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兆棠

鎖定
黎兆棠(1827~1894年) ,字召民,廣東廣州府順德縣昌教鄉人。出身於貧寒之家,早年喪父,所幸其少有壯志,勤奮苦學。清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江西糧台、台灣道台、天津海關道台、直隸按察使布政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
黎兆棠為台灣清治時期這階段的地方統治者,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在台灣任道台時推行的強硬愛國舉措。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兩度入台主政,大力整飭吏治,懲辦惡霸,使當時台灣衰頹的局面為之一振,同時嚴厲打擊法國不法商人的大規模走私行為,清除了潛伏30多年的和法國殖民者勾結的內奸蕭瑞芳,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召民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27年
逝世日期
1894年
主要成就
治理台灣
本    名
黎兆棠
官    職
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

目錄

黎兆棠人物生平

黎兆棠(1827~1894年) ,字召民,廣東廣州府順德縣昌教鄉人,生於1827年,卒於1894年。出身於貧寒之家,早年喪父,所幸其少有壯志,勤奮苦學。清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江西糧台、台灣道台、天津海關道台、直隸按察使、布政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其人性格廉悍,治事幹練,以愛國禦侮著稱於時。
在總理衙門時,黎兆棠處理各國往來書牘敏捷得體,見知於恭親王弈。後奉調江西主持饒州賑務,成績卓著,深為巡撫沈葆楨器重,委攝南安府政事。不久,農民軍由粵入贛,圍攻府城,黎兆棠拼力死守,保住城池,並協助官軍奪回水城一帶,得賞花翎,晉升糧台。繼而安撫缺糧譁變的霆軍,再立大功,得新任巡撫劉坤一力薦,署布政使,傾力籌撥軍糧,招募兵員。
同治八年(1869年),黎兆棠調任台灣道員,大力整飭吏治,懲辦惡霸,頹局為之一振。台灣自安平用兵失利後,殖民國家勾結當地的敗類侵害中國主權。黎兆棠到任不久,大規模扣押在後壟地區的法國商人,準備繩之以法,駐廈門的法領事赴台施加壓力,雙方爭持數月,黎兆棠不作讓步。翌年春天,法國政府派軍艦駛近台灣相威脅,黎兆棠指揮守軍嚴陣以待。台灣守軍副將蕭瑞芳30餘年前被法國人收買,暗作出賣主權之事,黎兆棠發現可疑痕跡,秘密派人監視,掌握了大量罪證,奏明朝廷,將其逮捕正法。法國殖民者甚為震驚,悄悄把軍艦撤走。此後一段期間,全台官吏在兆棠指揮下,對法國商人嚴加管束,一旦發現不軌,立即按律懲治,法國領事再也不敢隨便干預。
黎兆棠在台灣三年,防內奸,御外侮,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心勞形瘁,患上嚴重的失眠症。家人勸他靜心調養,他説:“時局艱危,叫我如何靜心?你們不必多言!”其後,因與閩浙總督意見相左,屢受掣肘,無法正常施政,才告歸療養。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政府藉口台南土著居民殺害日僑,調兵入侵琅礶。欽差大臣沈葆楨奉旨赴台交涉和佈防,他深知黎兆棠才幹,特別奏調充任副手。黎兆棠再度到台後,積極獻策,為朝廷所採納,迫使日軍窘急議和。
光緒元年(1875年),黎兆棠調任天津海關道員,精簡冗規,推行便商政策,改變蕭條局面,增加財政收入。而對盛氣凌人的外商,概不軟弱遷就。有一次,俄、德商人藉口繳税補水砝碼不準確,大肆尋釁,並慫恿本國領事到關爭訟,兆棠鎮定沉着,不卑不亢援引條約予以駁斥,終使對方啞口無言。
光緒三年,黎兆棠奉旨赴山西賑災。奏準朝廷招商修復井陘關古糧道,竣工後,華北官、商運輸出入山西,都經由此路,大大節省了運費和時間。此外,他還派出能員整治鳳河水患,使兩岸農田獲得許久未見的大豐收。兩年後,經南洋大臣沈葆楨舉薦,黎兆棠晉升福建船政大臣。在任上,朝夕籌畫,扭轉經費支絀的局面,緩解了南洋水師軍需供給的困難。還奏請開辦水師學堂,培養新型的海軍人才,並親自擬訂辦學章程,均為當局採納施行。1882年,由於長期積勞,黎兆棠健康狀況越來越差,不得不辭官回鄉調養。在鄉間,他仍念念不忘國事,直到去世前一年,還應欽差大臣彭玉麟之召,扶病赴省協助李文田辦團練,為防禦法國軍隊出謀劃策。 [1] 
黎兆棠為官多年,深得當朝皇帝同治、光緒的器重,慈禧太后還將乾女兒許配予他。黎兆棠辭官回到昌教調養,同時建了祖屋和家廟祠堂。黎兆棠辭官歸家時,慈禧太后特賜牌匾“忠孝堂”,光緒皇帝賜匾“御書亭”,所以黎氏家廟內建有一個“御書亭”。這個亭可以給歸隱老家的黎兆棠特別保護。如果黎兆棠犯了罪,或遭人暗害、得罪官府,只要他跑到御書亭裏,除了皇帝誰也不能抓他。黎氏家廟御書亭,開創了我國建築史上祠堂家廟內建亭的先河,至今國內尚未發現第二例。亭上原掛有御賜包金牌匾,現已丟失。中座原有“教忠勵俗”牌匾,由慈禧太后賜給黎兆棠之母馮氏。據説曾被賣豬肉的人拿去當案板,現已覓回暫存在三宅門內,但匾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 [2-3] 

黎兆棠故居

黎兆棠故居 黎兆棠故居
在昌教,多年以來流傳着一句頗具地方特色的歇後語:“三宅門的房門——數不清。”所指的“三宅門”,便是位於村頭巷內的黎兆棠故居,也是後人所説的“大宅門”。大宅門本是很大的一片建築,佈局為三縱三橫的空間格局,為嶺南地區所少見。這麼多間房子,卻只有兩個1米寬的小門進出,每個門口都有一條直通小巷,小巷兩面俱為房子,房子不大,但都有兩個以上大門。這些房子互相貫通,同時,又與中央大院相連,因此房門特別多,聽説有村民曾經用粉筆作記號,把大宅的門口一道挨一道地數下來,最後數出來的結果是99道門,寓意“長長久久”。大堂與廂、寢之間有一個小型園林,一棵百年雞蛋花樹已爬滿根鬚,卧在同樣垂垂老矣的屋頂上。黎兆棠故居外觀樸素,細節卻極為精緻,宅子裏仍保留有大量精巧的木雕、磚雕、灰雕,是研究當時士大夫宅第建築的重要藍本。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