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陵廟

(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黃陵廟,古稱黃牛廟、黃牛祠,又稱黃牛靈應廟,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水文遺址文化園內,始建於漢,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黃陵廟進行復修擴建, [1]  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 [2] 
黃陵廟現保存禹王殿、武侯祠及山門。禹王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而闊、進深各五間,通高16米。殿頂飛檐走獸,大吻吞脊。殿內畫棟雕樑,蟠龍繞柱。一纖巧精緻的鬥棋和龍吻魚身檐桃。採用了八架椽屋穿鬥式樑架結構。為增強建築穩定性,其金柱、檐柱留有側角,上下檐普柏枋和闌額的組合斷面呈“丁”字形和額枋出頭的卷殺 [2] 
2006年5月25日,黃陵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黃陵廟
地理位置
湖北省宜昌市三峽水文遺址文化園內
所處時代
漢朝
佔地面積
48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63-3-36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黃陵廟歷史沿革

黃陵廟,原名黃牛廟,始建於漢朝。
唐大中元年(847年)復建,名黃牛祠。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黃陵廟曾進行復修擴建,並增島王殿作為祠廟主體建築改祭神牛為主祭大禹,並從而改黃牛廟為黃陵廟。 [1] 

黃陵廟建築格局

黃陵廟尚存的羣體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現保存禹王殿、武侯祠及山門。禹王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而闊、進深各五間,面積300餘平方米,通高16米。殿頂飛檐走獸,大吻吞脊。殿內畫棟雕樑,蟠龍繞柱。一纖巧精緻的鬥棋和龍吻魚身檐桃,千奇百怪。採用了八架椽屋穿鬥式樑架結構,同時也受抬梁式手法的影響。為增強建築穩定性,其金柱、檐柱留有側角,上下檐普柏枋和闌額的組合斷面呈“丁”字形和額枋出頭的卷殺。再如月梁、駝峯等用材適中樸素大方,這些都是早期遺風。 [2] 

黃陵廟主要建築

  • 山門
山門建築在海拔75.56米的江邊台地上。宋代尚見有兩匹石馬的山門,清嘉慶年以前為“敕書樓”,嘉慶八年(1803年)重慶府事趙田坤見敕書樓中殿宮牆因多年風雨飄搖而崩塌,宦囊樂輸倡導重修,將敕書樓中殿改建為戲台,並撰刻(萬世流芳)碑記至今尚存廟中。
黃陵廟現存山門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冬季重新修建的,為穿架式磚木結構建築,山門外尚有石階三十三步又十八級,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層地獄。
  • 禹王殿
禹王殿是黃陵廟現存建築羣的主體建築,修建在比山門地基高1.9米的台地上,為重檐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八架櫞屋。原為灰筒、板瓦屋面,面闊進深均為五開間,面闊18.44米,進深16.02米,柱網面積295.4平方米,台明高19米,通高17.74米。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
1983年,在擬定對黃陵廟禹王殿進行大修的同時,古建築專家們對該殿進行了科學的勘測和論證,指出“據殿內梁額上的題字,它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在光緒十七年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翻修,其主要構架和上檐斗拱仍然是明代的遺存,……結構簡練明快,用材經濟合理,是明代末期較好的建築。”“一座單體建築主要以台明、木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大殿三大組成部分是完整的明代原物”。這就為禹王殿遭受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歷史上兩次特大洪水而沒有被沖毀基本作了定論。
從黃陵廟現保存的遺物、遺蹟、水文碑刻、史志記載、民間傳説中也可以證明禹王殿根本沒有被特大洪水沖毀。
禹王殿內三十六根楠木立柱均保存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水平一致的洪水澄江泥痕跡,且高達37米。水淹波及闌額,下檐“玄功萬古”匾被淹浸47公分,立柱黑黃分明,未被洪水浸淹的上端為黑色,即本色;被洪水浸淹過的下端為淡黃色,且澄江泥至今尚敷着在立柱表面的裂縫之中。 [2] 
  • 屈原殿
清咸豐十年(1860年)洪水未涉及此殿,清同治九年(1870年)洪水進殿水深1米。此殿建築在比禹王殿基高2.7米的台地上,清雍正年間已有該殿,咸豐、同治年間重修過,抗日戰爭時期被國民黨三十軍所部拆毀燒了。
  • 祖師殿
祖師殿又稱佛爺殿,清同治九年(1870年)洪水若再漲三步台階即50釐米,水將進入此殿。該殿建築在比屈原殿基高1.5米的台地上,據《遊黃陵廟記》提供,此殿始建於明代,且明朝歷代皇帝多信奉道教。毀敗情況同屈原殿。

黃陵廟文物遺存

黃陵廟殿前下懸明惠王題書的“玄功萬古”大匾,上懸清愛新覺羅·齊格書寫的“砥定江瀾”。禹王殿前的山門建築,錯落有致,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宜昌總鎮羅縉紳主持修建,並題“神佑行人布帆無恙,踵成善舉棟宇維新”的楹聯。 [2]  禹王殿梁枋上刻記有:“皇明萬曆戊午孟冬吉旦奉直大夫知夷陵州事豫章吳從哲徵事郎判官將事郎吏目三源候應得本鎮善士……同建”。殿正面下檐匾額為陽劑“玄功萬古”四字,落款是“崇幀歲次辛巳年季春月敕日立惠王題”上檐匾額陰刻“砥定江瀾”四字,落款是“乾隆十四年歲冬己已覺羅齊格題並書”。

黃陵廟歷史文化

建築羣中的祖師殿、戲樓、屈原殿早年雖毀,基礎尚存,自然的精華、藝術的靈氣集黃陵廟風景建築於一體,激發拜鍋者的詩情畫意。歷代有不少大文豪、大名人在此留下許多敍事遊記,吟頌了不朽詩章。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留下復修此廟的記錄碑刻《黃牛廟記》。全文225字。記載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後,率師入蜀,過此“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又聽取禹王、黃牛治水的傳説而修建了毀頹的黃牛祠。此碑為廟內珍貴文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敍黃陵廟的水路行艱。宋代蘇軾的《書黃牛廟詩後》敍,同元珍夢遊峽江一廟,爾後政治失利:“日與元珍處,不復憶前夢矣。一日,與元珍溯峽謁黃牛廟。入門惘然,皆夢中所見”。黃庭堅的《黔南道中記》和陸游《入蜀記》都記載了黃陵廟的景觀以及泉、山、灘的自然情狀。清李拔的《鑿石平江記......親臨履勘.設法籌劃。羣工雨集,萬斧雷鳴”。敍事敍物的還如王士禎的《蜀道驛程記》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有很多題記及古建築結構記錄着歷來的水文情況,由此查明瞭1618年該廟重修以來歷次洪水情況及若千次洪峯水位高度,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設計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水文資料。更為珍貴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轍、蘇軾、陸游、王士禎等著名大詩人留下了瑰麗不朽的詩章。頌吟內容有的是對黃牛巖的峭拔、江內險灘及行舟艱難的驚詫抒嘆:如”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有的吟誦黎民祭祀禹王和神牛的盛況。如宋歐陽修詩:“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迎送神”。蘇軾詩“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還有很多詩描述了黃陵廟一帶的山川風貌,風物民俗,動物花草。 [2] 

黃陵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黃陵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黃陵廟旅遊信息

黃陵廟地址

黃陵廟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水文遺址文化園內。

黃陵廟交通

自駕前往黃陵廟:從宜昌東站出發,大約51公里,約需52分鐘。
參考資料