上隔一天趕一集,是晉陝兩岸遠近聞名的大集市

黑峪口晉西北第一所國民女子學校

然而,誰能想到,早在1919年,這裏就成立了晉西北第一所國民女子學校,而在更前,鎮上的商賈大户就讓女子放小腳,讀新書,黑峪口不僅有着濃厚的商業傳統,更有着濃郁的讀書風氣,開放的、民主的、進步的氣息從黑峪口向四面八方輻射着,影響甚巨,村裏但凡有些辦法的人,都千方百計讓子女上學堂讀書,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黑峪口村在外讀書就學的就有20多人,有的進入清華、北大就學,黑峪口人驕傲地説:我們黑峪口,連掃大街的都是高小畢業生,此言不虛,這一切,除卻興縣人尊師重教的傳統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黑峪口村出過一個非常開明的人物,他就是中共早期的共產黨員,著名士紳劉少白先生
劉少白先生一生為革命奔走,同時念念不忘家鄉的教育事業,他同開明紳士牛友蘭先生共同興學辦學,事必躬親,牛友蘭先生甚至親任中學校長,興縣的教育事業在民國時期獨樹一幟,興縣周邊的晉陝數縣的早期知識分子莫不是從這裏走出來的,而黑峪口是興縣最出人才的地方,到1950年,全村在外工作的幹部就達200多人,到目前為止,全村省部級幹部就有六七位之多,劉少白先生的兩個女兒劉亞雄、劉競雄,侄女劉佩雄在1949年之後長期擔任國家高級領導幹部,兒子劉易成是中國衞星工程的首批專家,外孫劉紀原更是後來居上,擔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局長

黑峪口文化象徵

書香浸染的黑峪口古渡,因此與其他渡口區別開來,顯得卓爾不羣,黑峪口不僅是晉西北黃河岸邊的一個重要的商貿古渡,更是一個文化象徵,當年,日本侵略軍入侵興縣,全縣的教育受到極大破壞,在師資力量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邊區政府從黑峪口抽調了大批教師在全國各中小學開展巡迴教學指導,晉西北的文化教育之火才不致由戰亂而熄滅。
古渡也有興衰,黑峪口的古渡位置和在地方教育的位置一直維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直到1988年連接晉陝兩省的黃河大橋修通之前,黑峪口還有渡船和長船4艘,用來擺渡興縣和神木、榆林的過往商客和貨物、牲畜,今天,由黑峪口起始的幹線公路忻黑線直通晉中腹地,2000年興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通過黃河大橋則與陝北幹線公路相連,直抵神木榆林,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

黑峪口雜談

黑峪口位於黃河岸邊,與陝西神木縣的盤塘鎮隔河相望,在歷史上是一個較大的渡口,商業繁榮,各地的商販和旅客往來於此,這對於當時閉塞的晉西北地區來説,黑峪口卻實成了一個消息靈通的所在了
黑峪口的歷史到底有多久,村子裏沒有人能説清楚了,這塊石碑上書寫着黑峪口環山抱水居民稠密,倒出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繁榮

黑峪口劉少白

劉少白就出生在這裏,劉少白的父親是前清的秀才,他很寵愛自己的兒子,剛滿六歲的劉少白就被父親送到本村的一傢俬塾,少年時代的劉少白就對封建禮教表示出強烈的不滿,他過年不供神。在村裏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喪事新辦,遭到親友和眾鄉親的埋怨,但他並不氣餒,在埋葬他祖母的時候,他不披麻戴孝,只戴白花和黑紗,連祭文也是用白話文寫的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對劉少白所做的好事記憶猶新,劉少白的大女兒劉亞雄五歲時奶奶要給她纏足,而劉少白認為將女兒的一雙天足纏成三寸金蓮,供人觀賞,是對女兒身體乃至心靈的巨大摧殘,因此,他堅決反對,他還在自家的大門上,用英文寫下自由、博愛、平等,表明了他與封建禮教堅決鬥爭的決心
在黑峪口村的山樑上有一座小廟,廟於始建的年代已沒有人知道了。重修碑記上這樣説
這所無名的小廟,雖然很小,卻有悠長的歷史,而要數熱鬧和興盛恐怕就數劉少白在此辦學的時候了
劉少白20歲時離開家鄉,到西安去參加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只考得一個貢生,他沒有回家,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先是考上太原府中學堂,後又考上山西大學法律系,從此他立場做一個大法官,為社會興利除弊,然而事與願違和他的抱負屢遭打擊,30歲時的劉少白決定要專心從事教育事業了
從劉少白開始辦學到1982年,黑峪口學校才移到村子裏,就在這個破廟裏,劉少白的學校一年一年的辦下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創辦了興縣第一所女子國民學校,他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送到學校讀書,這在當時還是封建統治時期是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識,事實上劉少白的女兒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像長女劉亞雄早年就讀於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後赴莫斯科留學,成為我黨的高級幹部
隨着社會的發展,劉少白深刻的認識到中國要變革,只有跟着共產黨走,他一面教學,一面求知,竭盡全力為共產黨工作,也許有很多人都知道在北京虎坊橋有一家山西飯莊,那原本是劉家的私宅,當時是北京、天津一帶中共地下黨活動的一箇中心,在黑暗中摸索大半生的劉少白,在蘆溝橋事變前夕,由王若飛、安孜文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漫長的革命過程中,劉少白也遇到過不公平的待遇,但他毫無怨言,對黨忠貞不渝
劉少白同志在河峪口辦學,培養出多少學生,我們不得而知,但史料記載當五星紅旗在新中國上空飄揚的時候,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山、陝西兩省的幹部,只要是在興縣讀過書的,均出自劉少白和牛友蘭這對金蘭兄弟的門下,這讓我們想到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孔老夫子,在興縣黑峪口上過學,後來成為共產黨高級幹部的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今天我們在黑峪口追憶劉少白先生和牛友蘭先生,我們的心不能不為之感動,年輕時他們立場反封建,辦興學,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就把自己的命運和中國的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他們的一生像黃土高原般磊磊落落,剛強堅定,像奔騰的黃河坦坦蕩蕩,百折不悔
離開了黑峪口村,我們沿着黃河由北向南行走十多華里,來到一個羣山環抱的小村莊,這個村的名字叫作韓家吉,進到村子裏我們看見這裏的民居比其它地方要講究的多,我們把目光轉到這裏,是因為在歷史上,這個村出過的讀書人很多,同時和黑峪口的劉少白家有着幾代姻親關係
一斗芝麻官的傳説,全然不可深信,但這裏歷來重視教育,卻是有口皆碑的,在黑峪口鎮的中學,韓家吉村的學生最多,考得也最好,且男孩、女孩都一樣,韓家吉村在外面有大學生,研究生,這可是歷史遺風,所謂耕讀傳家
黑峪口不會忘記劉少白,而劉少白與興縣有着隔不斷的鄉情,黑峪口的少白希望學校,就是劉少白的後人捐資修建的,恐怕是黃河邊上漂亮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