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五類

(文革期間用語)

鎖定
“黑五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常指黑五類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文革初期,在血統論觀念的影響下,黑五類或黑七類子女在入團入黨、畢業分配、招工、參軍、提幹戀愛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視。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漸淡漠,“黑五類”這一政治用語也不再使用。
中文名
黑五類
文革詞彙
地、富、反、壞、右的子女

黑五類用語解釋

“黑五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常指黑五類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到了文革中後期,“黑五類子女”被改稱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們在各方面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黑五類後續政策

《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 《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
1979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除了極少數堅持反動立場、至今還沒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來遵守政府法令、老實勞動、不做壞事的地主、富家分子以及反、壞分子,經過羣眾評審,縣革命委員會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給予農村人民公社社員的待遇。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農村人民公社社員,成分一律定為公社社員,享有同其他社員一樣的待遇。今後,他們在入學、招工、參軍、入團、入黨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應看本人的政治表現,不得歧視。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社員的子女,他們的家庭出身應一律為社員,不應再作為地主、富農家庭出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